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性教育;心理輔導課;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40-0063-03
【作者簡介】劉保健,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海口,570100)教師,二級教師。
【設計理念】
根據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論,兒童在3~6歲時就開始對自己的性器官產生興趣,能辨識男女性別。性是人類生活動力的根本,從幼年開始就影響著人的心理和行為,早期性教育便于兒童形成性別角色認同。同時,性教育不應局限于教授性生理知識,還應結合性心理、性倫理、性法理,幫助學生在正確認識身體功能的同時學會自我保護。
本課是海口市濱海第九小學“理‘性’護苗”系列課程的第三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身體邊界意識,學會守護自己的身體邊界并尊重他人的身體邊界。
【教學過程】
一、團體熱身階段:覺察與他人肢體接觸時的感受
教師:同學們,記得前面幾節課學習的知識嗎?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知識點:精子、卵子分別來自男性和女性的生殖器官;生殖器官具有生育功能,是隱私部位。
教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小游戲——鏡面動作。
PPT展示游戲規則:同桌二人面對面站立,其中一人根據教師的指令對另外一個人做動作。如果你不想做該動作,或者不希望對方做,可以在胸前交叉雙手,示意“拒絕執行”。
指令內容:請你與對方握手;請你輕拍對方的肩膀;請你輕輕摸對方的臉、揉揉對方的腦袋;請你撓一下對方的腰;請你輕拍對方的屁股。
師生游戲。
教師:哪些指令讓你擺出了“拒絕執行”的手勢?請說明原因。
學生1:摸臉,我不喜歡別人碰我的臉。
學生2:撓癢癢,我特別怕癢,碰腰讓我不自在。
學生3:拍屁股,我不想別人碰這個隱私部位,也不會碰別人的。
教師:我們感到不自在是因為不接受沒有邊界的、隨意的肢體接觸。今天,我們一起來探索自己的身體邊界!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知識點幫助學生明確生殖器官的隱私性和重要性;通過游戲,引導學生覺察與他人發生肢體接觸時的心理感受。
二、團體轉換階段:明確“肢體接觸有邊界”的意識
PPT展示“身體紅綠燈”圖。圖片內容:人體輪廓圖。輪廓中,胸部和生殖器官部位涂上了紅色,表示這是不準觸碰的禁區,其他部位全是綠色,表示這是可以被觸碰的安全區。
教師:同學們,你們認可圖中的綠色安全區嗎?如果不認可,請指出來。
學生1:我不認可肚子,它應該是紅色禁區。
學生2:我不認可臉蛋,我在游戲中拒絕同桌摸我的臉。
學生3:我不認可大腿,我平時穿長褲。
教師:看來,每個人設立的身體邊界各不相同。接下來,讓我們來設計屬于自己的“身體紅綠燈”圖吧!
設計意圖:通過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非舒適區”,幫助學生意識到每個人的身體邊界不同。
三、團體工作階段:設計自己的“身體紅綠燈”圖
教師分發空白人體輪廓圖。
教師:我們首先涂安全區,請使用綠色筆。
PPT展示綠色安全區的條件:你可以接受哪些部位暴露在外?你可以接受他人觸碰哪些部位?
教師:其次,我們要涂中間區,請使用黃色筆。
PPT展示黃色中間區的條件:你覺得哪些部位需要用衣服稍微遮擋?你可以接受父母和同性朋友觸碰哪些部位?
教師:最后,我們要涂危險區,請使用紅色筆。
PPT展示紅色危險區的條件:你覺得哪些部位必須用衣服遮擋?你只接受父母或醫生觸碰哪些部位?
教師邀請2名學生上臺展示“身體紅綠燈”圖。
教師:同學們,他們的涂色一樣嗎?哪些地方不一樣?
學生1:肩膀不同,一個是紅色,一個是綠色。
學生2:胸部不同,男生是黃色,女生是紅色。
教師請臺上學生解釋自己的涂色原因。
教師:老師發現所有同學都給同一部位涂上了紅色。你們猜猜是哪個部位?
學生1:隱私部位。
學生2:生殖器官部位。
教師:對于身體的其他任何部位,大家有權根據自己的標準涂色。但是,大家一定要給生殖器官部位以及胸部涂上紅色,因為它們是最隱私的身體部位。
教師:接下來,我們來玩一個游戲——我能碰這兒嗎?
PPT展示游戲規則:教師邀請1名學生上臺,用投影儀展示他的“身體紅綠燈”圖,并詢問臺下學生是否可以觸碰該同學的某個身體部位。臺下學生根據該部位在“身體紅綠燈”圖中的顏色進行回應,對于紅色部位,學生回答——“不行!”對于綠色部位,學生回答——“可以。”對于黃色部位,學生回答——“你得問問他(她)。”
師生游戲。
教師:我可以摸摸他的臉嗎?
學生:不可以。
教師:我可以和他握個手嗎?
學生:可以。
教師:我可以挽著他的手臂嗎?
學生:你得問問他。
設計意圖:借用紅綠燈的概念,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身體邊界。同時,通過現場演示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身體邊界。
四、團體結束階段:強化身體邊界意識
PPT展示《我的身體宣言》:身體是我自己的,當我感覺到別人的觸碰讓自己不舒服時,我要勇敢說“不”;當我和其他伙伴相處時,我也要尊重別人的身體邊界!
教師:課后,請與爸爸媽媽一起討論自己的“身體紅綠燈”圖,如果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可以用油畫棒進行修改。
設計意圖:通過齊讀宣言,強化學生守護自己身體邊界、尊重他人身體邊界的意識;通過親子任務讓學生進一步澄清自己的身體邊界。
【教學反思】
本課通過“身體紅綠燈”的概念幫助學生樹立身體邊界意識,學會尊重他人的身體邊界。整節課,教學環節循序漸進,學生從“覺察肢體接觸的心理感受”到“建立身體邊界意識”。與其他建立身體邊界意識的心理課堂相比,本課側重引導學生意識到每個人對身體邊界的定義都不同,強調尊重他人的身體邊界,增強學生對越界行為說“不”的勇氣。但是,由于課上只聚焦探索自己的身體邊界,沒有足夠時間讓學生辨別現實中侵犯身體邊界的行為,如需要針對醫生進行身體檢查這種特殊情境進行討論。今后,可以在學生涂“身體紅綠燈”圖時引用具體案例,將守護身體邊界的意識與現實情境相結合。
【點評】
這是一節生動活潑、卓有成效的心理課。從課程設計到活動安排,處處體現并突出了目標導向和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兩大特點。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亮點。
1.教學過程環環相扣。這節課的結構設計遵循認知規律,層層遞進。開始階段,做好情緒環境的創設和知識的鋪墊。工作階段,圍繞“身體紅綠燈圖”的涂畫,引導學生澄清身體邊界。結束階段,用“宣言”和親子任務,促進知識的延伸和遷移。整個過程從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小跨度推進,講練結合,一氣呵成。
2.活動設計巧妙靈動。這節課設計的4個活動皆活潑靈動,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認知特點,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讓學生在做中學,又能隨機檢測學以致用的效果,對模糊地帶的進一步澄清也促進了親子互動和家長資源的利用。
3.教師回應溫暖給力。授課教師是這節課的溫暖“光源”,從口頭語言到身體語言,授課教師都能做到投入、溫暖、積極。每個教學環節都有細致的解讀指導,每個學生的分享都能得到溫暖的鼓勵,每個問題都被給予積極的賦義。這樣的心理課堂讓人如沐春風、樂在其中。
(點評嘉賓:李惠君,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心理健康教育專委會委員、海南省心理健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