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冰瑩
摘要:素質教育的落實需要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自主與合作學習活動,發揮學生主動性,在實踐探索中獲得知識與能力。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課堂教學中嘗試運行項目式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進行問題探究,可以培養其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對信息技術具體教學內容的認識、理解和掌握,提升收集、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促成信息技術學習能力與素養的提升。為了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合理地進行項目化學習設計,構建良好的師生動態課堂,作者從學習素養的角度探討了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化學習設計。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項目化學習;核心素養
引言: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不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教學和傳授,而是轉向素養培養和能力提升的教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實施的綱要,明確這一課程落實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信息技術認知、學習的興趣,推動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促成學生具有一定的獲取、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與技術的能力,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養。因此,我們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要采用能夠讓學生成為學習主體,能夠在興趣引領下主動學習并學好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方法。對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加強研究,嘗試使用項目式學習方法,推動學生學會學習[1]。
一、項目式學習方式含義與價值分析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舶來的學習策略,是在確立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前提下,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研究,并生成一些項目化的教學任務;而在具體實施中,從學生的學習角度出發,將教學內容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分解,形成一個個學習項目,在每個學習項目完成中獲得這一學習內容的掌握。因此,我們理解的項目式學習是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給學生提供一些體驗、感知和探索的情境,并將學習內容作為要完成的一個個項目,逐個解決,在每個細小項目的完成與整合中實現某一具體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2]。
項目式學習的“中心”是項目,這個項目可以是老師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提供給學生的,更應該是學生、小組同學們在興趣激發和學習需求下提出的,然后圍繞項目進行系列化的學習活動。這個項目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需要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新知識、聯系已經學過的內容,進行知識綜合運用的學習,這對學生的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學習能力的共同提升、交流互動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共享思維等都有很強的推進作用。就小學信息技術的學習而言,有最基本的計算機組成、構建的認識和了解,有簡單的操作活動,有一些較復雜的如瀏覽網頁、發郵件運用等。因此,我們將信息技術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操作及運用原理和方法融入到項目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建構知識、掌握操作,懂得計算機的使用技能,形成一定的信息技術使用的品質和素養。
二、項目式學習方法教學運用策略
(一)創設情境
教師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環境和素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落實對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本節課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創設的情境要來源于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實際情境,要貼近真實生活[3]。
例如,在四年級“制作電子小報”項目學習過程中,筆者先將以“校園生活”為主題的小報展現給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順勢引出項目化學習任務“制作主題小報”。需要注意的是,創設情境是讓學生帶著目的性開展任務,任務是學生探索發現的,而不是教師隨意布置給學生的。
(二)強化問題驅動思維
問題的提出需要經過深思熟慮,并不是隨意而為的。一個良好的驅動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一個沒有價值的問題則會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甚至導致課堂教學秩序混亂。
例如,物聯網是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智能風扇的設計來講解有關傳感器的知識以及傳感器在生活中的應用。一般的教學流程為:教師讓學生觀察生活中風扇的類型,然后講解智能風扇的作用原理以及傳感器的工作方式,接著教師演示風扇的組裝。雖然上述教學思路比較清晰,但是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較低,參與積極性不高。對此,基于項目化教學實踐,教師可以把教學重點放置在智能風扇的智能控制方面。例如,對于學生經常忘記關閉教室中的風扇的問題,教師可以問題驅動學生思考,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如通過相應的人體紅外傳感器實現對室內人體活動的檢測,進而實現風扇的智能啟停,最終達到節約用電、保護環境的目的。這種聚焦教師場景的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開展評價活動,增強學習素養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開展項目式學習的教學策略,需要教師生成學習和活動的項目,再以此為學習主線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進行項目完成的學習。項目式學習的優點在于明確了項目達成的目標,而學生在項目完成中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實踐,能夠殊途同歸地得出項目結果,也就是學習作品或成果。
如在《美化文檔》的學習中,學習的項目有藝術字的認識、學會插入藝術字及自選圖形,能夠從美觀、得體出發對藝術字及自選圖形進行設置。這里,因為要求不同、學生的審美不同,他們在藝術字及自選圖形設置中會有不同的表現。在教學中,我們以設計班牌為情境生成需要完成的項目,讓學生交流思考,如何通過文檔的美化,即不同顏色的藝術字插入與大小、位置的調整,插入自選圖形的形狀與顏色匹配來呈現自己認可的作品。這一項目結果沒有唯一答案,我們可以讓小組談論、評價,并幫助修改,提升項目完成的效果。在這樣項目成果評價活動開展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和美化能力,同時,對他們信息技術的運用和審美也是一種訓練和教育。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我們要將教學內容進行項目化分解,引導學生在每一個小項目的完成中獲得信息技術知識的掌握、實踐運用能力的訓練提升,激發和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運用意識,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提高學習效果和達成學科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袁麗芳.巧借項目式教學? 促進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深度學習[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11):232-233.
[2]鐘敏.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0(22):62-63.
[3]韋海銘.項目式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教育信息技術,2020(06):71-74.23D84C52-AC14-4F69-9622-B0FA916860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