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金
【摘要】“對分課堂”以培養學生“自主”與“合作”兩大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為教學工作的重點,讓學生能夠使用適合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創新學習。本文從“對分課堂”相關理論入手,總結了“對分課堂”的理論知識和應用現狀,總結了目前應用的不足與問題,并結合人教版新目標七年級下冊課程的實際教學內容,提出相關策略,以幫助初中英語教師利用對分課堂充分實現知識傳授和問題解答的目標,并引起學生對英語課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對分課堂;應用策略
現代初中學生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培養不僅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初中英語教學階段應該把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作為教學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標之一。而對分課堂作為我國現代教育的產物,最初誕生于21世紀10年代中,由上海復旦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學新創立,其基本內容在于確立學生為學習主體,強調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這兩種方式來完成新知識的學習,有利于課堂教學與新課改內容精神的深度融合,推動英語學習向現代方向發展,培養學生的學習愛好。同時,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思維,推動教師個人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對分課堂”模式與優勢概述
“對分課堂”可分為當堂對分和隔堂對分兩種模式,其中當堂對分指學生在英語學習的本堂課程結束前,完成自主學習和問題討論的過程;而隔堂對分則指在課堂接近結束時,由教師以家庭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完成對于指定內容的預習或內容的初步了解,第二堂課上再由教師引導,完成在場答疑或進一步學習。對分課堂的優勢在于能夠充分以學生為中心,顛覆傳統課堂上學生被動學習和教師單方面傳輸知識的模式,從而將課堂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討論、“頭腦風暴”等多方面能力,全面培養學生思維建立、圖式記憶、合作技能和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
二、“對分課堂”在初中課堂中的應用現狀與問題
1.“對分課堂”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英語課堂上的應用現狀
初中英語新課程改革理論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英語實際運用的能力;且根據國外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內容指出,初中學生一般介于12-16周歲,具有一定抽象思維和邏輯認知的基礎,同時,在個人性格上也表現出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當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權。而“對分課堂”正是以這一心理發展理論為基礎,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核心,其教學目標在于:基于“學習是學生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這一認知基礎上,促進學生學習的技能掌握。因此,自2015年張學新教授正式在嶺南師范大學研討會上向教育界進行對分課堂的公開教學演示和理論研究。目前,我國包括湖南、四川、廣東、上海等多個地區已經在張學新教授的線上線下指導下,在初中進行了“對分課堂”的課堂實驗和運用;并有越來越多的地區加入這一范圍中。在教學效果上,對分課堂能夠使學生對于教師的英語教學內容有較明確的認識和掌握,且能夠使學生意識到英語的趣味性以及感受英語文化的內在魅力,最終使每個學生發掘出自己最有效的英語學習方法,告別我國傳統的“啞巴英語”問題;同時,提高學習效率,并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在英語上的學習積極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對分課堂”應用的不足與問題
雖然目前我國在“對分課堂”的運用上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經驗,但也有部分不足和問題存在:首先,部分初中英語教師在實際教與學中,仍然重在“學什么”,對“為什么學”“怎么學”研究不足。目前,有些初中英語教學仍以傳統教學為主,教師雖然具備了相關“對分課堂”理論知識,但缺乏對這一教學理論的鉆研探索及課堂實踐應用的意識。并且靳詩霞提出,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余,很少有教師能自覺主動地去研究對分課堂的內容,或充實自身的教育背景知識,抑或者是加強對學生“為什么學”“怎么學”的教學技能研究。其次,在于部分教師在“對分課堂”管理中沒有考慮到學生在學習上會有不同的進度差異或基礎差異。英語學習作為第二外語學習,學生在學習上必將會有個體性差異;而在“對分課堂”的實踐過程中,不管是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還是基礎較差的學生,部分教師在實施中都是“一刀切”,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導致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學習障礙,或導致一些自我約束性較差的學生不自覺出現一些學習亂象,不利于這部分基礎較差的學生跟上學習節奏,也不利于課堂紀律的維持或節奏的把握。
三、“對分課堂”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策略研究
1.教師加強備課準備,完成知識點充分建設
首先,教師要堅持以課程要求及標準為根本準繩,在上課前加強備課準備和相關知識點建設,對學習要點進行總結和歸納,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以知識為出發點,為英語知識點的教學做好充分準備。比如,在教學Unit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中,筆者在課前首先要明確學習目標,包括以guitar/sing/dance/play chess為代表的新詞掌握,以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新單詞進行話題討論等;再提前設計好教學內容,如準備一些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用新詞描述圖片是在下棋/游泳/跳舞等,提煉出對學生來說最有用的知識點,便于課堂掌握。
2.掌握學生差異,實施針對性教學
充分理解學生訴求和學習興趣動態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條件中,教師對學生的理解可以分為:學生的知識水平、個體差異、知識接受這三個維度。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進步。同時,由于不同初中學生個體對于英語學習的接受程度或知識消化程度差異,我們也可以分別了解學生對于課堂英語知識的接受程度,按照個體的差異將學生進行分類,并在這一基礎上規劃相對應的英語學習提升方法。例如,筆者在運用隔堂對分模式教學Unit8 Is there a post office near here?的時候,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掌握了基礎單詞,如left/right/front等方向指示詞,以及post office/school/street等地點名詞,所以能夠順利全文通讀,甚至能完成一些類似于句型仿照的提高性內容,為此,筆者將其分類為“提高類學生”;而部分學生對基礎單詞或句型結構等英語知識掌握還停留在基礎階段,具體表現為無法對于常見的單詞進行認讀或翻譯,那就將這些學生分類為“基礎類學生”。通過分類,可以對于提高類學生和基礎類學生進行不同的重點教學:對于提高類學生,筆者會給他們一張地圖,讓他們按照地圖標示描述地點的邏輯線路,加強知識運用;而對于基礎類學生,最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如何讓他們快速掌握一些基礎字詞知識。因此,筆者會重點設計關于重點字詞的基礎學習和檢測,對他們提高英語學習能力更有幫助。
3.營造小組討論氛圍,創新學習思維培養
通過小組討論,能夠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同時通過課堂教學的創新,如主題教學活動等,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來說,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活動就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角色扮演、信息轉換、小組合作或競賽,幫助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輸出知識。實際上,在英語教學的各個階段,教師都可以利用有趣的活動來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教學Unit6 I'm watching TV時,課堂開始之前,筆者會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小組之間的學生互相問答:“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
通過利用小組合作,可以讓學生之間擁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際英語知識的應用與操練的機會;同時通過小組學習的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指導和相互學習,如,某一學生發生了語法錯誤或詞組搭配錯誤的時候,小組的其他學生可以為他及時糾正錯誤,從而促進共同進步。這樣,結合小組合作的過程,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英語知識的學習和應用面,從而促進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因此,課外閱讀和知識活動競賽等課后活動都有利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進一步提升綜合英語知識積累水平和學習能力。
4.重視課后補充對策,增加課外復習活動
在“對分課堂”的強調下,英語學習的空間不應該局限于課堂和校園,而是應該隨著學生接受知識文化的途徑進行擴展,增加英語學習的渠道。隔堂對分是實現學生課后補充學習的重要渠道,比如,在教學Unit7 It's raining!前,筆者提前通過線上溝通平臺,如釘釘、微信群、QQ群等方式,安排小組討論或個體自主探究環節,為學生指出明確的學習目標,如,預習raining/sunny/windy等天氣描述的詞匯,再讓學生根據當前的天氣狀態,用本堂課學習的主要新詞或句型“it's …”來描述天氣;到第二節課前,筆者會先通過課堂抽查的方式,如提問“How's the weather today?”來讓學生口頭回答,從而測試學生是否做好了預習工作,并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課后也會不定期在線上平臺進行抽查和問題回答,來幫助學生重視復習環節。
四、結論
隨著新課改的要求和深入發展,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只有結合“對分課堂”的理論教學要點,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才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研究合作,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和興趣。因此,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堅持“學會學習”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更新教育技能和學習立足視野,從教材特點出發,設計英語學習目標,并適當注意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情感態度、合作應用能力等的測量,這樣才能使初中英語學習的效果最大化,幫助學生形成綜合學習思維。
參考文獻:
[1]廖麗明.初中英語整體教學方法的“對分課堂”設計[J].新課程,2020(9):34-37.
[2]靳詩霞.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交際, 2020(11):44-48.
[3]馮元芳.改革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學周刊,2020(9):82-84.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