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智穎
【摘要】國務院在2019年印發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構建預防和懲治“校園欺凌”的有效機制,防范校園惡性安全事件。學校作為防治校園欺凌的重要場所,全體教職員工都應該對校園欺凌的定義有更清晰的認識。小學一線教師作為校園中與學生交往密切的“第一人”,更應該加強培訓,提高對校園欺凌現象的識別能力。本文旨在以一線教師為主體,探討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去預防與干預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關鍵詞】一線教師;小學高年級;校園欺凌
一、前言
校園欺凌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也引起了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通過社會媒體的報導,我們不難發現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有逐漸低齡化發展的趨勢,尤其小學高年級的學生表現得最為突顯。如2015年,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某小學的學生干部多次以檢查作業和背書為名,向同班同學索取財物事件。在2019年6月26日,廣東省深圳市一小學某生讓班級多名小學生排著隊挨打事件等,某些校園欺凌事件已經下沉到小學階段。
凡事都要未雨綢繆,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加強針對校園欺凌現象的預防與干預策略的研究,因為很多小學生并未能意識到自己對其他同學的一些行為表現,已經構成了校園欺凌事件,如關系欺凌等。因此,一線教育工作者要細化規范防治校園欺凌的條例,并提高自己對校園欺凌現象的識別能力,對學生的異常反應或是從其他同學的“報告”中能及時發現校園欺凌的苗頭并積極引導學生,讓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認識,從而更有效地杜絕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二、小學高年級校園欺凌預防與干預策略研究目的及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建設的接班人,關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發展應該引起全體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因此,深入探究校園欺凌問題的成因以及不斷完善預防措施對防治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學校作為防治校園欺凌的重要場所,全體教職員工都應該對校園欺凌的定義有更清晰的認識。小學教師作為校園中與學生交往密切的“第一人”,更應該加強培訓,提高校園欺凌現象的識別能力。因為教師的精準認知有助于校園欺凌長效治理機制的建立。小學教師的精準認知是防治欺凌的重要關卡。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培訓中,各地對提高小學教師校園欺凌的精準認知培訓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同學段的教師對于校園欺凌的認知偏差或者窄化傾向容易導致學生整體認知偏差或者相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因此,越早提高小學教師對于校園欺凌的精準認知,越有利于杜絕校園欺凌的反復發生。
筆者采用國際慣用及其認可的量表,評估及篩選出潛在攻擊者,反映學生的想法、行為和情緒,從中挑選出潛在的攻擊者進行心理干預與預防,減少他們的攻擊行為。與此同時,幫助被欺凌者和因受欺凌而保持沉默的學生重建對校園的安全感,及提升受欺凌學生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感。加強學生對校園欺凌的認知,預防和減少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
三、學生入學普查數據收集
(一)入學普查參與人數
四至六年級共計678名學生參加此次問卷調查。
(二)普查方式與流程
1.組織小學高年級學生參與對校園欺凌認知現狀及成因問卷調查。
2.采用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從中篩選出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學生。
3.和班主任一對一訪談了解班級情況。請班主任上報需關注學生情況,心理教師予以記載。同時,心理教師根據數據分析的結果,給班主任需關注學生名單,請班主任多留意。
4.心理教師接訪需關注學生,并予以記載。
5.匯總上述過程資料,形成匯報報告。
(三)使用的調查問卷
1.反應型和操控型攻擊問卷
評估工具來源:The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PQ) (Raine, Dodge, Loeber, Gatzke-Kopp,Lynam, & Reynolds, 2006)
介紹: 此問卷是用來量度參加者在反應型和操控型兩類攻擊行為上的指數。題目的設計主要分兩方面,一方面參考一些有關于反應型和操控型攻擊的概念和理論的文獻 (Dodge & Coie, 1987; Meloy, 1988; Vitiello, Behar, Hunt, Stoff, &Ricciuti, 1990; Barratt, 1991) ,另一方面參考教師觀察及評定反應型和操控型攻擊行為學童出現的項目 (Dodge &Coie, 1987; Brown, Atkins, Osborne, & Milnamow, 1996)。在反應型和操控型攻擊的概念上,項目除了包括身體上和言語上的攻擊外,還有一些屬于動機和環境因素所形成的攻擊行為,例如,為表現自己的優越而與其他人打架,在被人挑釁時表現得憤怒等。參加者將會對每項描述作出評分: 0 (從不),1 (有時),2 (經常) 來表示該項行為在其生活中發生的頻率。將23項分數加起,所得之總分為綜合攻擊指數。而兩個子項目包括:反應型攻擊指數(共十一項:1,3,5,7,8,11,13,14,16,19 & 22)和操控型攻擊指數(共十二項:2,4,6,9,10 ,12,15,17,18,20,21 & 23)。由于此問卷翻譯自英文版本。因此,此中文譯本已于2006年進行了一次測試研究,填表者來自四所位于不同地區及不同級別的中小學生,總數為1430人。結果顯示,若參加者的反應型攻擊指數高于8 (滿分為22),屬于反應型攻擊者。若參加者的操控型攻擊指數高于5 (滿分為24),屬于操控型攻擊者。問卷的內在一致信度分別為 88 (綜合攻擊指數);82 (反應型攻擊指數);87 (操控型攻擊指數)。
2.受同齡人欺凌問卷
評估工具來源:Peer Victimization Questionnaire (PVQ) (Lopez, 1997) 介紹:此問卷屬于一個多角度的自我評估,有21個項目量度學生在身體上(如,打破或毀壞“我”的東西)、言語上(如,說一些話奚落“我”)和社交上(如,不讓“我”參與他們正在做的事)被欺凌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學生需就事情在過去三個月發生的頻密次數評分,由0分(從不)至5分(經常)。這21項分數總和為該學生的“綜合被欺凌指數”。另外,亦可分別計算出三類欺凌的分數:身體欺凌(6項:1,4,7,12,14 & 19)、言語欺凌(7項:2,5,8,10,13,16 & 20)和社交排斥(8項:3,6,9,11,15,17,18 & 21)。基于此量表只描述校園內發生的情景,所量度的范圍只限于校內被欺凌的情況。由于此問卷翻譯自英文原版,中文譯本于2006年同樣進行了一次測試研究,填表者來自兩所位于不同地區及不同級別的中小學生,總人數為621人。結果顯示,若參加者問卷分數高于45,屬于受到同齡人欺凌。內在一致信度分別為 83 (身體被欺凌指數);80 (言語被欺凌指數);92 (社交排斥指數)。
四、學生入學普查結果
(一)普查問卷整體情況
人口學數據:總共678人參加普查,其中,男生379人,女生299人。同時,調查了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父母學歷、家庭結構、成長經歷四個維度基本數據。
(二)普查后班主任訪談總體情況
班主任描述的主要問題有:
人際類:交往困難,缺乏人際邊界。
家庭關系類:父母管理方式不恰當、父母離婚。
學業問題:缺乏學習動機;注意力不穩定,可能存在智力障礙。
情緒類:可能抑郁,缺乏自信,情緒不穩,常常哭泣。
行為類:存在不規范行為、偷竊行為。
其它:ADHD、自閉癥、感統不協調、情緒障礙、阿斯伯格綜合征。
(三)普查后對學生的觀察情況
大部分班主任提到的需關注學生名單,和自評數據過高的學生,都符合班主任的描述或自評的測量。這其中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更多的焦慮、注意力水平低、或人際交往困難。
五、學生心理普查調查結果建議
(一)學生層面:班主任、心理教師、年級主任持續觀察學生動態,如發現危機,務必第一時間上報。同時,社工到位后,可開設學生小組,持續觀察、支持這類學生。
(二)教師層面:絕大部分班主任認真負責,教育有方法。同時,也有部分班主任缺乏基本的危機干預或心理疏導知識,希望學校能夠對此加大培訓力度。
(三)家長層面:建議部分有注意力缺陷、智力缺陷、可能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家長能予以重視,轉介至專業醫院,讓學生能得到恰當的治療。對于其余學生,建議學校能強烈建議該類家長參加家庭教育課程,改善家庭氛圍,改變教育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問題。
六、不足之處
1.由于時間與人手有限,本次普查的數據是9月收集,11月進行的班主任訪談,因此數據的實時性上有所欠缺。
2.由于需關注學生過多,人手有限,無法與這些學生一對一深入了解,信息可能不夠全面。
(1)問卷調查時,被測者在教師的監督下自己填寫,難免出現信息偏倚。
(2)沒有在不同的地區分層抽樣,可能存在代表性問題。今后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時考慮前瞻性隊列研究和更多的學校參與。
參考文獻:
[1](英)蘇·揚.超越霸凌[M].化學工業出版社,2020.
[2](美)埃利奧特·阿倫森.不讓一個孩子受傷害[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