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江波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和推進,社會和學校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以生為本”、“寓教于樂”等理念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所以初中數學教師要積極優化教學方式,結合學生具體學情展開教學。有趣且新型的課堂教學策略,能夠給予學生課堂新鮮感,還能激發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的積極性,情境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策略不僅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還能整體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背景;初中數學;情境教學;具體策略
在核心素養教學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這樣既能有效提升課堂趣味性,還能增強學生學習體驗。情境教學方式作為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一種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已知的數學知識出發進行思考,這樣能夠讓學生親身經歷具體現象轉化成抽象知識的過程,加深學生印象,方便學生再次應用到實踐中。
一、借助多媒體情境,激發學生數學興趣
伴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在課堂教學匯總使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并不斷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創新,以此來提升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質量。初中的數學教師在根據學校課本教材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情境時,也可運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創造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情境,發揮信息技術的功能,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并以此來輔助學生更加順暢和正確地掌握知識點。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立體圖形的表面展開圖”的數學知識時,首先因為該部分的重點知識是“由立體圖形到視圖”,難點內容就是學生如何培養學生數學空間想象力以及利用這些數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為了能夠有效輔助學生更加順利地學習和掌握數學知識,老師還可以運用信息化教育技術手段,給學生呈現一些有趣照片和視頻,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多媒體情境的設計和以往的傳統教學方法有所不同,信息技術能夠處理大量的信息和圖片等內容,可輔助學科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呈現,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明顯優化教學活動的實施質量。教師可在具體實施學科教學活動時,結合學生興趣愛好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
二、創設生活化情境,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這樣能夠有效消除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畏難情緒。因為數學知識本身就是來源于我們實際生活的,所以也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創設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快樂的學習知識。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用正多邊形鋪設地面”的數學知識時,我們可以先引入生活情境:請問大家如果想要對新房進行裝修,在鋪地板時候我們有很多形狀可以選擇,大家一般都會選擇什么形狀的地板磚呢?,生活情境的引入以及問題的引導,可以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沉浸在生活情境中進行猜想和思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知識,還能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印象,還能有效提升綜合能力,提升數學思維意識。
三、創設問題化情境,啟迪學生數學思維
初中時期的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假如初中老師能夠在課堂活動中運用幾個有趣的數學問題指導他們探究與思考,將能夠迅速集中他們注意力,從而激發他們數學思維,讓學生在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數據分析能力和數學思維意識。所以教師應該結合數學問題創設教學情境,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在設計問題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設計一些層次性強、具有很高開放性的問題,這樣才能避免過于呆板或傳統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穎有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可以促進學生展開思考,還能使得學生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并最終得到解決問題的具體對策。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軸對稱”的數學知識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情況進行提問。然后我們再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逐步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例如,在本節課教學內容中,我們就可根據學生所感興趣的“如何畫軸對稱圖形”創造問題情境,這樣既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提升學生課堂效率的重點。這樣一來,學生就不再是機械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思考問題答案,更加有利于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通過問題情境的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質疑批判”意識,并在不同角度思考過程中形成更為完善的思維,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自信。
綜上所述,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數學教師,我們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展開教學,明確情境教學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要深入挖掘課本教材內容,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理論和實踐的習題練習,進而真正達到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凌英.改善教學環境 提升邏輯思維——探析情境教學在初中數學中的應用[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35):26-27.
[2]王偉.創設情境 讓初中數學課堂更精彩[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1(32):48-49.
[3]趙振寧.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數學情境教學實踐研究[J].數學大世界(下旬),2021(1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