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作為倒計時方式,驚艷全世界,同時極大地彰顯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交融的魅力,展現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文化自信。節氣文化傳播,由此成為2022年主流媒體關注的重點。細觀時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熱潮和全媒體加速發展的大勢,為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帶來了廣闊空間。做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需堅持問題導向,從提高思想站位、做優內容生產、變革傳播方式等多維度著手,緊扣節氣物候特征、時令農事活動和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突出古為今用,不斷推陳出新,尋求節氣文化傳播與當前社會發展的契合點、與人民生活的交融點,在深度上再挖掘、廣度上再延展、互動性上再提升,更好地運用現代方式展現節氣文化的活態傳承。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文化傳播;提高站位;做優內容;變革方式;問題導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4-0200-03
二十四節氣完整、科學的記載,最早出自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漢武帝太初元年,二十四節氣被編入太初歷,頒行全國,并在之后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傳承綿延,走向世界[1]。這一科技文明成果,融合了古人將農耕文明與天人合一的智慧追求,而后深刻影響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中華文化瑰寶中閃閃發亮的一顆明珠。2006年,其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做好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我國古代文明理論的宣傳、推廣和轉化工作,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是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的題中之義。
那么,全媒體語境下如何做好二十四節氣傳播?
從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豐富內容,沉淀媒體品格,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從這一思想站位來說,主流媒體在推進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大有可為,也必須有所作為。同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必須借助強有力的媒體力量。新型主流媒體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應相輔相成、相互成就。
為此,山東省專門制定了積極推進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弘揚傳播實施方案[2],明確要求圍繞各類主題活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等,精心策劃,精細組織,開展全方位、多層次、持續性的宣傳報道,為各項活動營造濃厚氛圍。這樣的思想站位,為主流媒體做好二十四節氣報道提供了重要保障。
實際上,安徽日報、安徽廣播電視臺、安徽新媒體集團等媒體機構在具體實踐中,歷來十分重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報道,每年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慶報道做得有聲有色,并且十分注重將傳承發展二十四節氣文化與重要節慶、各地民俗相結合,拓展文化內涵,強化情感紐帶。
為進一步發揮新型主流媒體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安徽廣播電視臺等自2022年立春報道起,在往年節氣報道更多關注天氣變化的基礎上,加大節氣報道的體量和力度,挖掘蘊含在節氣背后的地理人文、農事耕作、民間傳統等。不僅每逢節氣必發稿,而且在全年計劃中給予節氣報道重點關注。無論是報道時長、報道體量還是報道呈現形式,都有所改變和創新。
二十四節氣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構成了一個集天文、氣象、歷法、氣溫、降雨、降雪、物候、農事、音律、干支、政事、養生、陰陽等于一體的綜合體系[1],內容之廣、內涵之深、影響之遠,意義非凡。這些豐富的內容為媒體做優二十四節氣內容生產提供了廣闊舞臺。
人民日報海外版推出“解碼二十四節氣”系列報道,邀請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研究員等權威專家,每逢節氣準時推出報道。權威的氣象解讀,故事化的描述,讓人印象深刻。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重慶總站推出《渝見·二十四節氣》特別策劃,并在全網推送。空靈的散文語言搭配吸睛的視頻畫面,將節氣的自然之美與重慶的人文之美有機融合,令人賞心悅目。
本文重點以筆者所在的安徽衛視主打的時政節目安徽新聞聯播為觀察樣本,分析主流媒體在做優節氣報道內容過程中體現出的一些特征。
(一)緊扣氣象物候的時令特征
氣象報道一直以來都是安徽新聞聯播節氣報道的重點,也是增強節目服務性的抓手。報道通常采用記者出鏡的描述和感知,結合權威氣象部門同期聲解讀、分析與提醒,為大眾提供最新、最權威的氣象信息服務。
例如,在雨水的節氣報道中,記者出鏡時這樣描述,“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這一節氣的到來意味著降雨量逐漸增多,天氣即將回暖,但由于此時冷空氣活動頻繁,乍暖還寒的現象依然存在,今天走在室外能感覺到冷風撲面,增添了一份寒意”。
此外,二十四節氣極為縝密、科學,與自然界的物候現象聯系極為密切,每個節氣都有典型的物候現象。也就是“七十二候”。如在春分日的報道中,運用電視語言梳理春分“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意思是說,春分日后,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下雨時天空會打雷閃電。春分時節,春暖花開,萬物生機勃勃。通過精美的畫面,時令特征被直觀地展示出來。
(二)聚焦時令季節的農事活動
誕生于古代農耕文明時期的二十四節氣,與農事活動緊密相連,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都要順天應時、不違時令。江淮地區有農業諺語詩歌總結,“立春天氣暖、雨水糞送完、驚蟄多栽樹、春風犁不閑、清明點瓜豆、谷雨要種棉”。凡此種種,在以農耕為主的年代,遵守節氣特征,安排農事活動,不僅是農耕者的個人行為,更是國家層面指導全年農事的總則。
安徽新聞聯播的節氣報道充分結合農事周期,聚焦當季田間最新農事動態。如2022年2月4日立春時播出《今日立春: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報道淮北以北地區加強小麥田管的忙碌景象;2022年3月20日播出《今日春分:晝夜均分 鶯飛草長》,提到“春分麥起身,皖北的小麥拔節抽穗,連日的降水滋潤麥田,農民朋友們正搶抓農時加強田管。長江流域的油菜進入盛花期,倒春寒天氣給油菜結實掛果造成一定影響”。深入生活、充滿煙火氣的表達,讓節氣報道更具感染力。
(三)挖掘節氣蘊含的文化內涵
二十四節氣早已滲透進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成為中國人文化基因里重要的存在。安徽新聞聯播的節氣報道十分注重二十四節氣與地方文化相結合,大力挖掘豐富多彩的民俗時令活動,如景觀、風俗、儀式、飲食、諺語等,為觀眾打開節氣文化深刻內涵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博大精深的中華節氣文化得以更好傳承與發展。
在2022年2月4日播出的《今日立春: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中,采用了主持人出鏡、記者出鏡、同期聲采訪等多種電視表達方式。不僅呈現了立春時節的天氣情況,還展示了立春時節安徽多樣的傳統習俗,如迎春、踏春、咬春等。并且,利用電視現場畫面感強的優勢,展現了蕪湖市繁昌區民間藝術傳承人表演“老虎噴火”的現場畫面,配合表演者同期聲表達“用這種方式來迎接春天,就寓意著大家的日子從今往后紅紅火火”,進一步拓展了立春節氣的內涵,體現出人民群眾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在2022年2月19日播出的《今日雨水 擁抱生機勃勃的春天》中,同樣在展現雨水時節草木萌動、氣象更新的氣象景觀的同時,深入挖掘中國節氣文化。這篇報道尋訪了安徽省《淮南子》研究會副會長,借她的同期聲,講述了二十四節氣的歷史淵源和時代意義,使報道更具權威性。
2022年4月5日播出的《清明:天和風清日月明春風十里寄思念》中提到,“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又是中國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四)凸顯古為今用的融合元素
在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做到堅持推陳出新,突出古為今用,跳脫出單純科普的固有思維,注重與當前群眾的生產生活相融合。
在2022年6月6日播出的《今日芒種:始于希望結于豐盈》中,就注重體現了節氣氣象與當時當地最新動態的結合。行文中提到,“今天0時26分,我們迎來芒種節氣。芒種時節,不僅是廣大農民朋友正體味著豐收的喜悅,辛勤耕耘的莘莘學子也將走向人生中的重要考場”。
此外,結合節氣特征,多篇報道還將飲食文化、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等元素融合其中,多層面、多維度呈現二十四節氣相關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工作,以及各地活態傳承節氣文化等方面的成果。
全媒體已是大勢所趨,“四全”媒體的建設正從理論逐步落地為實踐。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總數約10.3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3%[3]。可見,互聯網已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場,主流媒體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占領這個信息傳播的新高地。
“四全”媒體建設的不斷推進,促使主流媒體的傳播方式發生變革,同時也給節氣文化傳播帶來諸多新變化。以安徽新聞聯播的節氣報道為例,具體變化包括幾方面。
(一)可視化傳播精益求精
在安徽新聞聯播的節氣報道中,無論是解說詞還是畫面,都有別于常規新聞。在解說詞的敘事語態上,力求優美,融入散文的語言風格,讓敘述更增韻味,同期聲和實況的運用充分體現出視頻傳播的可視化效果和現場感;在畫面的拍攝和制作方面,調用了5D拍攝、無人機航拍、GOPRO拍攝、水下畫面等新技術,使畫面更加精致、精良;在展現節氣與飲食文化、旅游文化的融合時,大量特寫畫面的運用,強化了感官認同。這些精益求精的可視化傳播手段,讓節氣報道具有鮮明的新聞風格和獨特的表達氣質。
(二)多平臺分發二次傳播
除在傳統電視平臺進行可視化呈現外,安徽新聞聯播全媒體均跟進節氣報道,多平臺分發二次傳播。
首先是原生態二次傳播。電視節目經過切條處理后上傳至安徽網絡廣播電視臺官方網站及各類官方微平臺,如安徽新聞聯播微博、微信公眾號,安徽衛視ATV手機客戶端、學習強國APP平臺等,成為全網二次傳播數據源。
其次是根據新媒體特點,量身打造二十四節氣新媒體傳播產品在節氣當日投放。例如,精心制作《主播和你說新聞》節氣特別策劃,通過新聞主播聊天式講述節氣特征、民俗和故事,形成小屏端流量關注力,有效彌補電視大屏端在時長、表達方式方面的局限,增強大小屏互動性。
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實踐中還會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如何運用現代方式展現節氣文化活態傳承,如何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值得深思。仍以安徽新聞聯播的節氣報道為例,提出幾點策略建議。
(一)深度上再開掘
安徽是二十四節氣理論的發源地,淮南有許多相關遺址遺存遺跡,省內也不乏專注研究《淮南子》著作的研究者,因而相關領域的新聞素材來源豐富。但作為本土極具影響力的電視欄目,安徽新聞聯播在二十四節氣報道的深度挖掘和闡釋上還遠遠不夠。報道中雖偶有涉及,但幾乎都停留在表面敘述,缺少精心的策劃和細致的議程設置,表現方式也略顯單一,并未充分調動全媒體平臺機構的傳播力和引導力。
建議可以邀請專家開辟一檔“二十四節氣小課堂”類的科普類訪談欄目,在電視端體現的同時,也在新媒體端呈現,結合江淮地域文化將二十四節氣文化、發展脈絡與現代人生產生活的相關性講深、講透;制作“跟著節氣去考古”類的探訪欄目,尋訪遺跡遺存,等等。通過可視化傳播手段,再現節氣文化的現代價值。
(二)廣度上再延展
在內容方面,二十四節氣包容萬象,內涵豐富,但現有大部分節氣報道更多重在繼承和弘揚,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方面涉獵不多,媒體引導作用并未充分發揮,比如如何體現節氣文化與推動產業發展,如何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二十四節氣等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群眾生產生活等。
在表達方式方面,現有語態風格雖有突破,但力度不夠。建議可廣泛報道二十四節氣文化與各個地方文化相結合產生的民俗時令活動,如景觀、風俗、儀式、飲食、諺語等;或可強化藝術化傳播,如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詩歌、繪畫、音樂、舞蹈等,通過多元化的表達,展現節氣文化活態傳承。
(三)互動性上再激活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是信息傳播者,主流媒體在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時,要依托科技賦能,激活與用戶的互動,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充盈傳統文化傳播新空間,為公眾提供沉浸式的文化參與體驗。同時,還要主動擁抱用戶,開放各類平臺,主動吸納UGC(用戶生產內容),呈現更多接地氣的內容,開展各類活動,增強用戶黏性,讓受眾更踴躍地參與節氣文化傳播,進一步激活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生命力。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全媒體語境下,主流媒體要提高思想站位,將傳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職責使命,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上求新求變,堅持推陳出新,突出古為今用,秉承嚴謹、科學的基本原則,為節氣文化傳播探索更多活態傳承的方法途徑,更加完整、準確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更好發揮以史育人和主流輿論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廣忠.二十四節氣的科學記載與傳承[N].光明日報,2022-03-02.
[2]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關于印發《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推進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弘揚傳播實施方案》的通知[DB/OL].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官網,http://whhly.shandong.gov.cn/art/2021/9/27/ art_100579_10295090.html,2021-09-27.
[3]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2202/P020220721404263787858.pdf,2022-02-25.
作者簡介 宛月琴,碩士,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