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呂昱 李軍紅
摘?要: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新商科人才,新商科是經濟管理學科教育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變革,是面向未來的新的人才培養理念。通過將新教育理念、智慧教學方式融入商科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一條主線、兩個基點、三環六步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新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智慧教學;應用型本科;新商科;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6.033
1?新商科的提出及人才培養的新特點
我國現代商科教育已有百余年的歷史。早在清光緒年間,在欽定《高等學堂章程》就將大學教育分為經學、政法學、醫學、文學、格致學、農學、工學、商學。民國初年的《大學令》中,規定商科為七大學科之一,即文、理、法、商、醫、農、工,這種設置—直持續到新中國成立。及至20世紀50年代初期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相呼應,“商科”開始被“財經”類所代替。直到改革開放后,由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久違了的商科被人們所重新認識。1987年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將原來的“財經”類改為“經濟、管理學”類;1993?年再次修訂時,又改為“經濟學類”,下設“經濟學”和“工商管理”兩個門類;1998?年的專業目錄修訂又將“管理學”獨立為一個學科門類與經濟學并列,至此,形成了以經濟學、管理學為主體的商科體系。比較主流的商科專業包括金融、會計、市場營銷、工商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商務類專業、經濟學類專業。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偉大實踐,商科教育不斷更新和發展。2018年6月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拉開了高等教育新一輪改革大幕,高等教育要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新商科”就是在“新文科”理念下開展經濟管理類教育的新概念。這一概念逐漸取得共識,2019年3月30日,“新商科:概念、內涵與實現路徑”研討會暨教育部高等學校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2019年度第一次會議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召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人工智能與變革管理研究院提交了《新經濟?新規則?新商科》的白皮書討論稿,提出對比傳統商科,新商科面向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從專業細分趨向融合,教學道具從教師、教材、教室遷移到多元育人主體和平臺,對新商科的內涵有了進一步的明確。
雖然新商科的概念、內涵還在探索中,但可以確定的是新商科是經濟管理學科教育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變革,是面向未來的新的人才培養理念。這些新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新商科要有為市場經濟服務的全局觀,打破管理學和經濟學的知識壁壘,成為覆蓋市場經濟活動全周期的“大商科”;第二,新商科要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的商品屬性和資源配置方式研究新的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等,構建新商科的理論體系;第三,新商科要將融入前沿技術的新商務、新金融、新管理實踐,引入商科教育中;第四新商科要面向未來經濟發展需求,采用智慧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交流與協作能力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通過人才培養的變革適應和推動新經濟、新商業的發展。
2?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目標
2019年全國經管類專業本科畢業生人數94萬人,占總畢業生人數的23.9%,僅次于工科34%,其中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居多,總體就業率較好,反映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商科人才的強勁需求。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地方本科院校商科教育的立校之本,培養新商科人才就是地方院校的責任和使命,立足于為地方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和人才保障,結合自身學科優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將新商科教育理念和地方經濟發展特色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扎實掌握商科專業知識和能力,熟悉商業新技術,具備商業新思維,能夠解決復雜問題,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新商科人才,以人才培養的成果形成學校的新商科辦學特色。
新疆科技學院是扎根邊疆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學校立足新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確立“優商科,擴工科,興醫科,補農科”的發展思路,培養具有扎實的跨學科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能夠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能夠用新技術實現高效管理的新商科應用型人才,通過將新教育理念、智慧教學方式融入商科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一條主線、兩個基點、三環六步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新商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3?智慧教學下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新疆科技學院構建的一條主線、兩個基點、三環六步的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智慧教學手段的支持下,“一條主線”以人才培養過程的個性化作為主線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結果;“兩個基點”以理論教學的跨學科和實踐教學的跨界作為基點培養復合型人才;“三環”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以職業發展為導向的三環理念,加上“六步”教育實踐,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3.1?以學生為中心
3.1.1?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課內課外跨學科學習
通過使用雨課堂、超星等智慧教學平臺,物理教室和課表時間不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空間和時間,校內課程也不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資源,教師利用平臺,充分結合新技術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塑造,給學生提供豐富的碎片化、分散化學習資源,利用線上形式擴展學生知識獲取的空間和學習的時間長度,發揮平臺社交屬性,構建情境、交互、去中心化的社群學習場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搭建以商科+新科技+人文為課程內容模塊的泛在理論教學體系。
3.1.2?學習行為精準畫像,學習過程個性化指導,學業成績形成性評價
通過智慧教學平臺后臺數據的記錄,學生學習參與度、完成度、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和出現的困難對教學的反饋意見都能夠精準捕獲,從而完成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大數據挖掘和分析,幫助教師和學生自己了解學習情況,使教師能夠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和個體指導,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也因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全記錄,能夠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綜合評價,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參與度,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B226E3E8-8BD4-4231-88ED-2D0030D9E63D
3.2?以能力培養為本位
3.2.1?翻轉+共享開展互動式案例教學
商科實踐技能是心智技能,培養學生在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下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判斷、決策的能力,不同于工科實訓以程序明確的操作為主,商科必須通過大量的案例思考和分析,從中體驗和總結知識的運用,從而提高實踐能力。傳統教學方法下,案例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互動參與不充分,實踐能力鍛煉不足。運用智慧教學課前學習和課中互動的功能就能夠有效解決問題,通過課前推送案例,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自主開展分析,課上教師共享學生分析報告,學生充分參與互動點評,獲得思維技能的鍛煉。還可以鼓勵學生以知識點為主題,搜集擴展商科案例,通過智慧教學平臺共享交流,進一步拓展案例教學的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充分發揮案例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效果。
3.2.2?虛擬仿真+競賽開展新技能訓練和綜合實訓
學校建設了VR商業仿真實驗室、業財融合共享中心、大數據金融中心、大數據營銷中心等實訓平臺,對新技術融入企業經營管理的新業態進行智能化仿真,搭建模擬新經濟、新商業下企業經營和行業競爭企業的全周期“大商科”綜合實踐平臺,開展財務、運營、生產、物流、營銷等各個經營環境的智慧化模擬實訓,通過實踐驗證理論,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同時,以參加高校市場營銷大賽、會計分崗位競賽、人力資源大賽等競賽為載體,促進專業實踐技能的提升。使學生具有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新技術變革下的專業實踐操作技能。
3.3?以職業發展為導向
3.3.1?雙師聯動實施彈性實踐教學
應用型新商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師資是來自行業、企業的專家、實務人士,他們在豐富的商務實踐的基礎開展教學,對學生的創新思維、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有很好地達成度。但是受到本職工作和教學管理的限制,行業導師往往不能夠保證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的系統完整性,借助智慧教學手段,可以實現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行業導師配合聯動開展教學,校內導師在校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校外行業導師結合工作實踐提供案例或現場講解,可以實時連接互動,也可以制作微課視頻通過平臺推送給學生,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商科職業能力發展的真實環境和應用場景,發揮行業導師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3.3.2?產教融合實現多元協同育人
以人才培養和人力資源獲取作為校企合作的利益聯結點,打造產業學院及搭建校企共享實踐平臺。企業具有行業發展和人才就業渠道優勢,高校具備人才培養和科研平臺優勢,二者聯合共建產業學院,是培養掌握最新科技工具的創新型、復合型新商科人才的最佳途徑。針對企業對于新商科人才的定向需求、崗位特征和職業能力,以企業智慧化管理系統作為商科教育實踐平臺,建立“訂單培養—實戰商業工場—現實產業學院”的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新機制,實現校企合作多元協同育人。同時,以創辦電子商務企業作為實踐項目,運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借助線上購物平臺,開展從注冊到員工招聘再到選品采購、直播帶貨的全部企業管理運營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干中學,學中干,通過智慧化實戰增強理論應用能力和知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紀寶成.我國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14.
[2]齊佳音,張國鋒,吳聯仁,等.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變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9,(Z1):5862.
[3]宣昌勇,晏維龍.“四跨”融合培養新商科本科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20,(06):5153.
[4]張國平.新商科人才培養模式與實現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21,(02):4344+50.
[5]申作青,李靖華,張緒忠,等.財經類高校的“大商科”辦學特色分析——以浙江工商大學為例[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5,(06):513.
[6]王學良,盧秋云,張曉磊,等.“產教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養研究[J].高教學刊,2021,(09):173176.B226E3E8-8BD4-4231-88ED-2D0030D9E6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