姚玉娟
摘? 要:小學美術教學表現出互動性、趣味性及審美性等多重價值。在新的美術教學理念下,以“畫”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幫助學生表現美術靈感,強調學生“做”的能力才能構建更加具有趣味性、科學性的手工教學體系。筆者在美術創意手工課教學中調整教學方法,將獨立創作、美術技能、合作優化等理念融入美術教學,提升了小學美術創意手工課的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美術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動手動腦;手工教學
一、先畫后做,確定創作方向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重新歸納了教育活動的概念,其認為,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導、發展,開展教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重新理解生活,從某種形式上看,“教育就是生活”。杜威強調生活載體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希望借助學生已經掌握的認知經驗開展教育工作,消除學生對于教學活動的畏難心理。教師可將這一教育理念引入美術課堂教學,根據全面發展、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指導學生:先導入學生熟悉的教學元素,再嘗試借助有關元素完成教學指導任務,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小學生雖然尚未具備較強的手工制作能力,但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美術創作經驗,在低年級教育、家庭教育等教育活動中,學生往往已經對繪畫等美術技巧獲得了初步的了解。在教學指導環節,教師可采用先畫后做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借助繪畫明確手工創作方向,在完成繪畫的任務之后開始手工創作活動。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教材中《瓜果的想象》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圍繞先畫后做的教學設計理念開展手工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描繪西瓜、南瓜、蘋果等瓜果,分析不同瓜果的形態、顏色。在這一環節,學生能夠從色彩、形狀等角度入手,圍繞有關物象開展創作活動,利用繪畫表現有關物象。在完成繪畫之后,學生能夠結合自己的預處理搜集有關信息,從色彩的選擇、形狀的搭配等角度選擇合適的創作方法與創作載體,進而確定后續的手工創作計劃。從整體的教學要求與活動進程看,繪畫似乎消耗了學生的創作時間,使手工創作活動的整體進度受到影響,但正是借助繪畫的合理干預,學生才能對手工活動進行預處理,進而放大手工活動細節,解決后續手工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二、彩泥定型,激發創作熱情
彩泥是學生在幼兒教育階段便開始接觸的一種手工創作材料,在教學指導和創作活動中,合理應用彩泥能夠培養學生的空間意識,使其對圖形的搭配技巧形成初步了解。在利用彩泥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彩泥能夠以其可塑性、靈活性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使其完成學習、創作、記錄等一系列手工實踐任務。利用彩泥完成手工創作,能夠幫助學生在空間構型、色彩搭配等方面積累新的活動經驗,改變以往以空想為主的手工創作模式。缺乏創作熱情是部分學生不愿參與手工教學活動的重要原因,在手工創作活動中,創作模式的單調會進一步導致部分學生產生惰性。合理利用彩泥,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手工創作活動的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手工創作水平。教師可嘗試利用彩泥完成手工創作教學,調動學生參與手工活動的興趣與創作熱情。以蘇少版三年級下冊美術教材中《花兒朵朵》一課的教學為例,面對顏色、形態各不相同的花卉,如果直接要求學生進行手工創作,則不同花卉的大小、顏色都會成為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教師可嘗試借助彩泥開展手工活動。在手工教學指導環節,教師為學生準備不同顏色、質地的彩泥,并給出相應的花卉圖片,要求學生觀察花卉的特點,選擇相同顏色的彩泥開展創作。在這一環節,教師可從花卉的特征、彩泥的特征兩方面指導學生:不同花瓣的紋路存在差異,應該如何選擇或搭配彩泥;彩泥的質地、顏色存在不同,如何利用彩泥展現出花卉的本真面貌。在這一環節,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創作:部分學生利用彩泥的簡單搭配還原花卉的真實面貌,強調彩泥作品的真實感;部分學生則通過色彩的變相搭配、大小的變相處理完成作品的“變形”,以新的角度展現作品的創作價值。借由彩泥,學生能夠在客觀的真實物象與個人的創作靈感之間找到平衡點,進而完成創作任務。
三、貼畫互動,改變創作方法
利用既有的材料展開創作是完成手工活動的重要方式。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貼畫的應用價值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視。通過對不同材料的合理應用,學生能夠從畫面布局、色彩搭配等美術技能中獲得新的創作靈感,進而提升自身的審美表達能力與創作水平。從當前的美術教學要求看,貼畫與學生的契合度更高,其強調美術創作活動的及時性、快捷性,要求學生在學習有關知識的第一時間完成對理論知識的鞏固、表達等任務。借由貼畫,固有的教學模式被重新調整,學生能夠以新的方式完成創作。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貼畫開展手工創作,利用布條、紙條甚至樹葉等材料開展貼畫創作,利用常見的生活元素與膠水的搭配,在白紙板上展現出新的美術世界。借由貼畫,“貼”與創作的過程能夠被進一步強調。以蘇少版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材中《下雨啰》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貼畫的過程中,可供學生選擇的材料是極為豐富的。學生可利用綠色薄膜模擬下雨時的湖面,鍛煉貼畫的能力,也可利用黑色的布條與白色的紙條模擬天空與雷電,營造“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在貼畫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優先考慮使用能“貼”的材料,在貼的過程中解決相關問題。對于貼畫材料的選擇,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首先,材料與被描繪物象之間必須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利用草稈代表大樹,利用粉筆末代表雪花,等等;其次,材料應該容易尋找,避免因材料不足而導致創作失敗。在《下雨啰》的創作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生活材料模擬自然界中的雨景,也可指導學生嘗試利用畫筆進行補充,突破創作瓶頸。教師只有構建多元化的手工創作機制,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手工創作能力。
四、合作創作,展現團隊力量
學生的創作能力與創作靈感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手工課上,學生的手工創作一般以自身的生活經驗、美術創作經驗為出發點,往往存在題材單一、內容單調的問題。在教學環節,部分學生已經適應了被動配合教師的教學模式,當教師提出新的手工活動任務時,部分學生的第一反應往往是從以往創作的手工作品中搜尋靈感,而不是選擇新的素材開展創作。手工課不應該成為限制學生靈感的枷鎖,教師應將學生整合起來,使其相互配合,發揮學生團隊的作用,解決手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教師可嘗試利用創意手工課重新規劃美術教學活動,依靠多元化的教學解決當前手工教學存在的問題。以蘇少版五年級上冊美術教材中《水墨山水畫》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關于水墨山水畫的手工創作活動。在這一環節,學生能夠借助水墨山水畫的元素、個人靈感創作相應的水墨山水畫作品。部分學生認為,水墨畫以黑白色彩為基調,貼畫的實施難度較大,因此其通過剪紙、紙板雕塑等方式創作水墨山水畫作品,展現小組合作的智慧;部分學生從既有的手工創作經驗中汲取靈感,通過貼畫、彩泥等材料開展水墨山水畫的創作。在小組合作環節,面對同齡人,學生會放下戒備心理,表現得比較放松,此時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指導工作,要求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尊重他人的創作成果,避免因手工創作活動中的分歧而引發沖突。通過構建多元互動的創意手工教學機制,更高效地完成手工教學指導任務。
參考文獻:
[1]張春燕,趙明明. 展現創意的舞臺——小學美術手工課[J]. 藝術科技,2016,29(06):374.
[2]韓俊麗,錢文忠. 美術課堂上的創意手工教學案例[J]. 教育教學論壇,2020(17):162-163.
[3]陳黃子靜. 談小學美術中的創意手工教學[J]. 美術教育研究,2014(22):102.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