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镕鋒 王建偉 李小紅
摘? 要:高職學生必須具備更加突出的職業綜合能力才能應對新時代“互聯網+”、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但在技能本位下,高職學生培養缺乏系統性與人文性,難以支撐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最佳選擇。本文以某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對象,構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育人機制,并指出在推進融合研究過程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職業技能; 職業精神
習總書記指出中國的發展進入“新時代”,從大到強、從高速發展到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發展的方向和特征。核心技術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們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木之本。這不是一個戰術的問題,而是一個戰略的問題;也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而是事關國家前途與命運的大問題。核心技術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涵,是強國的必由之路。而高質量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力的較量,因此企業越來越注重以文化、素質作為企業的“底蘊”和“根基”。新時代我國發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略機遇,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重視加強文化素質建設,提升競爭軟實力,是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無論從院校數量、在校生規模、年畢業生數量等都達到歷史新高,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職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為誰培養人?培養人的意義在哪里?只有回答和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真正的提高國家整體人才的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雖然專業技能是企業考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但是從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來看,企業越來越看重員工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僅僅注重員工的專業技能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人才競爭。根據相關網絡招聘平臺發布的報告顯示,專業技能已經不是企業最為看中的考量因素,企業認為企業的立業之本和保持良性發展的必要條件是愛崗敬業、認真嚴謹、精益求精、團結合作、務真求實等職業精神。[1]
一、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整個社會和企業不單單注重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對從業人員的職業精神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即將步入社會和企業的準職業人的學生,具備職業精神、專業知識、職業技能是其走向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新時代的經濟發展必須依靠創新,而高職學生如果僅僅具備“做事”的能力,滿足崗位的基本技能要求,不思進取,提升自我,將很難出色地、富有創造性地完成新時代的崗位工作,同時也將桎梏自己的職業生涯。只有那些融合職業精神、專業知識、職業技能于一身的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擴展自己的職業道路。高等職業院校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職業精神的培養還沒有放到應有的高度,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隨著“2025制造”及高職教育人才培改革,各高職院校更看重或將重點放在了實習實訓技能上,職業精神教育缺乏系統性與完整性、專業性與實踐性,只是偶爾在專業課程中設置一兩個思政知識點進行教育。
“掌握一手技能,走遍天下都不怕”、“社會上什么熱,就開什么專業,什么熱,就從事什么工作”,這些具有極強的功利性傾向的社會氛圍和觀念,導致學校“重技能、輕素質”的教育現象,從而導致高職生在工作崗位缺乏責任感、怕苦怕累、頻繁跳槽等一系列境況,更加劇了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成見,反過來又進一步影響企業,不認可、不接納剛畢業的學生,最終影響了高職學生個人的發展,也導致企業用工荒。 [2]
一些新媒體為獲取流量,故意將一些諸如“學習無用論”,“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中途輟學依然不妨礙其成為富豪”,“ 金融互聯網更易于賺錢”,“制造業苦大出身,沒有前途”,“李佳琪、薇婭直播賺取一個億”等新聞過度包裝、夸大宣傳甚至編造吸引眼球的“新聞”。這類“新聞”進一步強化了部分學生和家長甚至是社會普羅大眾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的錯誤觀念,導致學生和高校都奔著“熱點”進行教育和學習,哪個崗位熱,就辦哪個專業,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這些觀念和辦學方向致使就業缺乏應有的職業精神,頻繁開除老板,極大地損害了用人單位利益,也讓企業對應屆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印象。[3]
《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就提出,要把職業技能提高和職業精神培養高度融合,形成職業精神培育的長效機制。因此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是現代教育理性選擇的結果,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是就業市場的現實需要。
二、校企合作培養是最佳途徑
對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首先在教學內容上,要突出職業精神對學生就業以及終身發展能力的培養。以實際成功和錯誤案例為媒介培養學生正確的職場道德和理想,讓學生以職場成功人士為榜樣,以工廠實踐為途徑加強學生對職業規范、紀律和責任的認同[4]。只有清晰地認識到職業道德規范和開拓進取的創新創業意識兩者都必不可少,學生才會在勞動和工作過程中擔起社會責任[5]。只有反思自己的精神行為與他人的精神行為,橫向和縱向比較,個體才能獲得職業精神的提升,同時應當專注當下,真心做“事”,不要好高騖遠[6]。
職業道德是指信仰、價值觀和原則,它們是指導個人在其工作環境中的任何時間,理解他們的工作權利、職責,并采取相應行動的方式[7]。只有特殊的規范才能引導我們的行為 [8]。德國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培養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是集合基礎教育、社會態度、法律約束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9]。德國企業和學校合作,通常會在不同時點帶領學生參觀相關領域的企業,深入現場學習企業文化與歷史,從而引導學生對本專業產生濃厚興趣,并形成一定的自豪感。其次,鼓勵學生參加暑期短期崗位鍛煉,體驗就業實際場景和任務,形成巨大的正面作用,促進融合未來的工作和職業精神的培養[10]。
我們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培養社會和企業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培養合格的接班人這一目標,就必須要培養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兼具的高素質人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最佳選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育人主體是學校和企業兩個主體,因此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不再是學校“唱獨角戲”,而是與企業一起形成合力。同時,企業在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方面更具有優勢,實習的學生更易于從企業主體感受到職業精神的重要性,反過來又促進學校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
(2)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整個培養過程中,相較于其它方式,學生能真實學習和感受企業工作流程、規范制度、企業文化等,能在日產工作中形成潛移默化的效果,進而形成一種習慣,符合認知學習和成長規律;
(3)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的實施,整個學校相關資源包括不限于師資、實訓配套、教學資源等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參與校企合作的教師能夠極大地提高自身的職業技能。兩個主體在進行“傳道受業解惑”過程中,更容易結合自身的實際經驗和教訓,有針對性的實現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
(4)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實現了從較封閉、單一的學校無縫銜接到及其開放、復雜的社會、企業,學生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觸到企業的工作流程、規范制度、企業文化等,更容易融入企業和社會。
因此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中將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是培養“德才兼備”人才的最佳選擇,也是最佳陣地。
三、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需要關注的問題
基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教學實施是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的具體實踐,在實踐過程中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進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育人機制研究,必須首先解放思想,不能再歧視或輕視職業精神的培養,要時時刻刻將職業精神貫穿于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內容等,使得學生、教師、企業等達成學習共識,這樣才更有利于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融合;
(2)由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關乎2個育人主體,同時涉及家長、學生、學校、企業等,而且是一個涉及時間長、范圍廣的教學過程,所以需要厘清學生、項目參與教師、企業指導師、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職責分工,各司其職;
(3)進行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育人,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在課程中隨便加入一點職業精神,必須把職業精神貫穿于課程的總體教學目標和各章節的分教學目標,精準定位和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整個教育過程環節的融合;
(4)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視域下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必要的篩選,讓學生在實際工作任務中體驗和感悟職業精神,將其轉變為學生學習、工作的一種習慣;
(5)新時代的學生是“數字原住民”,他們更傾向于隨時隨地可以獲取他們感興趣的學習資源,因此,必須和企業一起共同建設完備的數字資源,制定相適應的監測和評價機制。
結語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碳中和、碳達峰”、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成為必然,決定了職業和崗位內容正在逐漸變化,勢必會改變行業、企業和崗位,在校學生必須形成個人終身發展的理念,更貼近企業的實際需求,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應對這一挑戰。但在技能本位下,面對理論知識碎片化、功利化,學生缺乏系統性與人文性培養和培訓,難以支撐可持續發展。為此本文提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育人機制,并闡述了在推進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研究過程中重點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金栓,江雪兒.基于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的“四層三境三改三評”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教育與職業. 2022,(08):72-75.
[2]章甜甜. 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的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 2021,(10):46-49.
[3]張煌強.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合培養路徑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 2020,(39):40-41.
[4]孫秀玲. 高職學生職業精神的內容及培育途徑分析[J]. 職業時空, 2012(4).
[5]葛志亮. 論高職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三個維度[J]. 繼續教育研究, 2014(4):18-19.
[6]蔣曉雷. 現代職業精神的培育[J].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9(24):35-37.
[7]愛彌兒·涂爾干. 道德教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8]Miller P.F and Coady, W.T.Vocational Ethics: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abling Work Ethic.Springfield: Illinois Department of Adult,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1986.
[9]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
[10]呂維勇, 裴延濤. 德國高職學生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培養-以高職電氣類專業學生為例[J].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7, 29 (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