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祎 隆璐帆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小學音樂課型主要分為唱歌課、欣賞課、器樂課、綜合課。近幾年來,我國多地推進葫蘆絲、口風琴、豎笛等器樂進課堂,把這些實用的樂器帶進課堂,讓學生至少掌握一項藝術特長,提升音樂素養。在各級各類音樂賽課、研究課中,也看到頻繁使用各種器樂助推音樂課堂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音樂教學;器樂教學;小學
小學音樂教學有多種形態,教學手段多元。器樂教學就是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形態,更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手段。器樂教學的發展程度已經成為衡量當今小學音樂教育發展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可以認為,器樂教學在學校音樂教學中的實施情況與作用發揮,就是該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程度的可量化、不可或缺的參數,在各級各類藝術測評、評估中,也可以窺見一斑。當前,如何推進與落實器樂教學,并把器樂教學應有的地位和影響更好地展現出來,已成為器樂教學研究的重要領域。
一、核心概念界定與理論依據
(一)概念界定
音樂教學是指國家課程體系中的一門課程“音樂”在學校課堂實施的教學行為,小學基本為6年。在音樂教學領域,樂器是學生學習音樂的輔助用具,運用于小學課堂即“課堂樂器”,它簡易、易于普及。器樂則是相對于聲樂而言,樂器的演奏學習過程就是器樂教學。這里探討的不是獨立于音樂教材之外的器樂教學,不是以學習器樂演奏為主的音樂課,而是在四大課型中,器樂教學與歌唱、欣賞、知識、技能學習的有機結合,更是與音樂教材學習的融合。
(二)理論依據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他精辟道出器樂教學為學生音樂藝術實踐創造了更多空間,只有學生親身經歷的才是最深刻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等人認為:“動作因素在一切記憶水平中占有重要地位,記憶中的表象構成一種內化的模仿,而內化的模仿也同樣包含一種動作的因素在內”。形象記憶是兒童認知的主要特點,而動作參與實現形象記憶是兒童教育的主要途徑。器樂作用于音樂課堂可以讓學生最大程度實現身心參與,進而優化學習效果。我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第四部分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器樂化教學應與唱歌、欣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边@里從課程標準層面提出器樂教學的重要性和實施路徑。
二、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現狀
(一)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地位
音樂審美教育是學校音樂教育的核心,小學音樂教育是提高全民藝術素質乃至審美素養的普及教育。因此,器樂教學作為實施方式之一,也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音樂教學。這就決定了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器樂教學的性質與地位。當前,小學器樂教學應把主要力量放在面向全體,實行個別“音樂特長生”的訓練和全體學生音樂素養提升雙線并行。器樂教學相關研究,也應把主要力量放在面對全體學生的器樂教育上。全面推進面向全體學生的器樂教學,是一項分艱巨而又意義深遠的任務。
(二)國內外器樂教學現狀分析
據調查,歐美發達國家的小學音樂課程將音樂演奏作為音樂課程核心內容,通過演奏音樂作品,使學生在操作學習中獲得對音樂藝術審美特征的體驗、領悟和理解。在普及教育中,從政府層面配備專項師資或者輔助機構推廣器樂學習。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的奧爾夫教學法更是強調樂器運用于音樂教學,重視音樂實踐體驗活動。由于多種原因,我國一些地區的中小學音樂課器樂教學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部分小學雖然設有學生樂團或合唱團,但面向全體學生的器樂教學普及工作則未落實,許多學校因師資、教室、資金等現實原因根本不能開展器樂教學,配套器樂在課堂中使用率較低。重慶區域推行器樂進課堂以來,少有學校進行相關專題研究,器樂與課堂教學如何雙線并行、互相促進的經驗更是少之又少。器樂教學的實踐與科研呈現出不規范、隨意化、無體系的特征。
三、器樂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一)提升學生核心音樂素養
使學生學會樂器的基本演奏技能,掌握一門藝術特長,培養學生高雅的課余愛好和審美情趣,促進全面發展。轉化學習音樂的方式,通過樂器演奏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促使音樂知識技能學習向實踐運用轉變,同時培養合作意識。學習民族樂器能激發學生熱愛民族器樂,堅定文化自信;學習西洋樂器能提升學生國際視野,了解世界音樂文化。讓學生全面學習,兼容并蓄。
(二)完善音樂教學形態
在各種器樂參與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通過各種學生體驗、參與、表現、創編音樂的教學形式與渠道,師生情景交融、生生合作交流,創生多樣態音樂教學形態,提升音樂教學實效。
(三)促進教師專業化持續成長
許多音樂教師在執教后,音樂基本功呈滑坡狀態,通過器樂在音樂教學中的強化應用,可以更新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促進音樂教師專業素養、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及教育修養同步發展,實現教學相長。
四、器樂教學中的幾個注意事項
(一)器樂與其他小學音樂教學樣態的融合使用
在音樂課堂中,將器樂演奏與演唱、音樂欣賞、音樂基礎知識技能學習有機整合,能極大地提高學生自主實踐能力。器樂與唱歌教學相結合,可加速攻克識譜問題,歌曲表現可實現唱奏結合。在音樂欣賞教中,可利用樂器演奏讓學生對音樂要素進行體驗感知,并嘗試用樂器進行一些創作體驗。在各種課型的綜合表現環節,樂器參與音樂表現一直是音樂教師們的摯愛法寶。它能讓學生吹唱跳演,將各種器樂教學手段與其他音樂訓練方法有機結合起來綜合運用,便于學生綜合音樂素質的提高。
(二)器樂中的“民樂”與“洋樂”
在音樂課中重視器樂,要注意民樂和洋樂兩大類器樂的不同認知觀念的引導。現在很多家長重“洋”輕“民”,因此部分學生也有認識偏差。在崇洋思想的迷惑下,不少家長以為,孩子只有學習西洋樂器才算高大上,而民樂則是太俗氣,登不上大雅之堂。殊不知,我國中央民族樂團早已登上維也納那金色大廳音樂圣殿,的民樂二胡、馬頭琴、古箏、琵琶等在國外廣受歡迎。由于多種原因,西洋樂器在世界的影響力更大,民樂還在重新崛起中。國人的文化不自信,造成民族音樂的推廣和普及受阻。民族音樂要發揚光大,首先就需要培養民族樂器的土壤,培養共同的審美認知,中國民族音樂才能得到更好發展。
(三)將器樂教學變為器樂教育
在器樂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樂理知識與演奏技巧的同時,采用多樣形式讓學生在練習活動中,音樂的感知、表現、元素運用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自我約束、專注、自信等多方面素質得到全面提升。作為師者,應站在大的教育觀將器樂教學變為器樂教育,在大的音樂教育觀中,使學生處于音樂—參與—成功的良性循環,讓其找到音樂學習的內驅力和成就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器樂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為它本身就應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加強器樂教學,不但可以提高師生音樂素養,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而且從更高的領域來說,對全面落實五育并舉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丁存麟,朱則平. 中小學器樂教學法[M].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5.
[2] 周菱,張穎. 簡明音樂教學詞典[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
[3] 許洪帥. 影響中小學器樂教學發展的相關因素[J]. 中國音樂教育,2007(12):7-9+13.
(責任編輯:羅?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