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 田靜
【摘? 要】隨著思辨性思維漸漸受到人們的重視,作文教學引起了較為廣泛的社會關注。在高中語文課堂的教學中,作文教學不應僅局限于作文材料的解讀,更在于通過教學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貫穿高中學段的教學策略,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因為好的習慣會伴隨學生一生。
【關鍵詞】寫作教學;思辨;邏輯思維;表達
寫作教學首要的是從根本著手,即培養創作者使用正確的書面用語。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學生會有妄下結論、自相矛盾、表意不清等邏輯錯誤,當這些錯誤出現在文章中,相應的論述便會出現邏輯錯誤、論證空洞等問題。語言文字作為文章的根本,需要從小處著手進行引導。教師在作文教學課堂上提出常見的邏輯錯誤,規避學生因邏輯錯誤而導致表意不明。在作文寫作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避免寫病句,了解相關的語法知識,明確修辭的正確用法,從細微處著手,區別于口頭語,養成書面語意識。
邏輯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工具,作文創作是個人意志的體現、情感的抒發,同時兼具文學性與工具性。將二者進行有機結合,能夠使文章更具有理性的色彩,也可以使文章分析透徹、論證嚴密、說理有據、篇幅完整。
一、培養學生正確的歸因邏輯
學生可以通過邏輯學中非演繹推理的歸納與類比推理,表達自我的思想。歸納是基于示例的推理,通過材料內容中關于個別事物的觀點過渡到范圍較廣的觀點,通過這樣的邏輯思維,學生可以有理有據地提煉出自我的觀點,從而避免中心觀點無中生有。例如,在以下材料的作文寫作中:
“南向通道”是以重慶為運營中心,向南經廣西北部灣等口岸的海鐵聯運通道,是我國西南內陸南下出海、對接東盟的大動脈。在南向通道建設過程中,人們普遍認為加強港口、路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最重要的。但項目負責人認為,更重要的是讓港口忙起來,讓火車動起來,只有商品、原材料等生產要素充分流動,南向通道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港口才能創造出價值。如今,北部灣欽州港發出的班列,由2015年一年兩趟,已增加到一天開行三趟,北部灣港口也成為一個具有潛力的新增長極。
材料中,人們普遍認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最重要,而項目負責人認為港口的生產要素流動,也就是港口的價值更重要。在面對這一對矛盾時,有的學生認為基礎建設重要,因為先有基礎后有價值;有的學生認為價值更重要,因為創造價值是港口的目的。而能運用邏輯知識的某學生舉例指出,在各個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港口,它們創造的價值是不同的,從而會直接影響擴大設施的需求。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港口創造的價值是完善建設的基礎,完善建設也能滿足更高的需求從而創造價值。這一思維過程體現了由個別到一般的理論轉變,即歸納推理。這樣的有思維推論過程的文章顯然要優于無思維推論過程的文章。
類比推理是已知兩個事物的相似性,以其中一個事物的特性,推理而得出另一個事物也有某種性質。這樣的思維過程能夠保證學生文章中例證使用的準確性與獨特性。例如,在寫作過程中,某次寫作討論話題是關于“堅持己見還是及時放棄”,考生較多從堅持己見的角度出發,以“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舉例,講述堅持自我的崇高氣節。僅有一位同學以柳永與陶淵明二人為例,陶淵明仕途失意的時候,他懂得放棄,轉而躬耕于田疇,寫下了名揚后世的山水田園詩。柳永考場失意,反說自己是“奉命填詞”,也正是效仿陶淵明放棄仕途投身市井的選擇,二人懂得放棄功名,轉投創作,才能在文壇留下不朽的詩篇。對比閱讀之下,后者例證運用類比推理,因為二者相似的“官場不得志”,推知“敢于及時放棄”的收獲,兩則材料的運用充分有說服力,且能夠避開文章創作的固有思路,其解讀材料的角度獨特,文章內涵獨樹一幟。
二、辨清主次矛盾
在新材料作文的寫作中,材料內容往往包含關于某一事件的完整敘述,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從大段的材料中提取出主要內容。部分學生在遇到材料后,往往會截取材料中某一個側面進行重點論述,取材依據自我的書寫熟練程度。取材貼近自我生活經歷、角度簡明易懂、觀點貼近自我價值觀等,是學生最直接的取材條件,而這種建立在主觀層面的選材往往會導致理解片面化、觀點淺顯、文章偏離主題。
例如,在以下材料的作文寫作中:
一只老鷹從峰頂上俯沖下來,將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烏鴉看見了,非常羨慕,心想:要是我也有這樣的本領該多好啊!于是烏鴉模仿老鷹的俯沖姿勢拼命練習。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很棒了,便從樹上猛沖下來,撲到一只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飛,可是它的身子太輕,爪子被羊毛纏住,無論怎樣拍打翅膀也飛不起來,結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見了,問這是一只什么鳥,牧羊人說:“這是一只忘記自己叫什么的鳥。”孩子摸著烏鴉的羽毛說:“它也很可愛啊!”
學生經過閱讀整理出材料中所給的三個矛盾沖突,即烏鴉不顧自身特點盲目學習導致失敗;牧羊人認為烏鴉自我定位不準;牧羊小孩認為烏鴉的努力態度值得肯定。學生在形成個人觀點時需要考慮,就哪一種觀點進行創作,更加契合本則材料的主要矛盾。答案是從牧羊人和小孩的角度出發進行創作。在此三個矛盾中,烏鴉錯誤的自我定位導致失敗是這則故事所呈現出來的表面現象,二人的評論則是對本質的探討。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題目時,首先應全面看待問題,不忽視材料中的任何內容,能通過閱讀梳理材料內容。其次應辨清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將材料內容轉化為幾組矛盾或觀點。最后應從主要矛盾入手進行創作,力求切中要害,避免觀點片面孤立、內容偏題。
三、條理清晰進行表述
首先,準確立論。在這一階段,學生經常存在以下問題:表述能力較弱,難以清楚闡述自己的觀點;追求形式主義,阻礙了信息的傳達;沒有立論直接進行論述的創作,導致文章根基不穩;前后論點矛盾,文章散亂。針對這一系列現象,教師應指導學生明確論點,同時引導其避免中途易轍,從正面、反面、側面等角度切入進行論證,強調貫穿全文的論點是準確沒有矛盾的,引導學生創作應當具有整體性。
其次,表述具有條理性。具體要求學生在創作之前先行思考并建立思維導圖,通過提綱梳理文章脈絡。通過提綱創作的訓練,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文章條理的重要性,能夠有效避免文章思路混亂、前后脫節、內容重復等錯誤。在提綱創作的過程中進行交流與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基礎的思路梳理,然后進行創作。
最后,創作具有文學性。在學生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自我觀點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讓創作更加具有文學性。引導創作者恰當使用文學藝術手法,在形成觀點的基礎上,嘗試用不同的表現形式進行表達。例如,可用排比手法進行層層觀點的羅列,進而提出觀點并加強語氣;可用對仗手法進行創作,賦予文章音韻美與繪畫美;可用夸張手法進行創作,對比強烈且具有說服力。
四、寫作表達疏導
在實際運用層面,寫作是創作文章的主要表達形式,在解讀題目并形成個人看法后,流暢明白的表達至關重要。表達觀點、運用事例、論證手法、得出結論這些環節都需要通過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在實際寫作的時候,學生易發生以下失誤:文章表述殘缺不全,問題沒有得到解答;定式思維,文章創作大同小異;語言片面孤立,說服力較弱;事例單一、視野狹窄,僅從自身角度出發。針對這些問題,建議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對學生進行寫作表達方面的輔導。
(一)表達完整,就事論事
在學生創作時會發生文章表述不完整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創作理念,在材料作文的考查中,題目所涉及的內涵往往不可以忽視。尤其針對故事型、事例型材料的運用,對材料內容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引申拓展到其他領域之后,也不能脫離中心,應當就事論事給予相應的看法與觀點,然后進一步引申拓展,做到文章思路有始有終。
(二)開辟新知,跳出固有思路
思維定式在心理學領域的解釋是,因為之前的活動造成了一種對活動的特定心理狀態,或者對這種活動的傾向。學生在創作中也是如此,他們生活經歷差異較小,所以對事物的認知大致相似,在面對同一話題的理解與討論時,往往能形成一致的觀點。在解決問題層面,思維定式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辨別相同的環境并解決問題,但是在文章創作的層面,這樣的思維定式會妨礙學生使用新的創作思路,同時也讓學生懶于發散思維進行創作。
首先,突破經驗定式。在創作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跳出個人經驗范圍,以他人為依托進行思考。在學生進行創作的時候,教師積極調動學生的閱讀經驗,體會不同社會分工的人在不同時代對事物的解讀,用他人的人生經驗來思考創作,加深自己文章的深度。同時,教師積極調動學生的共情能力,讓他們切實體會不同的環境、經歷、條件對個體不同的影響。
其次,突破視角定式。在寫作過程中創作者處于全知全能的視角,學生容易在創作的過程中忽略一些現實的或者直達結論的問題。在閱讀材料階段學生已經了解了事件發生的結果,在創作過程中為了向結論靠攏,學生往往會直言結果,或者沒有充分的論證便得出結果,這樣的文章說理薄弱,因果倒置。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突破視角定式進行創作,避免全知全能視角寫作,鼓勵有理有據進行論證,條理清晰地得出結論,創作過程中用有限的視角進行說理,從而得出理性的結論。運用不同的視角也能使文章具有不同的特性,第一人稱敘述便于敘事,且說理有真實性;第二、三人稱寫作,讀者代入性較強,思維展開清晰明了。同時多視角切入創作,更增加了文章的多樣性與可讀性。
(三)敢于質疑,培養批判性思維
首先,幫助學生建立批判的自信。通過辯論會的形式給予每個人更多的獨立表達空間,讓他們有展現自我的平臺。在辯論會中引入小組競爭辯論的機制,激發學生表達和論證的積極性,并在別人的辯駁、質疑與自我論證中提升自己理性分析的自信心。
其次,提升學生的說明能力。一方面引導學生敢于批判,另一方面幫助其構建基本的說明能力。在思辨寫作中引導學生有意識地關注自己的語言表達是否具有邏輯性,是否用語準確,是否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是否能夠準確地論證自己的論點。寫作后及時開展互評、自評的環節,讓學生在寫作中自我反思,并和同學相互查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說明能力。
最后,提高學生的認知成熟度。教師應當重點轉變部分學生尋求標準答案的思維,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質疑答案、質疑老師,并有意識地尋找答案去論證自己的質疑,有理由地表達自己的不同想法。在教學中通過更多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質疑欲望,并通過激勵機制表揚敢于質疑的學生和能夠謹慎合理做出判斷或改變判斷的學生,以此鼓勵學生轉變自己原有的思維。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思辨性思維的意義非凡,致力于培養思辨性思維有助于學生的終身成長。讓學生在高中三年養成較好的主動思考能力,是授之以漁的教育方式,是終身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的根本途徑。思辨思維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通過不斷培養與刻意追求養成的一種高級能力,高中生養成良好的思維能力,能夠較好地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