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玲玲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也是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議題式教學能夠將生活場景具象化為課堂內容,融情入境,將立德樹人貫穿到教學內容的始終。從議題式教學著手,分析關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引言:
議題式教學是指學生在討論某一個話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從學科角度上看,道德與法治教學著力于培養學生養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優秀的思想品格,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引導學生由內而外地主動吸取知識、內化知識,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用議題式方式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更符合學科本身的特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知識理解力。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推進中的問題
(一)課程關鍵地位未有效落實
在初中課程中,重語文、數學、英語等“主科”,輕道德與法治等“副科”的觀念仍然存在。道德與法治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地位未能得到有效落實,由此導致道德與法治教師缺乏足夠的學科自信,教師便教得不夠透徹、深入,沒有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正確學習,雙邊互動的學習過程演變成了知識傳授的機械記憶。無法徹底領會教材內容和課程意義,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時也不能夠引起重視,甚至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排除在自己需要學習的課程外。
(二)專業教師不足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推進,《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已經將初中的“思想品德”教材更改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目標由“三維目標”演變為“核心素養”導向,道德與法治學科要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即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加之學校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夠重視,導致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兼職教師越來越多,而專業教師越來越少。
(三)學生興趣低下
初中學習中,傳統的教育經驗使得家長和學生認為道德與法治是教師進行知識傳授、學生死記硬背的課程,無論是從學生理解的科目重要程度,還是從學校多年來形成的應試教育觀念考慮,道德與法治都被歸結為“副科”,學生不愿意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上花費太多時間。由此造成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沒有足夠的重視,態度不夠端正,學習意識淡薄、學習興趣逐漸下降。
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以議題為“紐帶”,培育學生的課程核心素養
議題式教學需要一個議題來統領課程,該議題貫穿于教學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學科任務展開,在解決可議性的問題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實現教學目標。為此,選取適當的議題是開展議題式教學的關鍵,合適的議題才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議題的選擇要有價值、有意義。首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確定合適的議題,議題的選擇要貼合學生實際生活,要有利于子議題的設置和展開。教師不妨將社會熱點話題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將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緊密結合,從而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等課程核心素養。
此外,議題的設計宜大不宜小,宜具綜合性而非單一性。教師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去關注新聞,并結合教材內容選取適合的新聞事件在課前播報,將議題引進課堂;也可以由學生自主設置問題,發表看法,形成對所選議題的初步認識。例如,在學習《法不可違》一課時,學生播報了一則新聞:“4次偷車入獄,宣稱‘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男子要出獄了。”借此,筆者引導學生思考男子的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之后用表格對三種違法行為進行區分,使學生總體掌握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將學科活動與議題式教學相結合
行為紀律和法治是一門完整的學科,其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對自己、世界、生活、法律、情感等思想的認識,與朋友、同學、親人的經歷等。 活動,或者觀看展示師生關系的視頻,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老師對學生的貢獻,還可以建立學生對老師的信任,減少師生關系,讓學生感覺更好,當有問題、想法或情緒時,可以向老師尋求幫助。
(三)抉擇兩難性議題
在生活中,學生有時會有“選擇困難癥”的表現,這是因為他們遇到了抉擇兩難的問題。教師可以就此設計議題,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三節“誠實守信”為例,這節課旨在培養學生的誠信美德。在人際交往中,要好的朋友之間通常會有小秘密,并且相互約定秘密不可外泄。有的秘密無傷大雅,有的卻涉及是非明辨。比如,學生小王逃課到外面上網,在逃課前叮囑自己要好的朋友小黃:如果老師問你,你就說“我”不舒服早退了。在這個情境中,假設小黃答應了小王,那么,當老師問到他時,如果他按照小王的叮囑來回答,那么小黃看似信守了承諾,但卻犯了撒謊的錯誤,這種“對朋友的信守承諾”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誠信。教師可以就這個案例讓學生思考:真正的誠信是什么?在面對兩難時,究竟該怎樣明辨是非?在與朋友交往時,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誼?該以怎樣的態度來拒絕朋友無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請求?在這個抉擇兩難的議題中,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誠信的內涵和意義,還可以借助議題思考友誼、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結論:
通過議題式教學來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之路還很漫長,需要與同仁共同探索,一起致力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研究,用認真負責任的態度、專業嚴謹的精神、共同促進學科教學的進步,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基于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一定會有更大、更好的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凝練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負責人答記者問[N].中國教育報,2016-09-14(9).
[2]戴慧.公民培育視域下思想品德學科核心素養模型構建[J].中小學德育,2016(8).
[3]蔣紅斌.教師人文情懷與學生心靈傷害的消解[J].教師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