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雙艷
摘 要:“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學習的動力,是知識的源泉。問題是師生進行對話交流的切口,提問是教學的基本方式與主要策略。問題人人會提,各有竅門,不同的提問起著不同的教學效果。優效教學需要優質問題與優效提問,睿智的教師應精于問題的設計與提出,用提問叩開學生思維大門,用問題為教學提質增效。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方法
引言
數學作為一門可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學科,對學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的提問是師生知識、思維交流的重要橋梁,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促進課堂教學正常進行,還是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理解程度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質疑心理,進一步鼓勵學生在自主思考、探索研究中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從而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巧妙運用情境提問法
為了讓學生借助問題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就需要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特點等方面的情況,創設多樣化的趣味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深入探究數學知識,而這也能有效改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印象、學習數學知識的方法,進而實現學生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的同步提高。
例如,在教學有關圓的內容時,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借此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既可運用語言講述的方式,又可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動畫、視頻:在古代,一位老人受年齡、能力等影響,決定將自己名下的土地分給自己的兒子。在分這些土地前,老人想要考查一下兒子的能力,于是給三個兒子相同長度的繩子,要求這三個兒子利用這個繩子劃定一個范圍,這一范圍內的土地就是各自將要分得的土地。此時,大兒子利用繩子劃分出一個類似于正方形的區域,二兒子在思考片刻后用繩子圈出一個三角形的區域,而三兒子在拿到繩子就圈出一個圓形的區域。你們認為,這三個兒子中誰占領的土地最多?在這一情境中,學生既能聆聽一個有趣的故事,又能在思考后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大兒子圈定的范圍最大,有的學生認為三角形的范圍最多。此時,教師可繼續提問:“圓形是否占地面積最大呢?你是怎么判斷的呢?”學生可在小組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嘗試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計算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的面積,最后作出正確的判斷。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能將自己帶入角色和情境中認真思考和探究,總結和歸納數學知識、數學理論。
二、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思考時間,問題要聯系生活
一般來說,小學數學教師都承擔著相應的教學任務,并且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但有一些教師因不能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而導致教學進程落后,在此情況下就會急于求成,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沒有為學生預留充沛的時間去探究問題,催促他們馬上給出答案,此種提問方式不僅無法促進學生發展,還極易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點形成錯誤印象。針對此種情況,任課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充分了解所編寫的教案,設計好所要講解的課程內容,并對其中的難題了如指掌,只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教師才能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教師在提出教學問題后,要做的是預留時間,使學生去獨立探究,而不是立馬給出問題答案,而學生會在教材文本中找公式,并結合公式一步一步地去計算,這一環節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同時也為培養核心素養打下基礎,此外,教師也可激勵學生相互討論,要求他們對比結果,交換建議與解題思路,最后由教師給出最終正確答案,為其指出思維誤區。
譬如,教師在講解《圓》這一內容時,可先要求學生說出周圍常見的圓形物品,為給出答案,學生就會轉動大腦進行思考,踴躍地聯系生活實際,以此為基礎,教師可選取硬幣進行舉例,要求他們計算出硬幣的周長,激勵其在課堂中交流討論,根據學生所提出的辦法,教師可以用一條細繩圍著硬幣繞一圈,再將細繩放在直尺上進行測量,最后再告訴他們,細繩的長度就是圓的周長,此種提問式教學能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也能使其迅速理解課程內容。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教師提出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的數學問題,能夠快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那些有趣的教學內容,也能使他們集中注意力,將目光放在黑板上,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的學習動力被調動起來,他們也能完全進入學習狀態。
三、以啟發性提問為核心,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啟發性的提問對于促進師生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對問題的注意、喚醒他們的求知欲等諸多方面有著不容小覷的促進作用。通過大量的實踐可以發現,在提問中教師所設計問題“啟發點”的質量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直接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優化“啟發點”,通過以啟發性的提問為核心提高學生對某個數學問題的感興趣程度,進而將學生的思維力、注意力和精力都集中在問題上,以此來發展他們敏捷的思維、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穩步提升。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三位數乘兩位數”時,教師提出了啟發性的問題:“你能說出114×23這個式子的計算過程嗎?”并給學生留出兩分鐘分析、組織語言的時間,讓他們有時間在練習本上用豎式來計算,并觀察、總結其中的道理。比如,某位學生是這樣說的:“老師,我是先用兩位數的個位3去乘114,在計算3×4的時候得出12,所以向前進一位,然后計算3×1,算完之后加上進的一位是4,最后得出342;接著用兩位數的十位2去乘114,在計算時沒有進位,所以得出228,最后讓342+228=570。”教師以算理為切入點,設計了這樣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列出自己的演算過程并進行分析,逐步總結其中的道理,在此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計算思維。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應讓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而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活潑好動,難以在課堂中保持長時間的注意力,會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需重視問題的合理設計,保證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更好地消化和理解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代克磊.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研究[J].天津教育,2020(35):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