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洋 甘婧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6-079-02
摘? ? 要? 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及改革過程中,高等院校始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構成,實際教學目標是向社會輸送學術型、復合型人才。為了響應新課改的號召,高校應該將工作重點適當向體育教學傾斜,轉變固有的思想觀念,樹立體育強身健體、體育強國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關注,在完成專業學習的同時擁有強健的體魄、體育素養、職業能力。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創新體育教學方式,合理設置體育教學內容,立足于學生性格特點、基本需求的角度,不斷拓展體育項目類型,強化高校體育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使高校成為培養高素質、高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
關鍵詞? 體育素養? 職業能力? 高校體育教學? 教學方式
高校的體育課程與中小學存在較大差異,包含教學內容、授課方式、教學目標等,學校應該提高對體育教學的重視,給予更多教學資源、教學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確保相關工作能夠得到有效落實,進一步達到培養學生體育素養、職業能力的目的。教師應樹立現代化教育教學理念,從強化學生心理素質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明確職業發展目標,擁有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培養大學生體育素養與職業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影響體育素養的因素較多,包含學生的先天素養、后天環境影響、體育知識積累等,在以上幾種要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體育素養。而體育素質的構成較為復雜,如體育行為、體質水平、體育意識等。立足于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體育素養體現了現代化發展中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性,通過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全面發展有利于大學生具備更強的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而職業能力則代表一個人從事職業活動過程中的技能表現,包括職業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主要特征為技能、知識、態度等。新時期的發展背景下,高校的教育教學重點不再局限在學歷方面,而是逐漸提高對學生能力的重視,因此需要從體育素養、職業能力融合的角度出發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學水平。
二、高校體育教學中面對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體育素養提升意識,缺少對職業能力的重視
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中,過于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鍛煉,缺少對體育素養、體育文化的重視,同時沒有意識到體育教學對于高校人才培育來說的重要性,導致學生缺乏體育素養,職業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此外,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固化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單一性強,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很難達到學習課外體育知識的目的。在專業教學與體育教學無法得到平衡的情況下,不僅無法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還會影響體育教學工作質量,弱化體育教學效果。針對職業能力培養而言,部分教師不了解體育素養與職業能力之間的密切聯系,導致體育教學很難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面發揮實際作用。
(二)體育教學內容缺乏合理性,體育課程設置不夠科學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有著重要作用,不僅可以發揮規范教師教授范圍的作用,還有助于教學方法的優化,通過學習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有利于拓展體育知識、體育技能的獲取途徑。但是在現代化發展背景下,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師無法做到對大學生基本需求的分析,同時開展實踐教學工作時難以做到與人才培養基本需求的融合,由于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生活實際之間存在巨大差距,對教學質量、學習效率造成不良影響。除此之外,體育教學的不合理性還體現在教學環節方面,通常體育教師會利用大量的時間為學生講解基礎知識,同時進行動作示范,雖然能夠向學生灌輸更多基礎常識,但是容易引發學生的厭煩情緒,立足于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缺少與體育素養、職業能力的聯系,很難獲得顯著的教育教學效果。
(三)缺少可行的體育教學規劃,體育教學體系不夠完善
高校教學改革工作不斷得到深化及落實,出現了體育素養、職業能力培養的教育理念,在體育教學與以上理念融合的過程中,高校和教師需要面對很多挑戰和難題,如如何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如何明確體育教學內容、如何構建體育教學體系等。教師應該從大局的角度出發,增強以上問題的分析、解決意識。但是通過調查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開展情況,多數缺少科學的教學規劃,同時缺乏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體系創新意識,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且相關工作的落實缺乏規范性,只能依據實際情況和教學中學生的表現進行現場調整,如此不僅讓教學工作更加混亂,還無法達到提升學生體育素養、職業能力的目的。
(四)體育教學模式缺少創新,體育教學方法滯后性強
在教育行業不斷改革的背景下,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課程設置也隨之發生變化,但是立足于大局的角度進行分析,與小學、中學依然沒有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教學模式依然沿襲以往的體育教學方式,滯后性過強。此外,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偏于學科化,單向灌輸式教學方式容易引發學生的厭煩情緒,無法強化體育學科教學的實效性,甚至會弱化學生在學習中的積極性。例如,在參加排球、籃球、健美操等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利用很長的時間講解運動發展歷史、運動對身體的益處、運動的理念等,無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高校的體育項目體現出一定的單一性。除了以上傳統的項目外,并沒有設置新鮮的事物,包含搏擊操、高爾夫等,忽略了大學生的好奇心。
三、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與體育素養的有效路徑
(一)樹立先進的體育教學理念,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為了達到新課改下的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目標,教師應該明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始終以學生為中心,立足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及專業成長的角度進行分析,了解體育教學的實際作用和真正價值,以此為依據不斷創新體育教學理念,強化對大學生體育素養、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需積極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在實踐教學環節中融入終身體育、體育文化、全民體育、體育強國等現代化發展理念,在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擁有正確的體育文化理念,進而提升學生的精神品質、思想道德。除此之外,高校應該加強體育教學與思政教學的深度融合,踐行科學發展觀,定期組織開展體育教師在崗培訓等,進一步突顯新時期體育教學理念的實效性。
(二)合理設置體育教學內容,構建健全的體育課程體系
在培養大學生體育素養、職業能力的過程中,體育教學內容是需要提高重視的教學構成部分,并且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效率離不開的合理依據。為此,高校的體育教師應該積極拓展教學資源獲取途徑,因為傳統的教學內容過于陳舊,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更新體育教學內容、項目。如健美操、滑冰等通過多元化的項目種類激發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和熱情,為學生提供自身喜歡的體育項目,不斷提高學習效率。此外,體育教師需要認真分析不同體育項目的特點和功能,如武術可以強健體魄、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而籃球能夠提高學生人際交往及團隊合作的能力,在培養職業能力方面提供助力,減少因體育教學內容單一化、不合理帶來的不良影響。
(三)科學制定體育教學規劃,強化高校體育教學成效
良好的規劃是保證高校體育學科教學有序落實的重要依據。教師在開展教學規劃制定工作的過程中應該在體育素養與職業能力之間建立密切聯系,突顯以上兩方面的重要性,立足于傳統教學模式的角度進行分析,合理明確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目標,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資源獲取途徑,編制更加完善的教學策略。此外,教師需增強理論研究意識,加強對不同體育項目的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各類項目的特點、優勢,從發展學生、培養學生的角度出發落實教學規劃。與此同時,立足于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對學生社團、俱樂部、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做好協調,加強與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融合,搭建統一、高效的信息傳輸平臺,在提升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強化教師的專業技能。教師還可以依據人才培養的基本需求設定階段性教學目標,嚴格按照增強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融合不同專業特點促進職業發展的順序落實相關工作,從而獲得顯著的教學成效。
(四)創新一體化教學方式,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
在很多地區的高校中,逐漸重視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通過運用內外一體化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有利于實現培養學生體育素養、職業能力的目標。因此,教師需要做到將科學鍛煉方法與以上教學模式的融合,利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微信、QQ等信息傳播平臺分享給學生,確保社會體育與學校體育之間得到有效銜接。除此之外,教師應該增強綜合性教學評價意識,針對實踐教學環節建立科學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給予學生更多激勵。為了保證評價機制的公平性、合理性,應該強化理論與實踐的融合,構建專業化、民主化的評價模式,即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幫助學生在體育學科學習中樹立信心,進而強化體育技能掌握程度,不斷提升核心素養。
四、結語
對于高校的體育工作而言,培養大學生體育素養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之一,且培養大學生的職業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內容。為此,學校和教師應該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運動訓練、體質監測、體育競賽等多元化的體育活動,通過日常學習、鍛煉、競賽強化學生對體育學科的正確認知,進而激發學習興趣,在體育課程學習中投入更多時間、精力。此外,教師需積極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明確自身的崗位職能與責任,科學設定體育教學標準、編制課程教學規劃,強化教學內容的實效性,進一步滿足現代化發展中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課題名稱:基于OBE理念下培養高校大學生體育“能力+素養”的必要性和實施途徑;課題類別:省重點課題;課題編號:GJB1422027。
參考文獻:
[1]梁嘉敏.淺議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培養[J].灌籃,2020(07):2.
[2]康美林.培養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的高校體育教學[J].文存閱刊,2019(03):133.
[3]張貴云.基于體育素養和職業能力培養的高職體育教學[J].科學咨詢,201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