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敏
摘要: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是學生素質教育的基礎,構建較為完善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是高職院校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方式。《職業素養》課程已經普遍化,但是缺乏系統性、有效性和創新性,未能結合當前就業形勢改革,出現內涵界定局限、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方式缺乏創造性、教學考核機制存在單一性以及課程授課團隊不夠專業等問題。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為提高學生職業素養,需要構建涵蓋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機制、校企合作和教學團隊等要素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課程育人培養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關鍵詞: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課程育人;培養體系
受經濟增長放緩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雙重影響,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復雜且嚴峻,新舊壓力交織。大學生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環境,如何提高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成為了高職教育的重要問題。高職院校是我國培養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引擎。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人才培養有了更高的要求,專業技術型人才不僅要具備較高的知識儲備、技能水平,還要具備較高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
一、高職院校《職業素養》課程現狀
當前,科技發展和就業形勢帶來的挑戰要求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偏向于學生的綜合素質,傳統的技能教育滿足不了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培育出具備職業精神的綜合型人才優勢不足。現階段,面向高職院校學生開設的一門重要公共基礎課——《職業素養》課程已經普遍化,但是缺乏系統性、有效性和創新性,未能結合當前就業形勢改革,出現內涵界定局限、課程體系不完善、教學方式缺乏創造性、教學考核機制存在單一性以及課程授課團隊不夠專業等問題,從而呈現出效果不佳、動力不足、缺乏創新。
(一)內涵界定局限。目前,《職業素養》的內涵界定還是比較局限的,僅限于職業素養課程的開發和課程安排的研究。研究發現,之前對于《職業素養》內涵的界定,職業素養的內涵教育主要側重于對于學生隱性職業素養的培養,比如職業態度、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心理。而現在,隨著對職業者素質的高要求,目前的《職業素養》課程缺乏多角度的內涵界定,比如和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結合,和專業課程的融會貫通。
(二)課程體系不完善。雖然許多高校紛紛開設了《職業素養》課程,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課程體系并不完善。《職業素養》課程多為幾門具體課程的講授,沒有發揮組合優勢,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三)教學方式缺乏創造性。與其它課程一樣,《職業素養》也出現了課程常見的問題,主要表現為:課程教學表現為“填鴨式”教學,主要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教學方式單一,理論與現實相脫節,學生對《職業素養》課堂缺乏興趣,參與度不高。這樣的教學方法缺乏創造性,教學效果不夠突出。
(四)教學考核機制存在單一性。目前《職業素養》的考核,偏理論知識多一些,考核方式為紙質試卷,或者采用研究報告,論文寫作的方式。這樣的考核方式忽略了《職業素養》課程的原本目的,沒有重視職業素養培養過程的考核,因為并不能真正地體現出學生職業素養的理解和吸收情況。
(五)課程授課團隊不夠專業。因為《職業素養》是新開設的課程,目前高校對于這個課程的重視度不高,大多并未形成專門的職業素養教研室,也沒有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教師團隊。教師團隊發揮主導作用,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具有重要影響。因為課程授課團隊不夠專業也會產生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結果。
二、“工匠精神”的價值和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概述
“工匠精神”本指工匠身上具備的各種良好品質,但是隨著國家戰略的不斷改進和社會風尚的更新,工匠精神不再僅僅指的是工匠身上的品質,而是所有勞動者追求和向往的品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從工匠精神的內涵來看,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1)敬業。從業者基于對于本職工作的熱愛,懷著敬畏的態度,認認真真對待自己所從事的的工作。(2)精益。從業者對于自己的勞動成果、勞動工序都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精致和卓越。(3)專注。從業者沉下心來,以“幾十年如一日”的態度對本職工作一絲不茍,堅持不懈。(4)創新。“工匠精神”的核心體現為創新,追求突破、尋求革新,力創不同。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和服務型人才的搖籃,肩負向社會輸出優秀的實用性、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需要著力培養學生工匠精神。
(二)工匠精神和課程思政的關系
課程思政,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已有的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課程入手實現育人功能,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高校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培養同時具備豐富專業知識、技能和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的人才。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高職校園更注重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因為需要開展高水平、高質量的課程思政教育。工匠精神是勞動者的一種工作態度,也是從業者精神境界的表現。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要想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就要將工匠精神滲入到課程思政教育中去,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當中,讓工匠精神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從而實現思政育人。
三、《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課程思政育人培養體系構建
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高職院校育人面臨著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要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要結合工匠精神,實現《職業素養》課程改革和創新,構建《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課程思政育人培養體系,從而培養出具有更高的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兼備高職業素質和職業精神的高水平人才。
(一)構建課程體系,推進職素課程規范化9C0360F5-2860-426A-AA25-A4706205BFAB
完善構建《職業素養》課程體系建設,形成一個系統的課程體系。確立《職業素養》課程目標,將工匠精神滲入到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教學中。在課程構建中,注重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的融合,課程設置模塊化,比如:職業態度、職業道德和職業心理。模塊學習設置學分制,將必修與選修相結合,不斷推進《職業素養》課程規范化。開展職業素養教育的“第二課堂”,實現課堂教學和校園文化的相互結合,將校園內外各種文體活動、文化類講座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納入到《職業素養》的課程體系中來。
(二)創新教學方法,推進工匠精神在職業素養的滲透
基于《職業素養》課程出現的弊端,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去研究改革方式。結合現有的技術和素材,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比如尋求與工匠精神的結合。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堅持不懈,勇于創新,與高職院校職業素養要求相契合,對于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職業素養》課程創新和改革的方式是將工匠精神融入其中,可以推進工匠精神在職業素養培養中的滲透,形成高職院校職業素養培育和提升的有效機制。
(三)構建課程評價和考核機制
高職院校應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科學化的課程評價和考核體系,創建契合高職特色的考核體系。將教師和學生作為評價體系的主體,提高評價主體的意識。另外,豐富評價的內容和方式,將學生的課內課外實踐納入到課程考評體系里。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完善教師隊伍管理方式,建立健全考核評價制度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課堂的反饋,設立專業的考核評價體系管理部門,對教師課堂授課和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議,促進教師職業發展,提高教師積極性。
(四)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學生職業素質培養模式
《職業素養》課程建設要對接職業標準,符合市場需求,與市場緊密對接。在此要求下,做好調查研究,基于準確的學情分析,作出更符合“工匠精神”背景的《職業素養》課程建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競爭激烈,高職院校要想謀求發展,培養人才,要與市場緊密連接。要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建立理論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的《職業素養》教育,共同建設校企合作平臺,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學生職業素養育人模式,實現教育目標,更好的服務學生職業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認同感。
(五)打造高素質《職業素養》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主導者,在學生職業素質培養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教師隊伍的素質水平與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成效息息相關。《職業素養》課程的教師隊伍非常重要,對學生職業素質養成有重要的影響。在《職業素養》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隊伍都發揮著主導作用,因此要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職業素養》教師隊伍建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擁有堅定的責任心和較強的榮譽感,有扎實的《職業素養》理論基礎知識,掌握基本原理,以及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敢于創新的意識和勇氣,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質。要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愛崗敬業、業務過硬、充滿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質《職業素養》教師隊伍。
四、結語
本文以《職業素養》為例進行“工匠精神”下高職課程育人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構建涵蓋課程體系、教學方法、考核機制、校企合作和教學團隊等要素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課程育人培養體系,分析研究在各個環節下的“工匠精神”課程教學育人,實現高職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課程育人培養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孫世昭.高職院校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和路徑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02):20-21.DOI:10.16773/j.cnki.1002-2058.2022.02.009.
[2]何舒婷,胡欣.工匠精神背景下的路橋專業學生職業素養課研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12):79-80.
[3]張秀珊,傅洪梅.職業素養培養下高職院校人文課程體系建設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9(03):11-13.
[4]耿運濤,龍軼學.“工匠精神”下《工業機器人技術》的課程育人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時代汽車,2021(22):79-80.
[5]葛麗敏.高校職業素養課程創新中的“課程思政”[J].文教資料,2019(22):169-171.
[6]凌曉萍,巫群珍.基于工匠精神的交通類職業院校職業素養課的創新與實踐[J].中國民族博覽,2017(10):63-64.
[7]楊軍.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中工匠精神培育路徑[J].華東紙業,2022,52(02):41-43.
基金項目:2022年浙江旅游職業學院教學教學類項目課程思政專項課題2022SZ06成果。9C0360F5-2860-426A-AA25-A4706205BF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