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芬香
摘要:高年級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不斷增大,各種抽象化、邏輯化的數學知識頻頻出現,很多學生出現了消極被動的厭學情緒,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教師只有認真把握新課標精神,積極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形式,才能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思考與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信心。文章從主體性、趣味性、引導性、合作性及生活化、情境化等方面,提出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學;自主學習能力;能力培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1;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6-0064-03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主動研究教材,認真分析學情,積極構建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提高的高效課堂,讓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的每個環節中,把學生培育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從“旁觀者”向“參與者”轉變,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讓學生滿懷喜悅地投入到數學教學中,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師生互動氛圍,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在傳授學生數學知識、技能的同時,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師在教學中應巧妙設計課前預習環節,通過課前預習設置一些具有趣味性或者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濃厚興趣。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一課前,為了讓學生對分數形成基本認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知識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教師可根據本章節的教學內容設計課前預習環節。師:在不使用尺子的情況下,可采用哪些方法測量書桌的長度?(通過問題創設,導出古代“結繩測量”的方法。)然后,教師可播放有關“結繩測量”的教學視頻,讓學生了解古人是如何測量物體長度的。此時,教師再拿出事先準備好且打過結的繩子,邀請兩名學生現場演示如何用繩子測量書桌的長度。在測量過程中,由于繩子的長度與書桌的長度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會出現測量中繩子有剩余或者不夠的情況。通過這種方式將關于“分數”的教學內容呈現出來,可以打破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固有思維,改變枯燥、乏味的教學方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再引出“分數”概念,并進一步講解、分析,提出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點。在以上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觀看結繩測量的視頻激起了學生樂于參與數學探究的欲望,動手測量活動則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環環相扣,讓學生學習數學的目標更加清晰,學習積極性更加高漲。
教師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要為其創設一個能夠自主思考、暢所欲言的空間,讓學生在遇到學習困難時,能主動提問、敢于質疑、善于爭辯,充分發揮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中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自主探索,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小數乘法”時,教師可設置問題:“媽媽要我去超市買牛奶,牛奶的價格為4.9元1瓶,買3瓶一共需要多少錢呢?”隨后,教師可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梳理解題思路。學生此前已經學會了小數加減法的知識,于是有的學生列式:4.9+4.9+4.9=14.7(元),有的則列式:(4×3)+(0.9+0.9+0.9)=14.7(元),還有的學生提前預習了本節課的知識,列式:(4×3)+(0.9×3)=14.7(元)或者4.9×3=14.7(元)。然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我們從以上答案中可發現,如果只是采取加法計算,在遇到較大數額的情況下,此種列式方法會過于復雜,也會浪費時間,因此只有掌握小數乘法,才能更快地得到正確的答案。”然后,教師及時對知識點進行講解。此時,學生不僅依然保持飽滿的學習熱情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掌握了多種解題方法和技巧,突破了本節課學習重點和難點,而且在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成了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實現了自主學習能力的逐步提升。
數學是一門服務于生活的學科,很多數學知識和技能都能在生活中被廣泛應用。但部分教師存在著“唯書本論”“唯成績論”等問題,沒有將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數學教材中有很多生活化的教學場面,還有很多與實際應用緊密相關的拓展課程。教師充分利用教材,可以使學生將數學知識轉化為生活中的應用場景,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教師要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將日常生活體驗落到實處,引導學生挖掘現實生活中大量有益的數學信息,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融為一體,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點燃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欲望,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可導入生活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需要測量圓的周長,可是這些圓形的尺寸非常大,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采用哪種辦法來計算圓的周長?”教師在給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時,應指出周長與圓的半徑、直徑之間的關系,同時列舉幾個比較特殊的圓形物品,鼓勵學生用公式計算圓的周長,讓學生明確計算圓的周長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中。這種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方式,實現了“以生為本”,培養了學生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趣味與魅力,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能動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師依然沿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幾乎沒有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和實踐操作的機會,極大地抑制了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及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重要性,根據不同年齡段和教學知識的特性,不斷創設多元化的讓學生合作探究及實踐操作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在快樂的合作學習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學“粉刷圍墻”時,由于這一章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之后出現的,所以學生在運算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使用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讓學生較快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掌握計算方法,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以“同伴互助”的形式組織學生學習,引導學生發揮每個成員的智慧,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活動開始,小組成員紛紛出謀劃策,踴躍發言,提出各種應對措施。有的建議要先做好職責分工,明確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務,還要發揮同伴間的合作精神;有的建議要先選定一名“粉刷”圍墻的學生;有的建議要確保數據的搜集工作;有的學生開始動筆計算,看看哪種計算方式更加簡便、有效。不管運用哪種計算方法,每個小組最后都給出了自己的解答思路及計算結果。這不僅讓學生明白數學源自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的道理,而且使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各抒己見,出謀劃策,尋求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方法,充分體現了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提高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實踐的能力。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充滿好奇,挖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欲望,達成活躍思維、發展能力等目標。例如,在教學“分數除法”時,教師可創設一個“與爸爸比年齡”的教學情境:“爸爸比兒子年齡大30歲,到明年,兒子的年齡正好為爸爸的三分之一,那么今年爸爸和兒子的年齡分別是多少呢?”隨后,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自主思考、自主列式,并獲取答案,得出兒子今年14歲、爸爸今年44歲的答案。這種方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又能讓學生在趣味性高的氛圍中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此外,教師還可運用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與方式,融合教學設計、課堂活動以及教學檢驗等諸多功能,通過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更為細致地展現難點、重點知識,打破時間、空間等教學阻礙,確保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進行教學,先復習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再回顧演示圓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微課視頻中,圓柱的底面也同樣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著扇形把圓柱切開,然后拼一拼,就拼成了近似長方體。這樣,借助微課技術,采用邊演示邊講解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更為直觀地觀察圓柱體積推導的全過程,更好地理解本節課的學習重點與難點,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將課堂的主體地位交還給學生,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方法,發揮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喜歡思考、樂于交流、善于探究及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數學教師要及時轉變固有的、淡化學生學習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采用有利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喚起學生獨立自主思考欲望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目標的實現。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不要急于講解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和基本公式,而應采取以下步驟教學。首先,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物體,如月餅、車輪等,給學生留下諸多“懸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其次,引導學生結合之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相關圖形知識,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如何借助直尺并應用學過的知識測量它們的周長,進而測量今天所要學習的圓形的周長?”此時,學生躍躍欲試,馬上進入到小組的討論中,展現出極大的學習熱情。再次,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結果,得出“繩繞法”和“滾圓法”兩種測量方案。教師可給學生發放一些事先準備好的圓形卡片,鼓勵學生積極思維,想一想哪種方法能更直接、有效地測量圓的周長。這樣,學生很快就學會了測量周長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在培養動手能力的同時,也達到了培養思維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等目標。
總之,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及時了解不同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兼顧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借助各種信息化教學工具,采用適合學生學習需求及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快樂學、主動學,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亮.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D].吉林教育,2015(11).
[2]黃剛.基于新課標的數學分層教學策略探析[D].成才之路,2020(07).
[3]丁廣智.小學高年級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模式分析[J].文理導航,2020(09).
[4]李雪艷.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式[J].天津教育, 2019(10).
[5]張艷.網絡環境下如何培養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0(25).
[6]許小芳.基于微課的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研究[J].中小學電教, 2020(11).
[7]茆康.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9).
[8]馬魁.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方式[J].安徽教育科研,2020(19).
Exploration of the Training Path of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Cai Fenxiang
(Xiwei Huihan Primary School, Xiangan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 Xiamen 361000, China)
Abstract: The learning difficulty of senior mathematics knowledge is increasing, all kinds of abstract and logical mathematics knowledge appear frequently, and many students have negative and passive weariness, resulting in low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Only by carefully grasping the spiri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ctively creating a loos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optimizing teaching forms, can teachers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and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mathematics learning confidenc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subjectivity, interest, guidance, cooperation, living and situational.
Key words: mathematicsteaching;autonomouslearningability;abilitytraining; teaching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