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娟娟
摘 要:歷史學科的任務不僅是拓寬視野,拓展歷史思維,更重要的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愛國價值觀。在學校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注重解決一系列問題,如政治認同、民族意識、文化自信和學生的國際觀點。愛國主義是中國人民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穩定社會秩序、支持國家建設的精神力量。尤其對于高中學生已經具備良好的思維能力、分辨能力等,作為未來國家的主力軍,正是建立學生家國情懷、培養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引言
近年來,新一輪課程改革逐步展開,教育部門越來越重視提高中學生的歷史素養。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新一代青年初中教師必須給予足夠的正視,積極運用新教材,分析教材內容中蘊含的家國情懷資源,并在此基礎上解決教學任務,提高歷史學科的基本素質,努力實現教育目標。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家國情懷培養的意義
在現代社會,閱讀越來越成為青少年重要的信息來源。因此,無論從青少年成長或者高中教育目的的角度來看,在教育教學中引入道德價值教育都是很重要的。
歷史學科提出了即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大特征。在研究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國家的狀況,研究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尊重和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研究國內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強化民族觀念。平等、團結,發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認識到團結統一是中國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逐步形成對國家及其民族和民族人民的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培養偉大中華民族復興的國家情懷和堅定的信念。家國情懷的本質在于凝固在人類歷史洪流中人們的精神財富。
二、家國情懷培養策略
1.選擇合理化的教學素材
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是真實客觀的,是學校保護、傳承我國歷史的重要源泉。所以,學生必須走進初中歷史教材,熟練地運用教材,掌握中華民族情感。例如,當教師們在進行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第十三課時“五四運動”課堂教學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認真研讀教材,讓學生正確理解“五四運動”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必須指導他們去培養學生為紀念巴黎和平會議而準備,還可以編排表現革命歷史題材的話劇。
2.闡述真實歷史故事
培根認為,“讀歷史使人變得明智,因為歷史的鏡子就是可以學習的鏡子”。而歷史積淀的歷史事件則富有直接啟示作用,對家庭潛也具有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老師們把對歷史的講述恰當地納入初中教材,既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激情,進而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意識。
例如:老師在進行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的第五單元第十七課“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中,可以將在大渡口的英雄事跡混在一起,以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老師先可以講述故事的基本內容,他們講述了一支由17名士兵組成的突擊隊如何在猛烈的炮火下,成功渡過河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大渡河”的短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勇敢面對危險、不怕流血的崇高英雄主義精神,從而對家庭和國家繁榮和民族復興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故事時,能更直觀、更逼真地反映故事,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愛國情懷。
3.采用情境教學
在課程開始之前,每個歷史老師都會對這個階段的學習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為了培養學生歷史意識,不僅要注重學生教育內容的垂直整合和銜接,還要從整本書的角度出發,以一種家國的大局意識為內涵,作為備課整體設計的方向,因此教師需要實施橫向的單元教學。教師可以從宏觀角度看待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近代史的教學,了解不同學習單元中國情感內涵的共性和個性。從整個歷史教科書入手,重點了解不同歷史時期家國情懷的差異,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認識。
例如,教師在開展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課堂教學時,首先介紹《甲午戰爭》的背景素材,將學生帶入當時特定的歷史語境,這在情感上給了他們沖擊,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反應,還能巧妙地提升他們的共情能力。教師還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專注于接受歷史情景,并改善學生的情感體驗。
4.鼓勵理性思維
老師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學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教育,而是要發展自身的家國意識和民族意識。把科學計算可視化,通過了解歷史,同世界交流。所以,在進行初中的歷史課程教育時必須著眼于現在、面向世界,并指導孩子們進行中、外的對比,運用理性思維,培育他們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大格局下的家國情懷。
例如,教師在開展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4課“日本明治維新”教學時,孩子們就能夠運用以前所學的內容,通過對比十九世紀中國和日本的歷史知識,從而得到了十九世紀初,中國和日本成為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主要目標的原因。而到了十九世紀末,中國和日本也開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發展路線。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們可以集中精力把明治重新融入日本,讓他們明白日本在明治的幫助下,如何成為當時的亞洲超級大國。接著,老師通過聯系中國歷史,向學生講述中日兩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的經歷,在客觀上有助于喚醒中國各級、各層次保存下來的民族意識。從而培養學生所具有的國家的感情和愛國主義精神,使之更加強大。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提高運用理性思維方式、開闊視野、提高民族認同感。
5.開展實踐活動
老師應高度重視學生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開展各類專題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時代精神和探究革命歷史。學校組織或由該校學生組織參加附近革命烈士陵園的專題教育活動,希望廣大學生在追悼會上感受并繼承偉大革命前輩的愛國精神,使他們呢立志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而努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將決定它將會成為家庭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科目,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以培育家庭關系為己任,透過創新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體驗、感受、理解自己的國家情懷,為學生歷史學科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謝碧瓊.部編版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導學,2022(03):69-70.
[2]賴才蓮.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培養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1(22):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