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典偉
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經濟事業持續穩定地發展,跟隨信息化的潮流我們發現,人類社會已經正式邁進了“互聯網+”的時代,基于這樣的社會背景,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與時代相適應,同時也無法很好地滿足學生們的實際需求,一些教師的知識水平跟不上教學節奏,導致學生們的學習效果欠佳。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所建立起來的智能化教學模式,在為學生提供豐富教學資源的同時也能夠開闊學生們的視野,拓展學生們的思維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數學;策略
1.“互聯網+”的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方式呈現出單一化趨勢
高中數學知識是小學數學知識的擴充,是數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如果想要更好的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有創新的教學觀念,并且運用新穎、有趣的方法展開教學。但是經過觀察發現,一些數學教師依舊采用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教學的時候,只是進行呆板、無趣的灌輸式講解,學生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下,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識點,更提不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甚至厭惡數學,高中數學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1]。
1.2師生之間缺乏良好的互動
現階段,許多高中學校都已經配置好完善的教學設備,高效課堂所需要的電子化程度符合標準,但是由于數學教師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互聯網技術無法得到有效的應用,具體表現在師生之間缺乏良好的互動,教師沒有給予學生自由開展自主學習的機會,多媒體和教學工具基本都是教師使用,學生們看著,導致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許多不懂的重點和難點依舊不懂,因此造成教學效果欠佳。
1.3互聯網工具的使用沒有完全發揮出積極作用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目前許多學生都擁有了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的功能十分全面且廣泛,其中有好的應用,也有壞的應用。高中階段的學生還不具備非常良好的信息甄別能力以及自控能力,并且課業壓力非常大,許多學生會將智能手機作為自己緩解壓力,釋放情緒的發泄口,且在使用時沒有節制,浪費掉大量的學習時間,特別是高中數學的教學內容非常枯燥乏味,難以理解,導致學生們學習積極性不佳,利用手機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2.“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重心研究的策略
2.1借助多種教輔工具培養實踐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借助各種教輔工具進行繪圖,統計,測量數據,學生在數學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過程中也需要借助教輔工具。為了保證測量數據的精準性,教師要把握各類教學輔助用具的優劣,篩選適合學生使用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配套工具,發展學生的數學動手能力。教師也可以利用電腦繪圖等制圖軟件教學生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制圖。比如在人教A版高中第二冊必修《點、線與平面的關系》教學中,本章主要是對空間內點、線與平面的各種位置關系進行講解。這種位置關系可能處于同一平面空間,也可能處于不同的位置空間。學生在繪制圖形的過程中,對于數據和各種平行,相交關系的繪制可能把握不準確,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繪圖軟件,教授學生便捷的繪圖技巧,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繪圖能力。比如在人教A版高中第二冊《統計》章節教學中,學生要掌握統計軟件制圖的方法,明白計算機技術在人們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理解統計軟件在數據處理分析和數據與可視化圖表轉換中的作用,學會分析計算統計圖[2]。
2.2課堂教學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多媒體教學課件采用聲音、圖像,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多種感官產生直接刺激。把文字化的數學定義、公式,復雜的幾何圖形變成具體的,形象的圖畫,內容更加具體和直觀,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多媒體課件能夠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抽象化知識,為學生提供抽象與具體知識的轉換媒介,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如在人教A版高中必修第二冊《簡單幾何體的表面積與體積》教學中,本章節的教學比較抽象,學生需要通過想象把各種圖形的計算變成立體的具體圖形,通過虛線的分割進行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教師可以利用制圖軟件把多面體的三視圖繪制成立體的圖形,通過虛線的輔助讓學生對所求部分的圖形有一個形象的概念。在圖形展示中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幾何體表面積與體積電子課件的制作把抽象的文字變成立體的圖形,比如例題中三菱柱形狀的容器中盛有水,側棱AA1=8,若側面AA1B1B水平放置時,水面恰好過AC,BC,A1C1,B1C1的中點,那么當地面ABC水平放置時,水面高為多少?在教學中,教師只用口述和板書的講解方式容易讓學生出現厭煩心理,如果改用多媒體視頻展示,學生的視覺感官更直接,對于文字的轉述更加理解,從而在計算中思路也更加清晰。
2.3充分利用微視頻等教學資源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各種有償或免費的教學資源成為師生課外學習的重要方式。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線上教學資源,實現線上線下交互式學習模式。教師錄制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教學微視頻,重點講解。微視頻的好處在于視頻時間段,內容更精準。學生可以有目的的選擇性學習,縮短無效重復性學習時間。比如在人教A版高中選修第二冊《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了等差公式的推導定理和求前n項和的推導公式。教師可以錄制一個微視頻,詳細講解以公差為d的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的推導公式Sn=(a((n-1)/2))*((n-1)/2)。在等差數列的學習中,前n項和的求導公式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教師可以在5分鐘左右的時間里對推導過程進行詳細講解,利用課本中高斯算法的已知公式推導新知識。然后發送到學生的學習群中,這樣學生在課余時間也可以對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再次觀看學習[3]。
結束語:
“互聯網+”為高中數學教育教學提供更加豐富的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外學習中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質能力,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數學問題分析解決能力,實現數學知識綜合應用。
參考文獻:
[1]胡鳳娟,呂世虎.高中數學教材中信息技術與函數內容融合的研究——以2019年6個版本高中數學新教材為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1,13(03):46-54.
[2]張德洪.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新通信,2021,23(17):206-207.
[3]李冬梅.試論互聯網時代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探究意識的策略[J].中國新通信,2021,23(18):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