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有云 張旺明
摘要:隨著國家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增長,各大高校學生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中職學校的學生德育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盡最大努力讓自己的學生不與社會脫節,為國家的發展培養后盾。在中職學校中實行準軍事化管理,是有效而又快速地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操的方式。本文將會對此方式進行全面分析,并給出個人建議,以期對相關人員有所幫助。
關鍵詞:中職學校;教育方法;軍事化管理
中職學生大多數是因為學習基礎較差或是家庭環境所導致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作為重視職業性教育的學校,中職學校更應當關心學生的身心健康。軍事化制度為國家培養了有著優良作風和過硬本領的軍人,在中職學校中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可以讓學生與部隊生活更加接近,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生活作風的管理和愛國意識的培養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一、中職德育教育與準軍事化管理結合的含義
準軍事化管理是介于普通管理模式和軍事化管理之間的,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部隊管理中的方式,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細化管理。很多中職學校學生大多懶散,學習態度很差,這與學校“放養”的教育模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學校首先要重視學生的人格品質與學習習慣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用軍事化管理中的一部分內容,因地制宜,與自己的教育模式良好結合,去管理學生的個人作風和行為方式等。
很多中職學生進入中職,并不是因為智商比其他孩子差,只是因為平時在學習態度、個人紀律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沒有從小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自我約束能力差,甚至有很多惡習。比如逃課、經常去網吧打游戲、從小抽煙喝酒、打架等等。在中職教育階段,學生的心智還不算成熟,并不具備良好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同時也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是因為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存在自卑心理,平日也總受同學欺負,在過去的學習中由于成績不理想而失去信心,逐漸放棄了自己。這些是中職學校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參照軍隊管理新兵的有關條例,根據中職教育的特點,將兩者進行融合,讓學生以軍人作風為準則,以嚴于律己為精神目標,磨煉學生意志力,同時關注學生精神生活,看到有學生精神萎靡或出現心理問題一定要重視,并予以疏導。良好融合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準軍事化管理下開展中職生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良好運用軍事化制度
在學校中對學生進行準軍事化管理并不意味著照搬,學校不應為圖省事,而直接“一刀切”式地將軍隊管理條例搬運到學校中,而應當結合自己學校的辦學環境、理念和特色等,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影響,這樣的實踐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準軍事化管理內容可以包括軍訓制度、升旗儀式、衛生檢查制度、就餐制度、學生個人風紀標兵評選、會操制度等等,通過嚴格要求和思想工作結合,形成嚴肅活潑、整齊劃一、紀律嚴明的校園氛圍。充分發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自律性和責任心。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準軍事化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中職德育教育要進行充分滲透,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努力。借鑒軍隊的管理模式,并不代表要將教育變得枯燥、形式化,平日可以多多通過舉行大型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例如主題性教育演講,為學生們普及歷史文化或科學知識;或是放映愛國題材電影等等,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還可以緩解學習壓力;跟隨節氣或節日的主題板報活動,豐富學生們的課余生活,促進動手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定期舉辦籃球賽、文藝晚會等等活動,讓學生們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友誼,學會團隊協作,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成立關懷小組,對學生平日遇到的問題進行收集和指導,促進學生精神風貌的提升,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三)建立家校合作模式
教育絕不只是發生在學校里的事情,家庭對學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學校教師應當經常與學生家長聯系,建立線上家長群,定期與家長溝通學生的近期狀況等等。一旦學生最近出現了學習成績大幅退步或是心理問題,教師一定要及時與家長交流,尋找問題的源頭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平時,教師也可以在家長群中分享近日學生參加活動的照片、得獎情況等,讓家長對學生在學校的日常活動與學習狀況有及時地掌握。如果學生出現了青春期的煩惱或是升學就業的憂慮,除了在學校安排專門的心理老師進行溝通之外,班主任也要與家長聯系,將老師的專業建議與家長進行溝通,加強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讓學生的身心都得以健康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德育教育通過準軍事化管理來進行,不但可以促進學生體質的增強、生活作風的規范,還可以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和團隊精神等,學校要結合自身特色,予以合適的部署。希望在德育教學下,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杜建群,吳常紅,王歆玥.生命觀照: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價值芻論[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34):60-65.
[2]丁紹東.把立德樹人貫穿教育全過程——在中職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思考[J].湖南教育(C版),2021(08):58-59.
[3]李陽陽.提升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工作效率的思考[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1):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