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本文嘗試從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際出發,融合新課程標準理念與核心素養教學指導思想,對于如何開展科學有效的引導式教學提出幾點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引導;教學實踐;設計思路;策略
遵循新課標強調的學生主體性原則,教師要始終從學生角度出發,融合課程資源與實際學情來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應當選擇啟發、點撥和引導式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支架,使學生完整經歷由感知到體驗,再到探究和習得的過程,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根本目標。
一、小學數學引導式教學設計依據
1、把握學情
教學是一項師生圍繞教學資源所展開的雙邊性活動,即教師與學生各自都需要在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價值和作用,最終實現共同進步和提升。在新課標理念下,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主體,需要教師輔以精心設計的教學程序來幫助學生得到啟發,從而在建構知識的過程中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相應的能力。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引導者,應當從整體和綜合角度出發,使課程資源能夠與小學生的實際年齡和認知特點相契合,以針對性、科學性、啟發性的教學手段來完成課程內容的有效輸出。比如在低年級階段,教師要考慮到小學生各方面認知經驗尚淺,不具備一定的學科能力,所以在引導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配合一些直觀的教學元素來為學生呈現學習活動和內容,從而降低數學學習本身的抽象性特征,提高學生的建構效率。
2、凸顯重難點
教學設計是教師對于教學活動最終應該要達到某些目標和某種程度的預設,是需要從組織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來進行考量的一項教學行為。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首先明確教學活動的基本目標和重難點部分,重難點部分的確定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清晰,而依托于基本目標的達成,重難點內容的突破也就成了教學活動的主要任務。如此,在科學有效的目標設計引領下,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去選擇引導式策略來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就能夠很大程度上減少出現資源選擇、程序規劃以及策略實施等方面的失誤。
3、課標與教材
立足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對教材等資源的深入解讀和挖掘來建立課堂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結合實際學情來進行具體任務的設計與安排,明確引導性、啟發性和統籌性的基本原則,關注到學生實際知識習得、方法掌握、思維深化以及核心素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培養與提高。
二、引導式教學方法實踐
1、關聯性
數學課程相較于其它課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知識體系的科學性與漸進性,這從教材中的內容安排即可明確,知識之間的密切關聯也意味著學生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每一步都在為其下一步提供支撐。而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新知建構的過程中,尤其是剛開啟的新章節內容,必須要有意識地去帶領他們回顧之前所學過的內容,一方面強化學生的基礎認知,調動其已有認知經驗來為新知建構服務,另一方面也是在培養學生形成一個正確、整體、科學的數學學習態度。例如,在“圓的周長”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之前所學過的平面幾何圖形來引導學生回憶它們的特征,從中總結相同點和異同點,為接下來探索圓的半徑、直徑與周長之間的關系做鋪墊。
2、探究性
對于具有探究價值的課程內容,教師應當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合作意識的同時,推動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的發展,在自主學習體驗中感受收獲知識的成就感。例如,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在生活中都見過哪些圓柱體;通過觀察你們覺得圓柱是由什么組成的?如果讓你來設計一個圓柱體的建筑,你覺得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
3、啟發性
引導的目的是為了調動和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在正確思考的前提下精準把握學習目標和解決問題的方向,從而挖掘出其中蘊含知識內容,并掌握相應的學習和思維方法。例如,在認識分數中,教師可以設計幾個啟發性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感受分數的基本屬性:“一家五口人買了一個蛋糕,本著尊老愛幼的美德,我們應該怎么分配?”“4個小伙伴一起買了一盒餅干,每一個小伙伴分得的餅干數與一盒餅干的總量可以怎么表示?”
綜上所述,引導式教學既是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也是需要落實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教學指導行為。教師需要發揮自身引導者價值,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度理解和能力形成為根本目標,從課程特征、學生認知規律和成長需要等多個角度來進行綜合考慮,使引導式教學行為的運用更加科學和有效。
參考文獻
[1]雷萍芳.引導式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2022(08):117.
[2]靳學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J].學周刊,2022(04):40-41.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4.019.
[3]田甜.淺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2(0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