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要:目的 探究健康教育在腦動脈硬化及多發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意義。方法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間我院30例腦動脈硬化及多發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式,研究組采用常規護理加健康教育模式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生活質量評分、心理狀態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疾病知識、自我護理以及飲食知識的掌握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健康教育應用在腦動脈硬化及多發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佳,能夠有效提升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促進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腦動脈硬化;多發性腦梗死;健康教育
腦動脈硬化以及多發性腦梗死都是臨床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此類疾病的易發人群為老年人群體,大部分患者最開始出現腦動脈硬化的病理性變化,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最終導致患者出現腦梗死以及腦出血等腦血管疾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1~2]。常規護理只是針對患者的疾病治療方面進行護理,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患者對相關疾病知識的了解度。在常規護理干預中應用健康教育,在提升患者疾病知識認知度的同時能夠提升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配合度[3~4]。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間我院30例腦動脈硬化及多發性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15例。對照組男9例,女6例;患者的年齡范圍50~70歲,患者的平均年齡(58.68±5.67)歲。研究組男8例,女7例;患者的年齡范圍51~70歲,患者的平均年齡(58.70±5.6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患者及其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患者自愿參與研究,且家屬同意;(2)患者能夠和醫護人員之間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且無認知障礙;(3)依從性較高。
排除標準:(1)合并存在心腎等臟器器官功能障礙者;(2)存在精神病史者;(3)無法配合完成整個研究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普通的常規護理方式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護理人員針對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的關注,并且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實時監測,針對患者的意識變化情況也要進行密切的觀察,每天對患者的血壓變化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
(2)對需要臥床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進行翻身,改變患者的臥床體位,并且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適當的按摩護理,促進患者的血液循環,避免患者因為時間長期處于同一臥床體位而出現壓瘡。
(3)對患者的咳嗽排痰進行相應的指導,并且對患者實施叩背措施,幫助患者將體中的痰液排除。
(4)患者服用藥物過后,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用藥反應進行密切關注,并且對患者的血壓及心率等指標變化情況進行檢測,發現異情況及時告知治療醫生,同時對患者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定時對患者的口腔衛生進行清潔,避免因為呼吸道分泌物對患者造成堵塞的情況,保證患者持續處于暢通的狀態。
(5)給予患者相應的并發癥預防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并發癥風險。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幫助并指導患者進行相應的康復鍛煉,對患者的康復鍛煉強度進行把控,避免患者在康復鍛煉的過程中出現不良情況。通過康復鍛煉指導,改善患者的預后,促進患者的后期康復。
研究組則在對照組患者的護理基礎上給予患者健康教育進行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容易因為受到自身疾病的折磨以及擔心對家庭造成經濟負擔等情況而產生不良心理情緒,若患者長期處于負性情緒的狀態下,對其治療的效果造成影響,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對治療措施及護理工作出現抗拒心理,降低了患者配合治療及護理的依從性。對此,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對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及了解,針對不同情況的患者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可以采取引導性的溝通方式讓患者將不良情緒通過訴說的方式進行排解,有效的溝通交流不僅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甚至消除不良心理情緒,同時還能夠提升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促進和諧護患關系的發展。
(2)健康宣教。大多數患者對于自身的疾病以及相關治療措施的了解程度較低,患者容易出現負性情緒。對此,護理人員需要借助健康知識宣教的方式提升患者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在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相關疾病知識及治療措施的目的與作用的同時,盡量應用通俗易懂的話語為患者進行講解。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此類疾病可能會出現的相關并發癥狀以及相應的預防措施等,讓患者能夠提前知曉相關情況,避免在并發癥出現時患者出現恐慌。并且叮囑患者家屬在患者接受治療的過程中,要多給予患者安撫及鼓勵,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心。
(3)飲食指導。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主要以清淡易消化、低脂、少鹽、維生素及纖維含量較高的食物為主[5~6]。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并且要保證每天的水分攝入量,幫助并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日常飲食習慣。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主要包括疾病知識、藥物知識、飲食知識等方面。采用評分方式進行比較,單個項目的總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對相關健康知識的掌握情況越好。
(2)應用SAS(焦慮自評量表)以及SDS(抑郁自評量表)比較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評分。患者得分越低,則表示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好。
(3)應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量表)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主要包括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精神健康以及生活質量4個方面,單項總分為1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則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4)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Excel 2020校對,使用SPSS 2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實施護理后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疾病知識、自我護理以及飲食知識的掌握情況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理狀態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差異不大(P>0.05);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實施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要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更高(P<0.05)。見表4。
3討論
腦動脈硬化及多發性腦梗死皆屬于腦血管疾病中較為常見的疾病,老年人群體是此類疾病的易發人群。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當中,常因為對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夠而引發猜疑等,致使患者出現不良心理情緒,患者長時間的心理狀態不佳容易對其治療的效果造成嚴重的影響,并且還會大大降低患者對治療及護理工作的配合度。對此,在患者的護理干預中,需要應用健康教育護理措施提升患者對疾病知識及相關治療知識的了解程度,促進提升患者的配合度。
本研究中,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患者相應的健康教育干預措施,研究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通過健康教育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患者對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促進提升患者的配合度。實施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均要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健康教育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讓患者以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去接受治療及護理干預,促進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相比常規的護理模式,將常規護理和健康教育結合應用,更能夠為患者提供滿意的護理服務,促進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將健康教育應用在腦動脈硬化及多發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效果較佳,能夠有效提升患者對健康知識的掌握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提升生活質量,促進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徐霞,劉澤霞,徐莎.系統性健康教育用于腦血管病康復護理的效果觀察[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3):10,12.
[2] 何應蘭.健康教育+心理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的臨床價值分析[J].飲食保健,2020,7(4):234-235.
[3] 任春香.健康教育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6):120-121.
[4] 彭利.個體化健康教育在老年腦血管疾病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探討[J].當代護士(綜合版),2020,27(6):138-139.
[5] 趙君慧.健康教育聯合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吞咽和肢體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11):262-263.
[6] 魯智敏.健康教育對腦動脈硬化癥患者的應用效果[J].中國民康醫學,2020,32(2):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