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雯燕
摘 要:為不斷提升小學中段學生的語文寫作水平,教師應當契合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背景,為學生建構全新的寫作學習環境,如沉浸式情境的創設、指導學生積累日常生活點滴、開放式寫作場景構建、精準及時給予寫作評價,使得小學生的寫作核心素養不斷提升。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小學中年級語文寫作教學策略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素材積累;開放式寫作;互聯網+
引言
新時期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為抓住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機遇,有效提升小學生語文寫作學習效果,教師則需要打破固有思維模式,為小學生創設高效寫作環境,激發出學生的寫作創造力。
一、教學研究意義
互聯網+教育的發展趨勢下,為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帶來了新機遇,如何抓住互聯網+教育的教育契機,為小學生建構高效學習環境,提高寫作教學質量,教師則需要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進行研究,找出寫作教學的突破口,為小學語文寫作教學開辟新路徑,發揮出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教育輔助價值與效能。
二、教學工作路徑
(一)沉浸式情境創設,調動學生寫作表達欲望
小學生的主觀寫作欲望,直接影響到學生寫作構思的質量與訓練水平。為避免小學生被動進行寫作練習,教師則需要合理地調動學生寫作表達欲望,促使學生主動進行寫作構思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有效提升小學生語文寫作水平。為此,教師可契合互聯網+教育的契機,合理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中年級小學生創設沉浸式學習情境,有效調動小學生的多元智能意識,使得學生主動融入其中,引導學生進行思維發散,完成寫作的立意與構思[1]。
(二)日常生活點滴積累,培養學生寫作素材積累習慣
在互聯網時代發展背景下,小學生接觸的事物非常多元,使得小學生的思維視野得到有效拓展。小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時,應當對日常生活的經歷進行升華,進而完成一篇具有深度的作文。通過對小學生的寫作內容分析可知,小學生的作文內容缺乏深度,且生活素材較為簡單,沒有完成對生活素材的有效整合。筆者認為,主要是由于學生缺乏寫作素材積累的良好習慣。為此,教師可引導中段小學生正確認識互聯網,并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留心觀察,不斷積累寫作素材,為后續寫作構思提供豐富素材,以保證小學生的寫作內容有見地、有深度、有針對性,實現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工作預期效果。
例如,小學中段三年級語文教學時,教師開展習作“猜猜他是誰”指導時,為保證學生的寫作效果,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猜猜他是誰”的游戲,在口語交流過程中,描繪人物的面貌、神態、舉止、特點,進而快速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找出寫作方向,并圍繞寫作主題“猜猜他是誰”,進行寫作練習,使得學生將日常生活積累的素材,合理運用到寫作內容當中,保證學生寫作練習的質量與效果。
3 開放式寫作場景構建,促使學生進行創意寫作練習
為啟發小學生的創造思維意識,促進小學生個性化成長,避免小學生進行千篇一律的寫作練習,阻礙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則需要進行合理的教學改革創新,發揮出互聯網技術的教學輔助價值。為此,教師可基于互聯網平臺,為中年級學生構建開放式寫作場場景,即面對互聯網開放的寫作主題、寫作素材、寫作內容,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發揮空間,促使學生進行創意寫作練習,有效激發出小學生的思維創造力與想象力,使得小學生的語文寫作內容可讀性不斷提升。
例如,小學五年級語文習作“二十年后的家鄉”教學時,為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思維想象力,教師應當基于現代互聯網技術的支持,為學生創設虛擬的家鄉藍圖,為學生構建開放式的寫作場景,有效調動小學生的語文寫作積極性與熱情,并基于自己的創意描寫未來家鄉的變化。由于學生寫作切入點不同,可使得學生的寫作內容各有特色,充分展示出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啟蒙了小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并啟發了小學生對家鄉的情感認同,增強學生的家鄉認同感與文化歸屬感[2]。
(四)精準及時給予寫作評價,輔助學生不斷精益求精
小學生進行寫作練習時,教師給予的教學評價非常重要,中肯客觀及時的評價,能夠促使學生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有效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寫作效果。為此,語文教師應當合理應用互聯網技術,在互聯網信息技術支持的線上線下教育平臺上,精準及時地給予小學生動態寫作評價,鼓勵學生進行大膽構思、合理延伸、遣詞造句,在寫作內容組織過程中,表達出小學生的思想情感,提高中年級小學生寫作內容的深度與情感張力[3]。
三、結束語
綜上,筆者以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為例,闡述了教學寫作研究的新路徑,旨在說明互聯網+的教育背景下,教師開展教學創新的必要性。為實現素質育人目標,教師不可滿足于此,需要不斷總結經驗,積極主動創新探索,為學生建構多樣化的語文寫作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吳學峰.”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研究[J].科學咨詢,2022(4):142-144.
[2]洪宓.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研究[J].語文課內外,2021(9):206-207.
[3]江順來.“互聯網+”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研究[J].課堂內外·教師版(初等教育),2020(7):62.E73D4F9A-3239-4872-9088-166DC0D09D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