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 吳興杰
摘要:面對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的巨大變革,對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特別是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刻不容緩,如何實施土建類實習實訓中心建設,本文將以滁州學院數字建造實習實訓示范中心建設為例,以相關專業學生為對象,以BIM技術為手段,以學科競賽為抓手,以實際工程為依托,以崗位技能為目標,探索應用型本科土建類專業實習實訓中心建設路徑。通過4年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示范輻射效應。
關鍵詞:崗課證賽;應用型本科;數字建造;實習實訓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制造2025”國家行動綱領的執行,住建部印發《“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也指出到2035年,建筑工業化將全面實現,建筑質量品質將顯著提高,創新能力將大幅提升。應用型本科的教育在實踐環節上必須跟上行業轉型發展的要求,甚至更進一步,因此本文以滁州學院數字建造實習實訓示范中心建設為例,構建“崗課證賽”深度融合實踐教學體系。
一、現有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普遍存在的問題
通過大量的調研資料發現,很多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踐教學環節普遍存在產教分離,產業發展與教育發展“兩張皮”的現象,而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問題在于相應實踐師資不充分、實踐配套資源缺失、課程與實際工作需求存在差異等,致使實踐教學脫離生產勞動實際,人才培養理論教學與實踐環節相脫節,導致畢業生的專業技能水平難以滿足企業轉型發展真實的需求。
二、“崗課證賽”深度融合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崗課證賽”的培養模式是將學校的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企業標準、實現路徑等有機融合,重構人才培養目標、理念、主體、路徑等一系列人才培養要素組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在職業院校、應用型本科高校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這也為開展“崗課證賽”融合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為此,在新型建筑工業化背景下,在綠色建筑、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等一系列新理念的推動下,構建了“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模式”的“二三四四”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具備四個層次的工程實踐能力全專業復合型人才。通過校企合作定制培養、共建研發基地、產業學院、地方企業科技副總掛職等多措并舉,全方面推進多元交叉融合實訓平臺的建設,形成了綠色健康的校企合作生態圈;以學科競賽為基礎,以OBE教學理念為導向,改造實驗課程體系,進一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崗課融合
通過多措并舉,企業方全方面參與課程建設與改革。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發展特色,以建筑信息模型為抓手,全新打造土建類信息化系列課程,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培養建筑工業化、智能化人才。
(二)崗賽融合
聯合企業組織、舉辦并參與各類型學科競賽和行業競賽,結合企業的實際工程項目,以各類型競賽(例如安徽省建筑信息模型(BIM)應用大賽等)為抓手,通過實驗實訓鍛煉學生的技能實操能力,模擬未來崗位的實際需求。
(三)課證融合
聯合中國圖學學會、中國建設教育學會、遠大教育等開設了全國BIM技能等級考點等,將多門專業課程內容與行業或“1+X”職業技能證書相掛鉤,鼓勵學生考取各類證書替代學分,實行真正的教考分離。
三、建設成果
通過4年的建設,中心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具有一定的示范輻射作用:
1.通過實驗室負責制和的施行,初步形成以專任教師和實驗教師相結合的實驗室教師隊伍,認定的雙能型教師由16人增加至41名,其中有4名教師在當地企業掛職科技副總,在科研成果和實踐教學環節上都收獲了較好的成效。
2.持續整合四級實驗實訓平臺,加強數字化建設,所有實踐環節特別是課程設計、畢業設計都在實踐中完成,特別是通過校企合作,近半數學生的畢業設計題目來源于企業的實際課題。
3.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大幅提高,共獲批省級以上大創項目145項,其中國家級46項,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450余項,聯合浙江大東吳集團獲“優路杯”全國銅獎,平均每年有30余人次獲取各種行業證書。
參考文獻:
[1]朱高峰,王迪.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情況分析與展望:基于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J].管理工程學報,2017,31(4):1-7.
[2]張穎.明確七大主要任務 提出三大保障措施 建筑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出爐[J].中國勘察設計,2022(2):6.
[3]鄭福芹.產教融合視角的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路徑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0(8):144-145.
[4]張慧青,王海英,劉曉.高職院校“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的現實問題與實踐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21):27-34.
[5]石偉平,郝天聰.產教深度融合 校企雙元育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解讀[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