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財生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構建高效課堂已成為地理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雙減”政策背景下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做好學法指導,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挖掘學生學習潛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地理綜合素養。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質量;綜合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8-0133-03
2021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要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大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由此可見,“雙減”政策的實質是“減負不減質”,因此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高效性是落實“雙減”的關鍵。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雙減”政策背景下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進行探究。
高效課堂,是高效型課堂或高效性課堂的簡稱,顧名思義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高效課堂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體現。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即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受益量,主要體現在課堂容量、課內外學業負擔等方面。二是效益的最優化,也就是學生受教育教學影響的程度,主要體現在興趣培養、習慣養成、學習能力、思維能力與品質等諸多方面。高效課堂可概括為:輕負擔、低消耗、全維度、高質量。
在現階段的教學實踐中,部分地理教師對高效課堂的理解更多的是注重地理課堂知識容量及學生在課堂上對相應知識點的掌握,忽視對學生地理學習興趣、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可持續發展理念等諸多人文素養的培養,淡化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思想的引領、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分教師缺乏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難以將教學與學科核心素養深度融合。要轉變這種局面,提升教學有效性是關鍵。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使地理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識,還能達到“減負不減質”的要求。
1.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教學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采用灌輸式教學,只注重基礎知識教學和學生應試能力培養,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培養,忽視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使學生的潛能得不到發掘,個性特長得不到發展。“雙減”工作強調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強調培養“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合格人才。教師作為實施者,承擔著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重任。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和“我會學”,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2.明確教學目標
地理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的要求涵蓋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體而言,就是每堂課教師都應該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并做到了然于胸。為此,教師要結合課標深入鉆研教材,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做到既傳授地理知識,又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3.創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被動,學習興趣低下,學習效果較差。要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打造地理高效課堂,就要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開展信息化教學,構建多維度課堂。信息化教學是現代技術支撐下的一大亮點,如微課、線上教學、APP信息化教學軟件、網上信息鏈接資源等。信息資源、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課堂教學,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構建多維度課堂,在擴大學生視野的同時,提升學生地理綜合素養。例如,在教學“中國的民族”一課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材的內容有限,為突破教材的局限,教師可推薦網上資源鏈接,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整理不同民族在建筑、醫療、藝術、文化、飲食等方面的材料,在上課時進行展示。這既能培養學生信息獲取、整合能力,又能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拓展學生知識視野。例如,在教學“中國農業、工業成就”一課時,教師可利用視頻剪輯技術整合相關教學資源,豐富課堂信息容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這一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制作微課,直觀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轉的現象,加深學生印象。
喜歡游戲是學生的天性,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最好的學習動力莫過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內在的興趣,而最能激發學生這種內在興趣的方式莫過于游戲。”教師可根據課標要求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游戲,比如,可將知識點設計成“希沃白板”中的“削水果”“打地鼠”等游戲,讓學生判定對錯,并統計成績。這樣,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在歡快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熟悉、掌握了知識內容。
(2)開展研學式教學,構建體驗型課堂。地理學科涵蓋自然與人文領域,綜合性強,文理兼備。鑒于這一學科特點,提高學生地理實踐力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組織興趣小組,開展室外研究性活動等,提高學生地理實踐力,讓學生在探究中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以“延平區巨口鄉慕坑村土厝的保護與開發”為例,巨口鄉600多座土厝是當地最具地域特色的資源,教師可帶領學生通過調查,分析土厝構造與當地自然環境的內在聯系,明確土厝是先人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智慧結晶。在“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的國家發展戰略指引下,巨口鄉以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利用為重要抓手,將古厝改造成精品特色民宿,保護和開發并重,使曾經一度瀕臨荒廢的600余座土厝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不僅守住了傳統鄉村的風貌,還讓生態美與百姓富同頻共振。
在教學中,教師結合具體實例,從學生熟悉的區域鄉土地理環境出發,帶領學生開展調研、討論等實踐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培養了學生“人地協調觀”,提升了學生理論水平,實現了“知行合一”。
(3)開展合作式教學,構建自主型課堂。為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教師可開展合作學習,增進生與生的交流,構建自主型課堂。例如,在教學“中國的民族”一課時,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分別對應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西南地區,讓學生從衣、食、住、行,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文化等方面對本地區的一兩個少數民族進行介紹。課堂上,學生熱情高漲,興趣盎然,氣氛活躍。開展合作式教學,構建自主型課堂,能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4)開展生活化教學,構建情境型課堂。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地理教學缺乏相應的情境,這不僅給學生理解和吸收地理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開展生活化教學,將地理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教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討論分析。比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回憶春雨后的溪水和夏季暴雨后的溪水有怎樣的變化,暴雨后,植被覆蓋率不同的山谷流出的水有怎樣的不同。然后出示黃土高原的景觀圖片和相關文字資料,讓學生找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學生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文字資料,很快就能找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良好教學習慣的形成,得益于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周邊環境、事物、現象,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展生活化教學,構建情境型課堂,能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以及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提升學生地理綜合素養。
4.做好學法指導
在地理學習中,學生常常會陷入這樣的誤區:明明將各板塊、國家等名稱背得滾瓜爛熟,對地圖也似乎“了如指掌”,但在填圖讀圖時,時常會張冠李戴;明明已將課本知識點熟記于心,而在遇到一些題目時,無法做到舉一反三,時常會感到茫然。縱觀上述現象,歸根結底是學生缺乏理解性記憶,忽視對地理知識的歸納與總結,缺乏空間認知、綜合分析、圖表思維三大能力。要避免發生以上現象,教師應著眼于地理學科特點,多措并舉地做好學法指導。
(1)做好閱讀教材的學法指導。在日常授課中,教師要強調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邊閱讀邊思考,用“星號”“問號”“下畫線”等給重點、難點做標注,同時要結合教材插圖、地圖冊等,進行對照閱讀,讓學生做到“讀有所思”。
(2)做好閱讀地圖的學法指導。地圖作為地理的“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在學生接觸地理的起始階段,教師就要將閱讀地圖的重要性及意義加以重點灌輸,并要求學生在上課時做到“左圖右書”,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進行地理教學,建立理論與圖像的聯系,培養學生空間認知能力。其次,教師在指導學生讀圖時,要做到循序漸進。比如,先看圖名、圖例、再明確圖中的地理信息。在學生充分認識地圖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嘗試填圖和繪圖,從而讓學生做到心中有圖。
(3)做好強化知識記憶的學法指導。初中階段課程多,學生學業壓力大,面對繁多的地理知識,采用死記硬背的記憶方法,不僅耗時耗力,還難以產生深刻的印象。要想讓學生把地理知識記得扎實而牢固,教師可教授學生形象記憶、對比記憶等方法。以“形象記憶法”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借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如青海像“玉兔”,黃河像“幾”字,長江像英文字母“W”等。形象化記憶,能讓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習的樂趣,提高記憶效率和記憶效果。
做好強化知識記憶的學法指導,是提升地理學習效率的有力保證。教師應針對不同的知識內容指導學生運用諸如分類記憶、聯想記憶、思維導圖梳理等方法,提高學生記憶能力,夯實學生地理知識基礎。
總之,“雙減”政策背景下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做好學法指導,認真貫徹和落實“雙減”政策下“減負不減效、減量不減質”的要求,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地理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孫璐.探微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有效措施[J].當代家庭教育2020(35).
[2]馮麗芳.初中地理課堂亮點教學實施策略探微[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0).
[3]張彥順.初中地理實踐力培養面面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04).
[4]黃惠標,曾呈進.地理課堂依“探研”促“減負提質”的著力點———以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人口與人種》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11).
[5]張進.試論如何構建初中地理高效課堂[J].中學政史地,2021(10).
[6]劉晶茹.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課堂的構建[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0(11).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ography Efficient Classroo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Double Reduction" Policy
Chen Caisheng
(Jianxi School, Nanping City, Fujian Province, Nanping 353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building an efficient classroo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oal of geography teach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eography efficient classroo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needs to highlight the main position of students, give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and let students truly become the master of the classroom. In geograph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eaching concepts, clarify teaching objectives,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guide learning methods,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mobiliz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fully tap students learning potential,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and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geography literacy.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ju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comprehensive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