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敏
摘要:“雙減”政策是2021年我國教育界實施的重要教育改革政策。文章結合相關教學經驗,闡述了“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數學作業負擔的目標和內涵,提出了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的策略,以期在“雙減”政策大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課后作業
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一直是一個影響很大的基礎學科,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對培養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促使學生通過數學認識世界與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理性思維和創造力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數學訓練活動是達成素質教育的重要保障。長年以來,學生在應試教育下產生的盲目攀比、過分拔高等問題,為學校造成了大量過量、過難的數學教育作業。這種短視化的教學理念,是當今新時代學生學業壓力的主要源泉。在教育“雙減”大背景下,怎樣在實際課堂中根據學科特點對學生的數學作業做出科學性、合理性的設定,是實現減負的重要關鍵點,也是老師們一定要重視的焦點。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后作業改革的目的
1.帶領學生回歸快樂的學習狀態
小學數學知識有著十分清晰的脈絡,但抽象程度并不高。老師在給中小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時,應當盡量減少沉重、過難的作業,給中小學生適當布置合乎數學課程標準和學生身體發展規律的作業,以有效幫助學生積累和鞏固知識,并減少因學生在傳統教學過程中盲目追求作業量而形成的恐慌和厭煩心態,進而充分調動學生對教育的濃厚興趣和主體積極作用,讓中小學生找到教育中的快樂,得到良好的學習體驗。
2.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為了在“雙減”大背景下給孩子制定出高效的數學任務,老師必須注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訓練,培養他們的數學思想,訓練他們的數字語言,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價值觀。學生從沉重的作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后,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親近大自然,有時間開展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有精力發現興趣愛好和發展專長,進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
3.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態
在“雙減”背景下,老師們既要減少學生沉重的作業負擔,又要拋棄固化的作業理念。如此,學校才可以切實激發出學生學習動機與主觀積極性,有效訓練、發展、優化學生的數學思想,培養正確的教學行為和創新能力,從而切實激發出數學教育的積極作用,使得數學教育真正地變成富有生長力與生命力的教學工作。同時,由于數學課程是學校階段最主要的基礎學科,以課程為基準實施作業改革,就可以促進學校、家庭、社區等整體改變過去片面的教學與評價導向,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教學環境,并最終建立良性的教學生態。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后作業改革的措施
1.控量減負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長期面臨過重的作業負擔,就會在生理方面產生疲勞感,在精神方面產生壓迫感,從而對身心全面健康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所以,學校教師必須嚴格控制家庭作業的數量,這也是學校作業布置的首要條件。《意見》還認為,學校必須在當今的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根據學校各年級學生不同的特點,分門別類確定作業的數量。在學校一、二年級中,教師不必須布局家中的書面作業,可在學校里適當布局鞏固基礎知識的練習;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期間,所設計布置的書面作業完成時限不得大于六十分。而在小學階段,數學仍然是主要課程,但數學作業是小學課后作業的主要部分。怎樣合理限制數學作業的數量,同時實現復習、鞏固、拓展延伸的目標,而又不至于加大學習者的身心壓力,是教師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
2.教師預做作業
老師們要明白作業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在數理課程中,如一味機械反復地做作業,只會適得其反。只有合理的數學教育作業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益。所以,老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必須先對問題加以細致篩選,并盡量避免"從第幾頁到第幾頁,第幾頁的某題"這種粗放型的作業布置方法。老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先以班上一般高中數學水平的學生為模擬對象,預做一些高中數學作業。這不但能夠幫助老師精準高效的掌握作業的時間與數量,同時能夠讓老師更好地篩選試題,合理安排作業,從而提高作業質量。
3.家校協同
數學學科具有獨特性,而且每位學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雖然教師可以通過預做作業的方式完成評估,但學生實際完成作業的時間或多或少會有差異。因此,除了教師預估學生的作業總量,家長也應該配合教師、學校,給予一定的支持,堅持反饋學生實際完成作業的用時。這樣,老師們就能夠通過家長所反饋的數據,對全班學生的學習效果作出正確的評估,從而對學生家庭作業的數量與難度,作出相應的調節。若個別學生完成的作業用時較長,訓練老師也可能為該學生量身訂做相應作業,并適當降低時間要求,以保證托底訓練,使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得到進步。
4.創新增效
“降低中小學生過重作業負荷”,從表象上分析,主要是降低中小學生課后作業時間的數量,究其本質,是提高中小學生的課后作業時間質量、價值和效益,簡單來說,就是通過整體優化作業設計,消除"過重的作業時間負荷",并最終取得了事零點五功倍的成效。所以,怎樣有效改善作業的品質,使作業成為課堂學習的鞏固與延伸,是數學教師必須深入考慮的問題。
5.滲透文化
數學也是研究自然和人類社會科學的主要部分。數學本身就有著十分寶貴的人文價值。所以,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當中,要充分發掘其中的人文含義,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當中體會到數學文化底蘊,并感受到數學符號的含義以及數學思維的含義。
6.融入生活
數學是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小學生處于感性的認知階段。在數學課程中,由老師把學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知識點整合起來,既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于學生累積相關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老師必須全面整合現實生活與數學課程來幫助學生設計數學習題,豐富他們的數學感受與經驗,幫助他們以數字的眼睛看到這個世界,用數字思想認識和解決問題,真正體會數字的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教育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根基。“雙減”政策給我國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對作業設計進行深度改革,秉承"控量減負、創新增效"的原則,對“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設計與優化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助力我國基礎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麗琴.基于前置作業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0):16-17.
[2]王紅.“雙減”背景下小學中高年級數學課后作業設計研究[J].教育界,2021(47):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