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鳳
摘? 要:小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時期,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為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探索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方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本文根據數學課程的教學規律,探索如何將實踐教學法應用在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實踐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一、在小學數學課堂中使用實踐教學法的意義
眾所周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學生通過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還能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原理產生和演化過程的理解。
實踐教學法的應用還能幫助教師創新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他們將學生作為數學課程的主體,根據每個人不同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制定符合他們求知需求的實踐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和效率,還能促進他們的個性化發展,使其在保留自身個性特征的同時更好地融入班級整體的學習環境中,繼而學會更多的知識,提升對知識的領悟能力。
教師利用實踐教學法還能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讓他們通過親身實踐探索,挖掘出數學知識中的各種原理和規律,并且,進一步鞏固學過的內容,還能將已經掌握的知識與新接觸的信息串聯在一起,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使小學生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去認識數學學科,將這些內容靈活地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教師借助實踐教學法還能更快速地找到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弱點問題,以此來進行有針對性的知識講解,真正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數學課程的教學效率,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實踐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開展實踐教學,活躍課堂氛圍
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法比較單一,教師通常都是依照教學材料的內容進行講讀,這就使得學習的氛圍過于沉悶,甚至讓人產生昏昏欲睡之感,這樣的環境更無法激起小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動力,有時還會讓學生產生一種抵觸的情緒,逐漸開始厭煩學習數學,最終導致他們的成績快速下降,也因此影響了老師的教學質量。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改變教學方式,利用實踐活動的靈活性和趣味性來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使小學生始終保持愉快的學習情緒,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他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使他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提高對數學的熱愛,提升學習熱情。
開展實踐教學還能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從而營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的真實能力去制定與之相符的實踐活動,并且,要在活動的過程中對他們給予相應的幫助,這就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小學生腦中對教師固有的印象,促使雙方都能夠更融洽地相處。
(二)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雖然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學習能力不是很強,但是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卻非常的強烈,因此,數學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個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情境化模式,將平時生活里所遇到的知識引入課堂中,創造出相似的情境,再根據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內容時,教師可以用身邊的水杯、課桌、黑板、橡皮等物品,將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讓學生了解什么樣的物體被稱為圓形、什么樣的形狀是矩形和正方形,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觀察能力,將抽象的理論變成具象的事物,從實際的物體中學習數學知識,降低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融合實踐教學,創設數學問題
教師應該改進教學策略,利用實踐教學法來精心創設數學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提高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強化主體地位,激發小學生的上進心,使其更加積極努力地尋找答案。
教師在創設問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既不能超出當前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也不能低于他們的學習期望,這樣就能夠有效避免消極情緒的產生。還要注意的是,教師所創設的問題要將學生學過的知識進行串聯,讓他們在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舊的知識與新的知識聯系到一起,使其更快速地吸收新學的數學原理,提高理解能力。所謂精心設計數學問題就是要讓問題與問題之間帶有層次性和遞進性,學生在找尋答案時能夠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從簡到難的方式更容易激起學生的挑戰欲,提升解答問題的效率。
例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教師可以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相應的問題,讓學生一點一點加深對異分母分數的理解,利用知識串聯的優勢,提高他們對計算規律的理解,從而提升分數加減法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先問小學生“學生還記得什么是分數加減法嗎?怎樣計算同分母的分數加減法呢?”,有的學生回答“分數的加減法和整數的加減法原理相近,只不過在計算之后還要對分子和分母上的數字進行檢查。”教師可以繼續問“如果遇到異分母的計算題時,學生思考一下該怎樣解答呢?”。這樣的問法比較籠統,小學生可能一時無法找到探索的方向,所以教師要給一些相關的提示,并引導他們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給學生創設探索性問題,不僅可以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還能快速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培養動手能力,提高課堂參與度
在傳統的數學課程中,很多教師都是以考試內容為主,忽視了實踐教學,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壓力,還降低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新課標要求教師努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還要加入實踐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提升實踐技能。
比如在講《圖形的運動(一)》這節課的知識時,教師要先為學生準備好紙、筆、剪刀等實踐工具,讓大家自己剪出一個圖形,可以是圓形、正方形、多邊形等等,然后再放到更大的白紙上,將圖形進行平移和旋轉的操作,用筆將他們畫下來,最終得到一個新的圖形。在操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新的圖形和原型有什么不同:“它們真的只是改變了位置嗎?新圖形的大小和原圖形是一樣的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得出更為科學真實的結果,這樣不僅提升了他們學習知識的信心,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課堂的參與度,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五)開展游戲活動,提高綜合能力
實踐教學方法有很多種方式,教師不僅可以設置單人的動手操作活動,還能開展多人組合的游戲型實踐活動。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導入課程知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建立一個良好的課程開端;也可以幫助教師在課程中期再一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問題;最后,也能為課程帶來一個完美的收尾,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學生通過參與游戲的方式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并在活動中發現數學知識的魅力,提升綜合能力。
游戲實踐教學法需要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切忌不能全程都使用這種方式,因為小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差,如果整堂課程都在玩游戲,他們的關注點就會偏離,反而忽略了數學知識點。在《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學習中,教師可以開展組隊游戲,比如教師說,3加3等于多少?學生需要算出結果并自行組團抱在一起,沒有組合成功的人和組團數量錯誤的人被淘汰。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調動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改善數學課堂氛圍,提升教學效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實踐教學法在小學生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所有的方法都需要根據小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數學的教學計劃進行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要適當調整,最終形成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晶園. 探究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11):160.
[2]李永強.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11):129.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