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學術期刊帶來了發展新機遇。作為學術期刊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和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人才,編輯的數字素養提升尤為關鍵,有助于學術期刊迅速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從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發展現狀來看,期刊深度融合發展的需要、讀者閱讀需求的變化以及破解“信息迷航”的需求是編輯提升數字素養的動因,但是編輯數字素養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基于此,文章研究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編輯數字素養提升的路徑,發現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行業協會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編輯部構建數字技術學習共同體以及編輯個體的主體自覺,通過多方協同參與,促使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時代;數字素養;復合型編輯;學術期刊;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23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8-0236-03
一、引言
當前,以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助力學術期刊融合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升級成為新興的研究熱點,主要聚焦于策劃組稿、論文采集、協助審稿、編輯加工、出版傳播以及學術倫理[1-3]等領域。它們大多圍繞數字技術賦能展開,鮮少從提升編輯數字素養角度入手。
數字素養是數字化社會公民的核心素養,是公民生存的基本能力,也是21世紀勞動者和消費者的必備技能[4]。數字素養主要指數字社會公民學習、工作、生活應具備的數字獲取、制作、使用、評價、交互、分享、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質的集合[5]。數字素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體利用數字環境中資源、服務等整體能力的強弱,以及運用信息技術鑒別、存取、處理與傳遞信息能力的強弱[6]。近幾年,國家出臺了《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因此,圍繞學術期刊編輯數字素養提升展開研究,既符合當前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的精神,又是學術期刊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和深度融合發展的現實訴求,更是培養能與國際接軌的復合型編輯人才的時代要求。
二、學術期刊編輯提升數字素養的動因
學術期刊編輯往往具有大量知識儲備,具備高學歷,是推動學術期刊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當前,由于科技發展的加速,媒介與數字技術都得到快速發展,無論是內容生產、傳播效率,還是讀者的閱讀習慣,都隨之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愈演愈烈。
因此,在數字經濟大發展背景下,編輯是否掌握相關的數字知識與技能,是學術期刊能否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的關鍵,是學術期刊能否實現深度融合發展的關鍵。
(一)期刊深度融合發展的需要
當前,學術期刊身處“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中,無論是出版流程,還是傳播方式,都被數字技術重塑,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速度日益加快。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辦公線上化、資源網絡化、信息渠道多元化等特征逐漸凸顯[7],對編輯的數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場域由辦公室切換至家居環境中,互聯網平臺成為編輯保持工作連續性的虛擬勞動場所,從而勞動情景也由同一空間域內的群體性辦公變成線下的“單兵作戰”與線上的協同工作。
因此,如何提升編輯出版前端生產流程各環節的工作效率、加強數字出版與傳播,是學術期刊深度融合發展的前提。多年來,學術期刊都在尋求數字化轉型,并引入新技術促使編輯辦公趨向在線化、網絡化,甚至是自動化。在這一發展趨勢下,學術期刊亟須兼具互聯網思維、懂內容生產、懂新技術的復合型編輯。因此,編輯在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也需要提高自身對數字時代的適應力、勝任力和創造力,通過不斷探索數字技術的應用場景,持續提升數字素養和技能。
(二)讀者閱讀需求的變化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等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讀者群體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被重塑,電子閱讀逐漸代替了傳統的閱讀方式。盡管傳統閱讀方式還未退出市場,但讀者已養成碎片化閱讀習慣和產生即時閱讀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數字閱讀呈現出日益增長態勢。
根據《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2021年的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已達5.06億。此外,手機已成為當前的主流上網工具。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高達99.7%。也就是說,數字閱讀正朝移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然而,碎片化閱讀和即時性閱讀屬于淺表性閱讀,大多數讀者獲取的是信息片段,這與學術論文需要深度閱讀相沖突。
對此,學術期刊在生產內容時,就要考慮閱讀設備的特性,使學術論文的呈現能夠平衡好碎片化閱讀、即時性閱讀與深度閱讀的需求。編輯不僅要能對學術論文進行“短”加工、碎片化處理,或者打造電子版、手機版學術期刊,還要在學術期刊適應移動化、智能化發展方向這一基礎上做好精加工,根據學術內容的實際需要處理圖片、視頻、文本或者音頻等,以此吸引更多讀者的注意力。此外,編輯還要具有在不同媒介平臺發布學術信息的能力,能夠將精準加工過的學術“作品”在互聯網上傳播。
(三)破解“信息迷航”的需求
作為學術交流、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平臺,學術期刊的融合發展應是以內容質量為核心的發展。學術期刊的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要以所刊載的學術論文的學術質量為基礎。
數字時代也是海量信息的時代。由于數字經濟對經濟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的深刻變革,學科交叉融合趨勢日趨明顯,呈現出研究視角多樣化、學術觀點碎片化、學術研究數據海量化等新特征,編輯的知識儲備愈發“力不從心”。通過人工搜索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學習者耗費的時間成本會較高,也容易發生“信息迷航”,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忘掉初衷。這就對編輯的能力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需要編輯具有良好的信息篩選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夠根據學術問題和搜索目的,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快速鎖定目標內容,通過對紛亂無序的資源進行選擇性處理、系統化整理,內化為自身知識譜系的新模塊。
從破解學術“信息迷航”的角度來看,編輯的數字素養應落腳在信息篩選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新學習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上,促進個體在數字環境中實現更高階能力和自我認知的獲取。
三、提升編輯數字素養的路徑
編輯數字素養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考慮讀者需求、崗位職責和行業發展的新變化,又需要形成政府、行業、編輯部以及編輯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生態協作體系。將不同利益相關者整合到同一個目標框架下,構建“平臺+教育+應用+實踐”的分工協作機制,促使編輯在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中發揮核心作用。
(一)國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
《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2022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等文件的相繼出臺,將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但是,這些綱領性文件覆蓋面廣,多是從戰略性角度部署工作任務,沒有細化到不同的群體。
因此,要在貫徹落實這些綱領性文件精神的基礎上,針對編輯出版隊伍切實加強頂層設計,做好數字素養框架標準研發工作。
首先要構建數字素養教育資源平臺,促進數字公共服務公平普及。面向學術期刊編輯群體,平臺要設置科學合理的資源導航分類、簡單明了的操作界面,方便編輯快速定位、查詢、獲取在線教育資源;還要通過提供豐富的、富媒體的、多主題的在線教育資源,為學術期刊編輯提供系統的理論學習資源,增強線上學習教育的針對性、實用性。其次要結合學術期刊發展特點,開發學術期刊編輯的數字素養標準評估框架,根據不同的指標開發對應的具體課程。最后要構建數字素養培養長效機制,如根據時代需要進一步細化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的相關規定等。
(二)行業層面: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對期刊工作者重視不足,對期刊工作者掌握數字技術的程度、提升傳播能力的培訓重視不夠[8]。加上不少傳統出版單位在數字技術的應用方面還處于探索階段,相關從業人員的數字素養還有待進一步提高[9]。對此,相關學術期刊協會應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發揮好橋梁和紐帶作用,加強與各參與主體的協作,強化編輯數字素養的提升,使行業整體的數字化水平得到提升。
第一,要辦好出版融合發展培訓班、研修班,保證每年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兼具提升編輯業務素養和數字素養的功效。除了必要的出版政策法規、編輯業務知識、編校技能和質量要求等培訓內容,還要重點圍繞融合發展新趨勢、新理念、新技能開發數字精品課程,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促使編輯向復合型編輯、數字編輯轉型。另外,由于不同學術期刊的基礎、資源存在差距,數字化轉型程度不一,各協會還要將優秀期刊的辦刊經驗納入課程培訓內容,通過明確應用場景,推動更多編輯的轉型。
第二,要以項目為牽引,聚焦學術期刊融合發展重大問題研究、重大技術攻關、重大工程建設。通過激發各學術期刊編輯部、編輯人才的創新熱情,加快數字技術的創新性轉化及應用,并形成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此外,各期刊協會還可以與高校、研究機構等合作,通過項目匯聚不同領域的專家展開研究,促進融合發展理論體系化、科學化。
(三)編輯部層面:構建內部學習共同體
編輯人員具備數字素養是學術期刊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的基礎。只有編輯部切實關注對數字素養的培養,開發、儲備數字編輯人才,才能在數字時代贏得發展主動權,進一步擴大學術影響力和提升行業地位。同一編輯部內,不同編輯的業務素養有高低之分,數字素養同樣也存在差異。因此,編輯部要做好編輯數字素養發展規劃,構建數字技術學習共同體,提升編輯部整體的數字素養。
一是通過開設內部研討會、與其他編輯部溝通交流等多種形式,定期了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的最新應用趨勢以及技術嵌合位點;構建“學習—實踐—效果”的反饋機制,根據反饋情況總結經驗教訓,進而提升編輯人員的數字技術應用水平。二是通過“一對一幫扶”的形式,提升編輯部的數字素養培養效率。編輯部可以選派青年編輯參加行業相關培訓,提升其數字素養。待青年編輯掌握運用數字出版技術的方法后,再由他們輸出給其他人員,從而縮小編輯之間的“數字鴻溝”。三是構建數字素養培養體系。數字素養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編輯部要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和行業發展趨勢,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數字培養體系,通過設定如新手編輯、熟手編輯以及資深編輯等不同層次編輯的培養目標,循序漸進地提升編輯部整體的數字素養。
(四)個人層面:立足本職,主動學習
數字素養的旨歸是注重對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對工具性技能的習得。因此,對于編輯個體而言,要把數字技術作為工具,用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創新創造能力。
首先,在具體實踐中,編輯應深刻認識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技術的優勢。當前,學科交叉融合對編輯的知識體系造成了挑戰,可以這些技術為輔助,找出稿件涉及領域的研究熱點,從而通過對比分析,判斷稿件的學術質量,并利用智能算法遴選專家審稿。其次,編輯要加強對出版編輯學的研究,通過查找資料與深入分析,強化對數字技術的認識和應用。一是有意識地檢索和閱讀數字技術與編輯出版領域結合的相關文獻,通過Zotero等文獻管理工具管理與整理學術文獻,從而形成對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判斷和預見。二是在論文寫作中加強對知網、萬方等數據庫平臺功能的了解,如利用它們的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服務,快速確定選題、找出最具代表性的學術文獻。最后,編輯要主動關注新技術和數字時代行業出現的新需求,不斷更新數字技術知識體系,將技術賦能到期刊出版的方方面面。
四、結語
隨著科技進步和出版全產業鏈條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數字素養成為學術期刊編輯開展工作的必備素養。學術期刊要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提高用戶黏性,提升編輯數字素養是基礎。但是,數字素養的提升不能僅強調編輯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應該是在整合不同利益相關者資源的基礎上,推進上下聯動一體化,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生態協作體系。
參考文獻:
[1] 代妮.人工智能在科技出版中的應用前景[J].傳媒,2022(4):37-39.
[2] 譚雪靜.新媒體時代新技術在科技期刊中的應用[J].中國傳媒科技,2022(2):94-96.
[3] 謝文亮,曹渝,蔣美仕,等.科技期刊基于區塊鏈的審稿全流程監管機制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2):1490-1497.
[4] 古天龍.數字化社會需要補上數字素養教育[N].光明日報,2019-09-24(13).
[5] 中國網信網.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行動綱要[EB/OL].中共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http://www.cac.gov. cn/2021-11/05/c_1637708867754305.htm,2021-11-05.
[6] 楊文建.英美數字素養教育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8(3):87-95.
[7] 郭瑞.歐盟教育者數字素養框架下我國圖書館員數字素養培育研究[J].圖書館,2022(3):56-62.
[8] 付志華,付曉靜,曾子璇.新媒體時代我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出版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0(2):60-65.
[9] 王大可,李本乾.數字時代救災應急出版的傳承與新變[J].中國編輯,2020(7):58-61.
作者簡介?閆秀瑩,碩士,研究方向:期刊編校質量、數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