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摘要: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語文教育規律,是培養學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下,通過一些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融入,使學生更加懂得愛親、敬長、親友,理解修身、齊家等優秀文化,將優良傳統道德精神發揚光大,養成健全人格,形成健康心理。本文主要針對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工作進行探討,同時提出具體的融合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融合策略
引言: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含著華夏先哲們的無窮智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中國未來的發展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意義。現行統編教材,不僅有豐富的漢語言文字文化,還有傳統文學、人文歷史、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素材[1]。將小學語文教學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合所應遵循的原則
(一)實效性原則
傳統文化之所以可以歷久彌新生生不息,重要原因在于傳統文化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具備很強的實效性。因而在開展傳統文化進小學語文課堂主題實踐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突出實效性的原則,在制定融合策略、開展融合活動的過程中要從實踐的角度出發來完善策略、創新形式,進而提高傳統文化的融合效率[2]。
(二)主體性原則
在進行傳統文化進語文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和個人積累的情況來開展有針對性的趣味活動,如詩詞背誦比賽、博物館參觀活動、紀念館與展覽館考察活動,都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主體性的原則。
二、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作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媒介,語文教材不僅能夠對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為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有效溝通與交流搭建橋梁。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從語文教材入手,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以教材中的內容作為課堂教學依據,使學生通過教材充分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本質和內涵,并對其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3]。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司馬光》這篇文章時,雖然一部分學生已經對故事的內容非常熟悉,然而文章以文言文的形式對故事內容進行呈現,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使學生對文言文的簡練特點充分理解,確保學生掌握文言文閱讀中的技巧和通假字以及古今異義字。與此同時,教師要將司馬光的故事向學生充分展示出來,讓學生學習到司馬光擺脫傳統思維理念,打破世俗思維進步的珍貴品質,從而使學生建立起生命高于一切的正確價值觀。在學生對教材中內容大致了解之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在閱讀過程中所獲得的啟示和感受,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對教材中的資源深入挖掘,使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展示,又能夠使學生初步建立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二)豐富運用互動內容,突出語用理念
為了讓中華傳統文化“落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性格品質,課堂上,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運用互動環節,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展示平臺,以促進他們高效吸收中華傳統文化。如在教學古詩詞時,可構建詩詞創作環節,鼓勵學生擴寫、補寫、改寫詩詞內容,將古詩詞與習作訓練有效結合,提高學生讀寫轉化的能力。同時,考慮到學生在詩詞創作中往往缺少形象感,教師可精心設計給畫面配詩的創作環節。在這個環節,為學生出示形象的圖片,請學生看圖悟詩。其間,向他們提出一些問題:“圖中包括了哪些形象?圖中的形象有哪些特點?圖中的形象有哪些內在聯系?你由圖片聯想到了什么?”在問題的激發下,學生將認真捕捉圖中意象,再深入挖掘畫面中的意蘊,能夠較好地完成給畫面配詩的任務。
例如,在《江南春》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了解詩中所描寫的景色,增進他們對自然美的感受,讓他們入情入境,在讀中感悟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以及廣闊、深邃和迷離。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學生品讀完古詩,理解了詩意以后,教師可為他們搭建一個展示平臺,引導他們應用自己所掌握的漢語言文化將古詩改寫成200字左右的作文,科學組織語言,從聽覺、視覺、觸覺幾個角度描繪詩人對事物的觀察,把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出來。詩詞內容改寫中,有的學生這樣寫道:“春天到了,詩人走在江南的街道上,盡情欣賞著江南美景。一棵棵大樹長滿了嫩綠新芽……”還有的學生這樣改寫道:“已是陽春三月,江南早已草長鶯飛。草木凋零了一冬,嗅到了春的氣息……”通過活動,學生能夠真正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牢牢掌握并靈活應用詩中的漢語言文化。
(三)實施多元評價,提高思辨能力
實際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成為一個“思想者”,可開展“說一說”的評價活動,改變以往單純聆聽教師講解的教法,鼓勵學生成為“講述者”,大膽評說歷史人物的功與過、歷史事件的重大意義、民風民俗存在的價值等,以激活他們的思辨能力。另外,也可精心設計“評一評”“辯一辯”等豐富的評價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評論,主動進行思辨。其中,在“評一評”評價活動中,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文等篇目,再鼓勵他們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并繼續了解與古詩文相關的繪畫、書法、建筑等藝術,拓展學習古代戲曲、對聯、謎語等民族文化。當學生學習完傳統文化知識以后,教師可針對他們的學習過程、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傳統文化知識積累等展開評價,以促進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在“評一評”環節,要注意以激勵性評價為主,以更好地點燃學生中華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激勵他們熟練誦讀更多傳統文化作品。在“辯一辯”評價活動中,可為學生設計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辯論主題,再鼓勵他們深入思索,展開激烈討論。豐富多彩的評價活動能啟發學生主動思辨與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話題,提高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鑒賞。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應意識到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使其可以達到陶冶情操歷練學生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汪慧琴.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05):16.
[2]徐巖,劉曉娟.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研究[J].小學時代,2019(31):71-72.
[3]裴仁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J].知識窗(教師版),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