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軍
摘? 要:課程改革向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教學要求,以至于很多新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其中,支架式教學無疑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教學方法。文章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及對相關材料的認識,分析了初中數學支架式教學的原則,思考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用支架式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支架式教學;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強調,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經驗為基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要給學生提供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在探究中真正理解所學知識與技能。毋庸置疑,以“建構主義”和“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基礎的支架式教學十分契合課程改革的要求。支架式教學是指為學生提供一種框架,以此來將學習任務加以分解,從而幫助學生實現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利用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逐步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深入,從而提高其學習質量。為此,初中數學教師應準確把握支架式教學的基本特點,并依據一定的原則制訂具體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實效得到充分的保障。
一、初中數學支架式教學的原則
為了充分發揮出支架式教學的積極作用,需要教師在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遵循一些科學的原則。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三個原則。
1. 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長期以來的數學教學過程通常都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在教學中很少有機會表現自己,也難以深入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這種被動接受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在支架式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為主體,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2. 以問題為中心原則
學習過程本質上就是一種認知的過程,而認知的起點就是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因此,教師在支架式教學中應遵循以問題為中心的原則,在教學活動中設計相應的問題,以此來給學生的深度思考提供一定的載體。以問題為指導,可以幫助學生逐步落實學習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3. 教學設計情境化原則
在具體而真實的情境中參與學習活動時,可以使學生從自己的認知結構中用相關的經驗去理解和同化新知識,并使其理解所學知識的意義。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創設真實的情境,優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教學情境中積累更加豐富的認知經驗。
二、初中數學支架式教學的策略
1. 優化課堂氛圍,創設教學情境
動機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驅動力,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會產生直接影響。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為此,教師在支架式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搭建情境支架。通過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可以選擇與所學內容有關且被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并且要據此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學生產生疑問,從而使其產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愿。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九年級下冊“相似三角形的性質”時,筆者選擇了一個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創設教學情境,然后對學生說:學校每周一升國旗都是由各班學生完成的,由于訓練比較少,所以有時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如不能在國歌結束時同步將國旗升到桿頂,那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很快想到要先計算出升旗過程的平均速度。由于國歌時長是確定的,所以筆者讓學生思考怎樣在不放倒旗桿的情況下用平常所用的工具測量旗桿的高度。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經驗想了一些辦法,但是都不可行。在學生感到困惑時,筆者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告訴學生可以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解決測量旗桿高度的問題。利用這種方式,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對相關知識學習的熱情。
2. 搭建問題支架,引導自主探究
“以學生為主體”是支架式教學的重要原則,而學生主體地位最直接的表現無疑就是能動性的發揮。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參與探究活動的機會。同時,要結合教學內容搭建問題支架,為學生的探究過程提供一定的線索。支架式教學中的問題支架不是教學過程中隨機設置的問題,而是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并且貼近學生最近發展區的問題串。借助問題支架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中步步深入,從而優化學生的知識建構過程。
例如,在教學教材九年級上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的關系”時,筆者結合教學內容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格(略)。在表格中,有x2 - 4x + 3 = 0,x2 + 4x + 3 = 0,x2 - 6x + 5 = 0,x2 - 7x = 0,2x2 - 5x - 3 = 0這幾個方程,學生需要在表格中分別填入這幾個方程所對應的a,b,c,x1,x2,x1 + x2,x1·x2這幾項的值,同時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認真觀察表格中各項系數與x1 + x2,x1·x2的關系,你有怎樣的發現?(2)是否可以證明你的猜想?(3)你是否可以用所得結論嘗試解決相關的問題?(4)如果方程沒有實數根,那么能否根據根與系數的關系得出結果?學生以問題為線索進行了自主性的探究活動。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對相關的基礎知識有了初步的理解。
3. 組織協作學習,促進思維發散
協作學習是支架式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協作學習是極為重要的。由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在完成獨立探究后,學生得出的結論通常是不同的。因此,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從而強化學生的認識。
在協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對學生進行合理搭配。學生的認知特點、能力基礎、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著比較明顯的差異。在小組內部要保障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優勢互補,同時要保障小組之間的水平大致接近,使學生獲得公平學習的機會。第二,合理設置學習任務。例如,在教學教材八年級下冊“二次根式”時,學生完成獨立探究后,筆者設計了一個討論型的任務:[2,] [8, s, s+2,] 這幾個式子有沒有共同的特征?這樣的討論任務有一定的開放性,學生可以在討論中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然后,可以在小組之間進一步進行展示交流,從而使學生在討論中彌補自己想法的不足。
4. 注重評價反思,實現提質增效
評價反思環節同樣是支架式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支架式教學是課程改革下的重要教學模式,所以對教學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評價反思環節必然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
在支架式教學的評價環節,首先,要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一方面,要重視教師的點評;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在自我反思與相互評價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使學生以不同的視角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其次,要豐富評價的內容。除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評價中還要充分重視學生在探究態度、學習習慣、思維發散性、協作意識等方面的表現。最后,要注意課堂評價與階段性評價相結合。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檔案袋評價法,記錄學生每次在課堂中的表現。通過階段性的對比,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成長與變化。
三、結束語
支架式教學是一種十分契合數學學科特點的教學模式。教學實踐也表明,支架式教學的合理開展對于學生學習質量的提高會產生積極影響。因此,教師應準確把握支架式教學的原則與策略,并將其與初中數學課程有機結合,從而充分保障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唐顯亮. 支架式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14(21).
[2]陳彩玲. 初中數學教學中支架式教學模式[J].未來英才,2017(8).
[3]陳亮. 探析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 新課程(中),2016(12).
[4]李清平. 初中數學教學支架式教學應用[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