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達利 米玲玉
摘要:開展美術課程教學是落實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徑,可使學生美術學習,聯想與創造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并學會鑒賞豐富內涵的美術作品。新時期背景下,為達成小學美術美育成效,減負增效理念的落實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教師教學中可通過思考如何減負增效,應用有效的教學策略達成美術教學目標,減輕學生負擔,增強教學效率。
關鍵詞:新時期;小學美術;減負增效;落實
新時期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中減負增效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美術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計劃,美術課程自身具有一定的趣味與創造性,能夠使學生從美術創作中學會審美,并主動參與美術課程學習與思考,提升美術聯想能力,創作出風格別致的美術作品。
一、創設美術情境,激活學生美術課程學習興趣
小學生直觀化思維學習知識特點眾多周知,美術教學中創設直觀情境,正好滿足學生這一學習需求,使學生美術課程學習興趣得以激活,為其美術審美能力不斷提升做好基礎準備。因此,教師可依據小學生特點,創設適宜畫面以靈動多彩的直觀展示方式,將學生吸引到課程的學習中領悟美術審美快樂,促進美術審美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也能使學生興趣集中在課時學習中。
如,以《我的小天地》教學為例,針對這節以指導學生理解居室功能和特點,并對不同地區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習俗的設計知識了解,以及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心愿設計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居室,使學生能夠用繪畫的形式表達出自己想要的居室空間,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以此教師可創設畫面情境,展示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居室畫面,讓學生形象生動直觀中了解不同民族居室特點,并激活起多美術課程學習的興趣。教師可將收集來的豐富多樣居室圖示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能夠通過直觀,選擇出自己喜歡的居室風格,并按照自己喜歡的居室樣子,畫出自己的“小天地”,美術學習興趣愈加濃厚起來,主動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美術審美能力也會隨之加強。
二、美術問題引導,培養聯想能力拓展想象空間
小學美術教學中減負增效目標的實現,美術問題引導學習策略的實施十分重要。教師可依據教學內容,設計由淺入深的美術問題,引導學生完成多模式知識內容的認知,體驗和拓展美術學習過程中想象空間,發揮出自由想象力,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能力,體現課堂教學中對美術核心素養的落實。
如,以《色彩的色相》教學為例,教師可依據“引導、尋找、表現色彩”以及“了解什么是原色與間色,并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色彩運用能力”,使學生學會使用色彩的調配,應用原色完成原色調配間色的目標。教師可應用設計問題組的形式,培養學生美術聯想能力,進而實現拓展學生美術空間想象力的目標。因此,教師的問題設計可從淺顯的“你今天穿的衣服是什么顏色的?”“你的書包又是什么顏色的?”,進入到逐漸加深的問題“什么是三原色?”“什么是三間色?”“什么是色相?”思考中,并引導學生復習鞏固三原色與三間色知識,了解色相是指各類色彩的相貌,色相的主要特征是區別各種不同色彩的準確標準,是美術學習的基礎,是重要美術知識內容。教師借助指導學生學習這些色彩知識,使得學生美術聯想力不斷豐富起來,并幫助學生不斷提高美術綜合能力,實現增強美術教學效率的目標。
三、美術實踐創作,提高快樂體驗美術創作
小學美術教學課堂中,教師可通過培養學生美術實踐創作體驗能力,促進學生快樂體驗美術學習全過程,使其美術創作能力隨之提高,并讓學生從實踐創作中感受到美術創作的快樂與操作技巧,放棄知識化的授課模式,以此達成減負增效目標。
如,以《臺歷、掛歷的設計》教學為例,教師可通過指導學生進行臺歷和掛歷的原型設計,學習制作方法,并指導學生通過收集、欣賞、討論設計等綜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美術操作設計與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受到美術創作魅力,喜歡上美術創作。同時,教師還可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模式完成臺歷和掛歷的實踐創作,并通過創作過程中小組成員的共同收集臺歷制作資料,小組成員共同欣賞,一起討論,完成臺歷或掛歷的制作,實踐體驗能力不斷增強的同時,進而高效率完成美術學習中實踐創作目標。而后每個小組將制作好的臺歷或掛歷進行展示,教師還可通過小組間互相評價形式,進行點評與互評,使學生從快樂美術互動中提高美術實踐創作樂趣,不斷提高其美術審美能力。
四、結語
總之,新時期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進行教學時,可通過有效策略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法以及實踐創作法,激活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為美術審美能力提升做好準備,并使學生對美術課程問題產生思考與探究熱情,提升美術聯想能力,拓展美術想象空間。而后,教師通過美術教學實踐創作指導,將學生帶入廣闊的美術創作體驗中,使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的快樂,毫無負擔下愉悅學習,增強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奎奎.有效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實效性研究[J].知識文庫,2021(23):43-45.
[2]楊芳.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1):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