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慧春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向著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與數學創造力的方向發展,積極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鼓勵學生形成樂學、好學的優秀品質,將文化育人轉化為全面育人,帶動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步發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積極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針對自學互動、數學交流等模塊組織教學,加強對小學生數學技能與創造性思維的訓練。本文以小學數學教學為出發點,探討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與引導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2016)》中針對新時期下的數學教學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除培養學生的數學技能、數學認知能力之外,教師還要深度開發學生的數學素養,建立集自學、互動、交流于一體的數學教學新模式。在這一教學指導目標下,必須重視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訓練。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可嘗試分別以教學引導、自主探究、趣味互動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的自學欲望,為小學生提供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多角度交流、互動,以此來加快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萌芽。
一、關于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
俗語有言,“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成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覺意識已經成為教學的首要目標,相較于單純以灌輸為手段的教學機制,以興趣、需求和思維影響學生,其教學價值更為出色。在現代學術研究與教育研究活動中,對于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引導并不在少數。桑代克在其所提出的“錯誤-嘗試”學說中指出了學習與認知之間的關系,其認為,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獲取經驗,并通過嘗試、犯下錯誤的方式來積累經驗,這種學習模式可以強化個體的思維認知,從而提升個體的學習能力[1]。斯金納在強化學說中指出,個體通過重復性行為來獲取相應的成長經驗與學習經驗,從而不斷進步。除個體經驗的影響之外,外界環境也會對個體的發展產生干擾。在早期的研究理論當中,自學能力被視為一種積累經驗、開發技能的過程。而在現代教學研究中,學者則將注意力放在了個體與環境、興趣與需求之間的關系上,李德誠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自學能力培養》中指出,個體的數學學習能力受到教學活動與教師的影響,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方式引導個體進步。楊文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中指出,要借由興趣、數學問題的共同配合來創新數學教學模式,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素質與自學的有關要求較為貼合,但其所考慮的并不僅僅包含學生的自學素質,更包含數學創造力、數學探究能力等素養[2]。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還要考慮學習需求、學習興趣與教學活動之間的搭配問題。
二、阻礙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一)教師的過度干預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自主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數學能力是數學探究素養、數學創造能力、數學分析能力等重要技能在課堂上的直觀表現。在這一教學特點下,教師必須要考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依靠學生的體驗、感知幫助學習者積累學習經驗,從而帶動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但受到傳統“唯目標論”教學理念的影響,數學教學中的趕進度、抓課時等問題依舊存在,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干預隨處可見。一方面,是對小學生學習過程的盲目干預,教師忽略了學生所表現出來的發展性與成長性特點,借由“講解知識、講解問題”的單一教學模式組織授課,導致學生愈發依賴教師。另一方面,則是對小學生思維意識的干預,為了保障教學進度,提高解題效率,教師圍繞著數學教學中的“最簡方法”組織授課,導致學生難以正確理解、應用相關數學知識,只能按照教師給出的解題思路進行互動。這樣的干預使得學生產生自我否定情緒,在教師給出答案之前,其并不愿意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教師的干擾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也進一步破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生的怠惰意識
小學生的主觀意識正在覺醒,但沒有形成規則意識與自我管理觀念,在接受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其更愿意配合教學而不是參與教學。隨著教學活動的逐步推進,學習者開始獨立培養自身的學習能力,形成獨特的學習習慣。受到外界環境、個人素質的綜合影響,并非所有的學生都能形成優秀的自學意識。首先,小學生極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在興趣的影響下,其更愿意對趣味性強、互動性強的材料投入更多的關注[3],單一以認知、計算為特點的數學教學活動難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其次,小學生本身存在怠惰問題,對于帶有強制性、約束性特點的數學教學活動,學生在思想上便存在抵觸情緒。對于數學教學活動的認同不足,導致數學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當教師提出數學學習任務時,學生難以與教師進行雙向互動。自我怠惰,缺乏管理意識,導致學生的自學能力難以生成。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趣味教學形成學習興趣,推動自學
興趣是支撐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第一要素,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單純以灌輸、要求為手段去管理學生,更要結合興趣、思維與創造力去啟發學生,讓學生進一步認同接納數學教學活動,形成自學意識。情感與興趣是支撐數學教學活動的理性要素,讓學生在主觀意識上接受教學,遠比單一的問題講解、數學交流更為重要。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要嘗試結合數學教學的趣味化、交互性特點組織授課,挖掘數學課堂當中的趣味性元素,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二)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主動學習
一些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通過講解問題、給出答案等方式來組織數學授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數學教學效率,但卻破壞了學生的主觀思維。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學習者只能圍繞教師的思路進行數學計算、概念記憶,對于數學問題、數學知識,學生沒有形成獨到的認識[5],在后續的數學教學中自然也無法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借由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創新數學教學模式,這才是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最佳方法。主動思考,雙向互動,才能保障數學教學質量。
結語: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獨立學習活動的支持,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在數學活動中為學習者預留對應的發揮空間,允許小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探索、自由創作。但獨立學習并非以“隔絕教師”為條件,在教學中,還是要重視教師所發揮出來的引導與管理作用,結合教師的素養實施授課,教師與學生進行雙向交流,以此來優化小學數學教學。
參考文獻:
[1]李德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自學能力培養[J].數學大世界(上旬),2020(10):61.
[2]楊文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06):80.
[3]陳敏.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J].考試與評價,2019(09):20.
[4]劉紅英.關于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對策[J].讀書文摘,2019(11):101.
[5]楊寶生.小學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研究[J].科普童話,2018(48):56.4E9C2EE4-BAA7-41B0-B7BA-5D8904D03D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