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從而保證高中生可以獲得健康且全面的發展。為此,教師需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對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予以培養。
關鍵詞:新高考;核心素養;高中政治;課堂教學
新高考背景下,學生只有具備政治認同感,才能積極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只有具備科學精神,才能在實踐中懂得思考和探究;只有具備法治意識,才能懂法守法用法,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一分子;只有具備公共參與能力,才能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本文以新高考為背景,探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哪些有效途徑才能幫助高中生養成良好的核心素養及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成長與發展。
一、明確目標,創設議題,培養高中生政治認同感
政治認同感的存在與形成,是社會得以全面維系的基礎。高中生群體作為國家發展的中堅預備力量,有效培養其擁有高度的政治認同感,對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來說至關重要。
首先,以新高考為目標,引領學生提高政治認同感。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是落實國家意志、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新高考的命題方向越來越注重對“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思考。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需要以此為目標,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社會熱點問題來加強教學效果。或者組織學生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情境感受增強學生對政治學科內容重要性的體驗感,進而引導學生運用政治學科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如: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一課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新農村建設”這一社會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通過對新舊農村的對比,展開話題探討,分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農村都發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此來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結論。通過類似的教育方法,可以讓高中生對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學科知識,擁有更真切的感受與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感這一核心素養[1]。
其次,創設議題情境,培養高中生的政治認同感。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知識具有較高的理論性特征,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的口述教學,必然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為了增強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教師可以采用議題式教學手段,將各個知識點與情境創設相融合,從而引導學生圍繞某一議題、某一主線開展探究活動。如:在開展“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這一課時教學中,如果只是單純地講述,學生很難感受到黨的先進性究竟在實際生活中是如何體現的。教師可以創設議題情境,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大的災難考驗面前,共產黨人永遠沖鋒在前,將百姓保護在身后,以本次新冠疫情為例,為什么在國外疫情仍然肆虐時,我們國家已經逐步重新恢復正軌,請大家根據自己的親眼所見以及親身感受,探討中國共產黨人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間都做了哪些貢獻?”教師可以著重以“新型冠狀病毒”從疫情暴發到疫情蔓延,從集中抗擊到常態化防控,從個人參與到全面參與等,進行全過程的解讀,讓學生感受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在抗擊新冠病毒這一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當中所做出的強有力的措施。最終,以此來切實地增強學生們的政治認同感。
通過議題情境的創設,相信學生一定可以將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而增強自身對相關知識點的認識與理念,進而獲得前所未有的政治認同感。
二、提高學生質疑能力,培養高中生科學探索精神
通過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實現對高中生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需要教師深挖教材中的科學精神教學素材,啟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養成“不懂即問、不懂即究”的良好習慣。
首先,提高辯證思維,樹立問題意識。在新高考背景下,學生獲得知識以及其他各類信息的途徑豐富且復雜,高中生的思想與思維在復雜的信息影響下,呈現十分活躍的特點,但是就其思想高度來說,還是有待進一步加強,表現為感性思維偏重,理性思維不足。為了實現對學生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教師必須懂得運用高中生的思維方式審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勇于猜測、敢于質疑與印證,從而實現對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如教師可以結合“辯證法”以及“辯證的否定觀”等知識點,通過列舉實際問題,鍛煉學生對某一觀點或問題的客觀分析能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為學生設置一些具有辯證思維特點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展開探討。如“辯證地看待火”“學習的路上好對手和好伙伴哪個更重要”“順境更有利于人成長還是逆境更有利于人成長”等。學生通過對類似的矛盾統一體的問題進行探討和辯論,可以形成一定的辯證思維。實際上,這種辯證思維的培養過程,并不是要讓學生爭論出誰對誰錯,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在社會交往中以及學習生活中,要懂得辯證地看待自己所遇到的事情或問題,懂得利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問題。而不是簡單地用是非、對錯、黑白等思想去判定事物[2]。
其次,加強課堂互動,鼓勵學生進行質疑。科學探索精神這一核心素養的培育,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進行問答式的互動,同時還要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只有課堂變得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才能被徹底激發。因此,教師要適當地將課堂話語權交給學生,更多的是讓學生發表觀點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地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變成只會聽課不會思考的“木頭人”。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老師、請教同學,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不懂或不理解的內容都要及時地向他人請教,直到自己的疑問被徹底解答為止。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經常地問學生“還有哪些疑問”等問題,從而與學生形成有效的互動,還要適當地主動讓學生提問“某某同學,請根據剛剛學習的知識,向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因為當教師問學生還有哪些問題時,有的學生礙于“面子”或其他原因,不敢或不好意思提問。這時,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觀察,如果哪些學生表現得心存疑慮,教師就要主動地要求其進行提問,以此來完成課堂的互動教學目標。
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是學生理性思維得以培養的重要途徑。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結合課本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互動機會,讓學生養成不懂即問、有問即究的良好習慣。
三、借助案例開展講座,培養高中生法治思想意識
法治思想意識是高中生對國家法治的基本認知以及個人所遵循和崇尚的觀念和價值取向。良好的法治思想意識對規范個人行為,遵守公共秩序與規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首先,結合實際案例,做好法律知識教學。法治思想意識需要通過實際案例為高中生傳遞一定信息,即告誡每一名高中生,在社會生活中,自己享有的全部自由都是在法律框架內實施的,每個人都不能跳出法律的限制行事。為此,教師可以將近年來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融合,以此來警醒學生,達到提高學生法治思想意識的效果。例如:在“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單元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切實地感知法律的嚴肅性與不可違背性,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經典的法律案例。在這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觀看“法律講堂”“社會與法”等法制類節目,讓學生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法條進行深刻的了解。實際教學中,利用觀看視頻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學習,既可以保證學生的習得興趣,又能夠加深學生的記憶印象。此外,還可以讓學生觀看如“懺悔錄”等視頻節目,通過犯罪人員的懺悔,警醒學生不要觸犯法律,否則必然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在課前準備好相應的案例,然后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后,組織學生結合教師所講的案例進行探究分析,“老師所講的故事中,哪些人觸犯了法律?哪些人是主犯?哪些人是從犯?哪些人的刑罰會更重一些?”等,通過類似的案例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們的探究熱情能夠被徹底激活,課堂氛圍也會得到全面的帶動。
其次,開展專題講座,增強法治思想意識。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的法治思想意識的形成是政治課堂教學重點內容之一,更是學生核心素養得以全面培養的關鍵。教師可以借助課堂教學,開展專題式的講座。如在“法治建設”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為學生講解全面落實法治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作為高中生為什么要樹立法治意識、怎樣樹立法治思想意識等,從而提高學生知法、懂法、學法、用法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與本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師、法務工作者,或者與公檢法等部門展開合作,邀請具有專業素養的人員到班級內開展一次“普法講座”。首先,結合課本知識內容,為被邀請人準備一些相關的法律材料,講解與學生學習內容息息相關的知識。其次,開展答疑解惑活動,對學生們所提出的各種法律問題,一一進行解答。如當面對校園霸凌時,應該怎樣做;如自己在校外被欺負,應該如何做等。最后,結合被邀請人親身接觸過的一些實際案例,為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講解,讓學生真切地和案例中的人物產生共情,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對法律的敬畏之心。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所承擔的重點教學責任之一,便是努力培養高中生富有明確而端正的法治思想意識。同時,這也是新高考背景下,對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所提出來的新的具體要求。
四、運用理論指導實踐培養高中生公共參與能力
公共參與能力是指高中生具備勇于承擔社會責任,踐行公益精神的核心素養及品質,從而使自身的合法權利得到切實保障。所以,教師要加強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建設相結合,從而使高中生的公共參與能力得到提高。
對高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高強度的學習階段,參與公共事務、開展社會化公共活動的機會十分有限。但是,在高中政治課堂中,有效地培養學生公共參與核心素養,是新高考背景下,社會發展對應用型、實用性人才培育的需要。一方面,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參與機會,開展更多的實踐活動。如組織高中生定期到本地的敬老院、孤兒院開展慰問活動,幫助他們打掃衛生、陪他們閑話家常,這也是高中生德育教育活動的有力抓手,或者組織學生開展低碳環保宣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活動等。例如:在“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這一單元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深化了解和掌握我國的優秀文化,探究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與主要功能,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本地的歷史博物館進行參觀實踐,并在參觀的過程中對相應的歷史文化進行講解,促進學生對本民族文化形成根本性的正確認識。然后,在參觀結束后,教師可以回歸到課堂中,開展如“尋找歷史文化名人”的實踐活動,即讓學生根據所見所聞或者結合本次的實踐經歷談一談自己喜歡的歷史文化名人都有誰,并說說為什么。這樣一來可以實現課上教學與課下實踐的完美結合。
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結合“民主與權利”等內容,將班級管理的權力交給學生自己,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班級內所發生的關于紀律、學習、衛生等公共事務,這也是鍛煉和提升高中生公共參與能力的重要過程和手段。通過班級內部的民主管理實踐活動的展開,教師可以將相關內容上升為“國家民主權利”等相關內容的教學,并結合相關歷史知識進行講解,為什么我國能夠形成這樣的國體及政體等,從而通過班級內實踐活動的小事情,引出政治學科中的有關大知識。此外,在培養學生公共參與能力這一核心素養上,教師還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讓學生明白自己作為社會參與者之一,是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不可或缺的力量。通過很多歷史名人或對社會發展、民族進步有著特殊貢獻的人的故事進行列舉講解,讓學生理解遠大理想的樹立與自身核心素養的形成密不可分。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也能夠像很多名人匠人一樣,可以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做出貢獻,才能保持自己擁有足夠的內動力去努力學習,從而將個人的成長成才與社會責任之間相互聯系,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并勇于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使自己成為社會發展與進步過程中所需要的有用人才[3]。
公共參與能力與意識的培養,旨在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時奠定良好基礎。在高中政治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不同培育途徑的運用,使得高中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全面提升,最終保證學生在社會生活中,有意識有能力去參與公共事務,并懂得運用法律所賦予每個人的權利。
結束語
高中生正處于思想品質與道德觀念形成的關鍵期,良好的思想政治課堂教育與教學,對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走向成熟,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法治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高考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的大力倡導,需要教師結合生活實例、多媒體技術、課內外實踐活動等多種方法,集中對學生的法制觀念、政治認同等核心素養加以培養,最終讓學生擁有健康的思想意識與道德品質,從而在未來的社會交往與生活過程中獲得全面、正確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永超.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路徑探析[J].高考,2021.04.20.
[2]丁明中.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J].現代教學,2021.03.10.
[3]葉勝蓉.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施路徑[J].西藏教育,2021.01.25.
作者簡介:郭見明(1977— )男,漢族,福建晉江人,福建省晉江市第二中學,一級教師,學士。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