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顧翁
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開展拓展式教學,挖掘學校、家庭、社區生活中的各種資源,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這樣能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學校要結合班級建設,鼓勵學生參與美術創造,組織社團活動,整合人力資源,還要聯系學生家庭,給他們提供各種親子活動的機會,在社會層面,還要引導學生參觀專題展覽,參與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這樣能讓學生拓展學習方式,提升對美術的理解和感悟,進而全面提升創造水平。
關鍵詞:拓展式教學;美術實踐力與創造性;小學美術
美術教學的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要讓學生形成參與美術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識,讓其審美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具有健康的審美趣味和觀念,成為完整的個體。要讓學生提升審美實踐和創造能力,不能僅僅依靠課堂資源,教師要構筑家庭、學校、社區多元一體的教學模式,挖掘更多的教學資源,采用拓展式教學,這樣才能讓學生提升參與興趣,在實踐中逐漸發展創造水平。
1 ? ?學校層面,促進拓展整合
1.1結合班級建設,提供創造機會
美術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美術課堂上,而要滲透到班級文化建設中,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師可以利用設計班級黑板報、文化角、美化墻面等機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大展身手的舞臺,拓展其創作思路,鼓勵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才華。同時,這樣的活動也能讓班級文化氛圍更好,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管理能力。
如圍繞“變垃圾為寶”這個主題,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美術課堂中,我們學會了利用廢棄物進行美術創作,大家發現原來那些看似無用的廢舊物品也能煥發出光彩。那么,你能否將它們運用到班級建設中,讓班級變得更美觀呢?此外,大家能否在文化角和黑板報中圍繞‘環境保護’這個主題,組織專題展示呢?”教師鼓勵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提出方案,由美術課代表和文藝委員帶頭,評選出其中最優秀的方案,并組織大家參與到實踐中。如有的小組承包了班級黑板報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創意:“在以往的黑板報工作中,大家都只是用粉筆在上面畫,所畫的內容也都是平面的,我的創意則是將礦泉水瓶等制作成裝飾物,粘貼在黑板報上,這樣黑板報就變成立體的了。”在黑板報中,學生用礦泉水瓶、易拉罐等改造成老師和學生的形象,粘貼在黑板報上,體現出創造性。還有的小組負責班級墻面美化,他們認為可以用廢舊報紙制作成“雛鷹”的姿態,粘貼在墻面上,既能美化教室,又暗示學生就是展翅欲飛的雛鷹。大家各展所長,利用廢舊物品美化教室,用自己的智慧進行文化班級建設。
教師要鼓勵學生采用輪流責任制的方式參與班級環境美化工作,這樣能讓更多學生融入活動中,展現才能。尤其是一些美術創作能力不強的學生,教師更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消除他們的自卑、畏懼心理,讓他們大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1.2開展社團活動,拓展學習方式
在拓展式教學中,學校要起到整合各方資源、輔助組織拓展活動的作用,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美術學習環境。在教室學習中,學生會參與模仿、賞析等活動,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所以教師要運用拓展式教學,讓大家在社團活動中參與某項實踐創作,并交流彼此的創作思路,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審美能力。同時,學生可以在活動中鍛煉觀察能力,培養創造思維能力。
圍繞“各種各樣的鞋”這個主題,教師組織大家在社團活動中把握住鞋的特點,然后大膽地設計自己喜歡的鞋子式樣。教師啟發學生思考:“要完成這個主題,我們需要進行怎樣的調查探索活動呢?”學生認為首先要觀察校園中出現的各種鞋子,看看它們的特點是什么,然后和伙伴進行交流,總結鞋子設計的方案,最后再自主設計。學生用拍攝照片、速寫等方式記錄下自己觀察到的各種鞋子,總結出有皮鞋、跑鞋、拖鞋等各種不同的式樣。此外,學生還總結歸納了鞋子的主要結構,認為其分成鞋底和鞋幫兩個部分。學生一致認為,鞋子的主要變化都出現在鞋幫上,鞋底的主要變化是高低、寬窄等,變化的空間有限,所以要體現出創造性,就要在鞋幫上動腦筋。如有學生提出:“我喜歡花樣多一些的鞋子,所以我想要在上面畫一些花朵的圖案。”還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應該多一些裝飾品,比如,在鞋子上裝兩個小絨球,一走路的時候,就會晃來晃去。”此時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鞋子上的擺設太多,會不會走路的時候絆到,容易摔跤?我覺得還是要謹慎設計。”最后,結合交流所得,學生進行創作,從裝飾、顏色、花樣等方面動腦筋,展現出創意。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拓展了學習方式,運用觀察法、資料搜集法、交流法等各種不同的方式,輔助創作。
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組成10人左右的美術社團,并圍繞學校生活中的各種不同主題活動進行創作。在活動中,學生要以想象為基礎,將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和同伴分享。
1.3整合人力資源, 拓展審美視角
美術課程人力資源包括美術教師、分管美術教學的專業人員和其他相關教學輔助人員。如果學校能有效整合,充分利用家長或社區中的各種資源,則能緩解教學人數不夠的問題。同時,由于不同的人對美術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這樣也能讓學生拓展審美視角,豐富知識面,在創作時也能融會貫通,提升創作水平。
圍繞“電腦美術——巧用動漫形象”這個主題,教師采用人力資源整合的方式,邀請了相關的專業人士來給學生講課。首先,可以從家長中尋找資源,看看是否有家長從事動漫工作,可以請他們來給孩子上課。其次,教師還可以聯系專門的動漫公司,請相關的工作人員來給孩子授課,挖掘動漫人才。在主題課程中,學生發現不同的動漫創作者的審美視角是不一樣的,如有人從事的是中國風動漫創作,從古詩文中挖掘素材,并將漢服等元素融入動漫創作中。也有的人喜歡日韓漫畫,他們的作品更夸張。教師鼓勵學生結合各種不同的觀點思考,探究自己喜歡哪種動漫類型,然后自主創作,盡可能地融入獨有的創意。如有的學生十分喜歡動物,認為可以設計和動物有關的動漫作品,他參考了“喜洋洋”等動漫形象,認為“一般來說,人們都會將動物想象成人,但是,如果在一種動物的身上添加另一種動物的元素,是不是會更有趣呢?”,該學生設計了“貓武士”的形象,將貓和老鷹結合在一起,給貓添加了翅膀和利爪,展現出自己的創意。
還有很多方法都能整合人力資源,如各個學校交換美術教師,又如挖掘家長中的資源,讓他們開展專題講座,從社區、文化館等地方,尋找有才華的美術專業人才等。這些方法都能拓展人力資源,讓學生獲得更多信息,從而拓展他們的審美視角。
2 ? ?家庭層面,提供良好環境
2.1借助家庭力量,拓展課堂結構
構筑家校一體的教學模式,是拓展式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要積極聯系學生家長,給他們介紹最新的美術教育理念,推薦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構筑家庭課堂,這樣就能拓展課堂結構模式。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參與親子活動,欣賞美術作品,交流想法。此外,他們還可以將家庭共同創作的美術作品上傳到網絡上,和大家分享,從而拓展課堂結構。
在“泥玩具”中,教師拓展了課堂結構,首先在教室中給學生介紹了彩泥的各種制作方法,讓學生熟悉彩泥創作,之后又將課堂教學拓展到家庭,聯系學生家長,指導他們和孩子一起完成彩泥作品。家長可以提議:“你看看,這個桌子上空蕩蕩的,如果能放一些裝飾品就好了,你們學校里不是發了很多彩泥嗎?你能做一個玩具,裝飾一下桌子嗎?”這樣就引入了話題,學生開始思考可以制作怎樣的物品。如有的孩子提出:“我想捏一個小房子,可是,小房子似乎太簡單了,不好看。”家長利用生活經歷啟發孩子想象:“我們不是去過江南園林嗎?那里的小房子都很漂亮,而且旁邊還有很多樹木、溪流等,如果你能將這些也融入創作中,那么造出的小房子一定會很好看。”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家長要從旁引導:“你覺得怎樣的房子最美呢?”“屋頂的造型如果復雜一些,是不是會更好看呢?”在家長的引導下,學生完成了彩泥作品,美化了家庭,同時也展現出了自己的創造力。
利用家庭力量,學生能在更輕松自在的環境中進行美術活動,家長可以手把手地指導孩子,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議,讓孩子獨立完成,還可以和孩子比賽,看誰的作品更具有創意。這樣就將課堂教學拓展到了家庭,優化了教學結構。
2.2設計親子游戲,激發孩子創意
不少家長表示自己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較少,而孩子則提出,家長不懂自己的想法,常常呵斥自己,而且總是認為自己畫畫就是在浪費時間,應該多做一些習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組織了和美術有關的親子游戲,讓學生和家長參與進去,這樣既能促使雙方相互理解,調節親子關系,又能讓大家激發創意,展現出創造力。
在學習“各種各樣的鞋”的時候,學生自主創造了各種不同式樣的鞋子。教師借此機會組織親子游戲“鞋子總動員”,在該活動中,學生和家長先一起找到家中的廢舊鞋子,如穿壞的鞋子、孩子兒時的鞋子等,之后父親將這些鞋子藏在家中的各個角落,并畫出地圖,讓孩子將這些鞋子找出來。在孩子找到“鞋子寶藏”后,他們再和家長一起進行“鞋子改造工作”。如孩子小時候的鞋子小巧玲瓏,而且式樣新穎、顏色繁多,可以改造成各種小玩具,如將鞋面剪掉,將其改造成船帆,插在鞋子上,裝飾成“鞋子小船”。在此過程中,家長要和孩子溝通交流,鼓勵他們說說自己的創造性想法。如提出問題:“這只拖鞋只有薄薄的一層,而且鞋面也已經斷裂開了,你覺得它能做什么呢?”孩子在思考后提出:“我覺得可以將它改造成一只花籃。”他用竹條編織成了邊框,放在拖鞋上,拖鞋則成了花籃的底部。這樣的創意讓家長也感到十分新奇,佩服孩子無限的想象力。由于孩子的動手能力有限,所以很多時候,他們雖然有想法,卻很難實現,這個時候就要試著將想法說給家長聽,讓他們幫忙一起完成。在這樣的親子活動后,家中廢物被利用了,破舊的鞋子也成了煥然一新的另一種物品。
結合親子游戲,家長和孩子的關系變得更和諧,同時家長也認識到,參與美術活動也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發展其綜合能力。他們也開始支持孩子學習美術,家庭關系變得更加和諧。
3 ? ?社會層面,給予大力支持
3.1參觀專題展覽,拓展文化空間
拓展第二課堂,帶領學生走入博物館、美術館參觀專題展覽,也是一種很好的拓展方式,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對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并進行自主探究,提升思考能力。各個相關的社會機構要給予學校支持,給學生的參觀活動打開方便之門,邀請學生積極參與其中。
如在學習“人民藝術家——齊白石”的時候,有的學生提出問題:“齊白石畫的也是水墨畫,那么,他和中國古代的水墨畫畫家有什么區別嗎?為什么人們對他的評價那么高呢?”要理解這一點,就要納入各種拓展資源,帶領大家來到美術館、博物館參觀。學生可以對照分析古代畫家和齊白石的作品,看看有什么異同點,找到齊白石的突出之處,獲得更深的感悟。在主題探究中,學生認識到要突破傳統,首先要觀察生活,畫出事物的神韻。教師鼓勵學生在自主創作中也可融入這樣的思想,更關注生活,關注細節。教師可以從課堂學習入手提出拓展性問題,然后帶領學生來到博物館、美術館參觀專題展覽,搜集更多的資源。最后,學生還可以將探索所得融入自主創作中,展現自己的創意。
3.2融合社區供求,拓展藝術素材
《美術課程標準》提出,美術的學習應該強化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學生生活的社區中包含著很多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這些資源給學生提供了自由、開放的美術教學空間,能彌補藝術素材不足的問題,教師要積極組織拓展式教學,讓學生融入社區生活中,挖掘藝術創作的素材,提升創作能力。
如在參與“變垃圾為寶”主題活動的時候,正好社區組織“垃圾分類”宣傳活動,教師聯系社區讓他們協助,給學生提供更自由的創作空間。社區組織大家從“垃圾”中尋找可以用于美術創作的材料,并圍繞“環境保護”的主題進行自主創作,將作品展示出來,讓社區居民參觀。這樣既能普及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又能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創作才能。社區給人們提供了共同生活、學習、工作、棲息的空間群落,其中有很多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建筑物、民俗文化活動等,能讓學生拓展思路,提升美術素養。所以教師要充分融合社區活動,拓展學生創作的藝術素材,陶冶性情,體現創造性。
在小學美術學校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學校的教學場地有限,學生常常只能在教室內想象大自然和社會中的場景,很少走出教室,挖掘更多的創作素材。此外,學校教學材料也有限,缺乏足夠的教學工具,體現出課程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局限性。這樣學生很難積極投入活動中,參與效果不好。但是如果教師能進行拓展式教學,將學生引入家庭、社會生活中,挖掘更多的資源,那么教學效果會有明顯提升,學生的實踐水平和創造能力都會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學而.小學美術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施與評價[J].教學與管理,2020(06):43-45.
[2]馮迪壘.美術教學自創繪本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學與管理,2020(0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