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摘 要:樂能抒情,音能致美,音樂作為一門美學藝術,它不僅能呈現創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能提升一個人的審美情趣。合唱教學作為中學音樂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其關鍵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和體會創作者的情感表達,進而不斷提升中學生的審美情趣。本文將以中學生審美情趣的養成價值作為切入點,從而探析合唱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策略。
關鍵詞:合唱教學;中學;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2-0103-04
Cultiv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in chorus teaching
ZHANG Lin (No. 7 Middle School in Shaow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Music can be lyrical, and sound can be beautiful. As an aesthetic art, music can not only present the creator's thoughts and emotions, but also enhance a person's aesthetic taste. As one of the main forms of music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the key of chorus teaching is to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singing skills of songs and experience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the creator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esthetic tast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value of developing the aesthetic tast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n explore the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in chorus teaching.
【Keywords】 Chorus teaching; Middle school; Aesthetic taste
美是每個人的追求,一個人的審美情趣高低往往影響著思維水平的發展,而在中學教育階段,音樂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主要學科,就合唱教學而言,對學生審美能力的要求不外乎“情理并融”。在中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既要注重引導學生的思想情感,又要注重對學生理論的學習,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一個人的審美情趣。
1.合唱教學中培養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價值
眾所周知,美育作為我國當前教育中的核心之一,它不僅僅是客觀的教學要求,更對學生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其主要目的便是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而發展學生審美情趣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知明曉理
音樂是寄托個人思想感情最直接的方式,一首歌曲蘊涵了作者的情感,但很多中學生一開始并不能直接了解作曲家的思想感情,這就體現出學生缺乏對審美的認知,所以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價值之一就是讓學生探析歌曲中所蘊涵的信息,進而知曉作曲家的創作意圖。
(2)陶冶學生個人情操
通過合唱教學培養學生審美情趣,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學生個人情感的升華,以此陶冶學生的個人情操。
(3)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能力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更透徹地理解音樂中的情感,讓學生可以更加輕松地掌握歌曲的寓意,這是鑒賞音樂的基本素養之一,因此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2.合唱教學模式論述
合唱教學模式在中學合唱教學中應用的價值甚高,合唱教學模式作為小組合作教學法的衍生教學形式,它的基本要求是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步調一致、相互融合;它的教學核心是要求學生在合唱的過程中情理相通,以此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明白歌曲的內涵,明白歌曲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當然,作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衍生,合唱教學最為重要的作用是讓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解決自己音樂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和難點,掌握唱歌的技巧,并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深度挖掘音樂作品中作曲家的創作背景和情感,從而在降低學生音樂學習難度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通過對音樂知識的非智力感知培養如審美情趣、藝術涵養等,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促進學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良好養成。
3.合唱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策略
(1)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學生的音樂興趣濃厚,在學習音樂的時候必定會有很強的動力,從而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愉快地享受音樂。但是在當前合唱教學之中,有些教師由于擔心學生個性張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采取某些手段,從而讓學生在音樂的表現力上受到束縛,也正是由于教師對合唱作品的統一情感理解,從而使學生對音樂審美缺乏個性化,同時對音樂的深度挖掘不夠,因此在中學合唱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音樂興趣的培養及個人情感的表達。
第一,以曲誘趣,激發學生積極性。在中學音樂合唱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合理選擇歌曲,在健康向上的基礎上以學生興趣為重心,針對性地選擇學生平時愛聽的歌曲。在放學期間學生往往會在手機上聽一些音樂,音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平常所聽歌曲的旋律選擇類似的歌曲,用健康向上的歌曲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比如,在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朗朗上口、旋律輕快的歌曲《奔跑》,降低學生的音樂學習難度,從而讓學生對音樂課充滿興趣,選擇這首歌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歌詞朗朗上口,旋律通俗易懂,同時這首歌曲可以告訴學生實現夢想的路上不可能是輕輕松松的,而是要不斷奮斗拼搏的。
第二,情境相通,尋找共鳴,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在中學音樂合唱教學中選擇歌曲時要注意歌詞通俗易懂,同樣也要注意學生情感和歌曲情境之間的相通性,找出學生情感體驗和歌曲之間的共鳴之處,從而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程度,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有三,一可以提高音樂合唱教學效率,當學生能從個人成長的經歷中找到和歌曲的共鳴之處,那么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學習音樂就會變得輕松簡單,這對合唱教學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二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作為人類的個體,歌曲往往是人類表達情感的直接寄托方式,所以讓學生和歌曲共鳴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三可以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發展學生健康向上的品質。健康向上的歌曲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引導價值和作用。比如,在中學音樂合唱教學中,選擇劉歡的音樂《你是這樣的人》就可以輕松地讓學生和歌曲產生共鳴,《你是這樣的人》歌頌的主人公是周恩來總理,中學學生在以往的語文和歷史學習中已經大致了解了周恩來總理的個人事跡,所以可以迅速拉近學生和歌曲之間的距離,從而讓學生融入歌曲的情境中。
(2)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第一,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是合唱教學的重心和關鍵。在進行合唱教學之時應該通過審美教學給學生以聽覺沖擊,使學生不僅聆聽了音樂,還能在歌曲中聽出作者的情感,從而對音樂進行綜合體驗分析,對音樂之中存在的美進行深度的感知,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之上對音樂作品進行鑒賞。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藝術修養,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使學生對作者創作之時的精神的感悟得到加強,并在自身愛好之下進行更深層的音樂精神追求。就好比在《黃河大合唱》合唱教學中,其最為核心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了解《黃河大合唱》的精神核心、了解詩人光未然在作詞之時的情感寄托、了解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在作曲演唱之時的人文情懷。在合唱教學課程中,可以通過由點及面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合唱教學,具體應該參照歌曲中的核心點,結合歌曲諸多控制節奏,使學生在感受核心點的魅力之時,對整首歌曲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黃河大合唱》以黃河沿岸的老百姓為基礎,塑造了不懼風雨、英勇前行的優良特質的時代楷模,這符合人類代表的勞動者形象,學生通過歌曲之中的核心要素點即船夫口中的號子的學習理解,可以更富有完整性地對這音樂核心點進行理解,從而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首藝術形式下存在的歌曲,更是黃河沿岸人們對勞動的熱愛所呈現出來的一首戰歌。早在漢代“音樂與詩詞相并交融匯聚成了詩歌”,這一理念的提出也表現出了音樂和詩歌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與孔子的“興于詩,成于樂”的觀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所以在合唱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結合當今的音樂大背景,更要延續古人經驗之下的智慧結晶,例如,在劉德華歌曲《中國人》之中,結合中國五千年悠久歷史下的具體事件對學生進行合唱教學,這種方式的教學,不僅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的核心素養,更能促進學生的愛國情懷、人文素養的產生,從而積極高效地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該種合唱教學模式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山河奔涌的時代歷史發展進行了解的同時,也能體會到華夏五千年經久不衰的民族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人文素養,使學生在面對重重困難之時,以不懼艱險、勇往直前的態度去延續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
音樂家德彪西,個性乖張、離經叛道、不懼風言風語,對歌曲進行大膽創新,外界及后人都將其視作印象派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鑄的音樂中,很多都是對世界的描繪,他是眾人皆知的線性音樂代表家,在一定程度上也為音樂的多元性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世界音樂發展的長河之下,很多音樂流派的擁有源源不斷的后繼者,但是德彪西所代表的音樂流派卻自成一派。德彪西的音樂神秘奇妙,他所構建出來的音樂意境脫離現實的依附,更多的是一種夢境之中產生的一類幻覺的表現形式。在對《牧神午后》進行教學的過程之中,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思維上的創造能力,充分想象作品的呈現,這種情況之下,學生所想到的畫面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出正確的調整,使學生的注意力不是在歌曲之上,而是在歌曲的意境之中,在聆聽歌曲的時候,通過描繪的事物進行思維上的探知。學生在聆聽過程之中不能僅僅局限在文字形式下所描述出來的“牧神”,而是展開充分的聯想,從而使學生在聆聽音樂之時對思維能力進行培養,對作者筆下的意境進行理解。在《牧神午后》的教學之中,學生的各個方面的素養都會得到提升,其一,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其二,提升學生直覺的敏銳度;其三,強化學生文化理解程度;其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在這類音樂的教學之中,音樂教師的提前準備工作極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之中,要針對性地提出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牧神午后》之時,相互交流、探討,從而對音樂進行理解,也使學生的聯想能力、思維反應能力得到加強。教師通過審美情趣的教學,使學生學會音樂語言,從而培養學生對音樂審美的感知能力,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情感發展。通過聆聽,學生不僅僅要感受歌曲之中的文字之美,更要感受音樂之中的意境之美。
在合唱教學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意識到文字的美,往往一個字可以真正描繪作者的心境。例如,歌曲《軍中綠花》“寒風飄飄落葉”中的“落葉”將意境從美好的事物拉到了晚秋,從而表現作者此時心中的情境:在這般美麗的情境下,無奈自己不能放開身心來欣賞。
(3)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本質就是要讓學生參加實踐,并應用于實踐。通過合唱教學中所搭建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和他人以及環境進行合作和互動,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環境、人文主義思想的領悟能力。藝術表現主要是學生在合唱教學中對歌曲演唱、彈奏、形態展示的過程中對音樂文化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在集體活動合唱教學實踐平臺上與同學合作、尊重環境并展現個人才華和創造能力。合唱教學實踐平臺不僅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到音樂的多姿多彩,也可以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培養,從而在音樂教學平臺上展示自己的風采,增強學生的音樂興趣、心理承受能力、實踐學生社會責任感。例如,在合唱教學《教我如何不想她》中,為了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可以采用VR技術建立情境,以多媒體呈現意境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的方式,將抽象的情境具體化、將幻想的意境實體化,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之中,音樂教師要將歌曲中所潛藏的情境進行具體化、將幻想的意境實體化,最大限度上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從而引起學生的高度集中并將注意力放在合唱教學之中,當學生注重了合唱教學,學生合唱教學也得到了提升,在合唱教學實踐平臺的合唱教學中,學生的音樂體驗會更良好。在學生學習《教我如何不想她》之時,通過對劉半農的歌詞進行朗誦,體驗歌詞的美感;通過對趙元任的歌曲盡心聆聽,學生在歌曲中體驗春夏秋冬季節下演唱家的情感變化,使學生對這首歌曲進行理解的同時感受優雅動人、娓娓道來的優美旋律,讓學生的音樂辨識能力得到加強。
學生在音樂審美教學過程中,對美有了初步的了解,從而會在生活中去發現美好事物,感受美好事物。通過對音樂歌詞中的字句理解,感受音樂之美的存在。如在許嵩的歌詞中“斷橋是否下過雪,我望著湖面”,學生在通過音樂歌詞,可以感受到歌詞意境。
(4)培養學生應用美的能力
應用美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意識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從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歷史文化背景及時代特征的探究、認知與理解能力。音樂藝術和學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地區、民族、時代都存在著不同的音樂環境,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音樂體裁、形式風格等的差異。在合唱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理解,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加以輔導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聯想,挖掘音樂中潛藏的文化及文化之下的審美因子,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優秀的音樂作品往往是結合了時代的潮流,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文化和歷史的理解,充分體現民族的特色。例如,在《流水》的音樂課程教學中,學生通過聆聽加深對音樂情境和意境的理解,再結合自己所處環境的生活經驗、文化修養和思想感情,理解《流水》中所表達的藝術形象,闡述《流水》中所蘊涵的高深意境。通過聆聽學生了解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歷史背景,理解了樂曲中“山泉、小溪、江河湖海”所蘊涵的情景,是對大自然秀麗河山的詠頌;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間深厚的友誼,從而對學生的胸襟和精神進行培育。古琴藝術在中國的歷史發展潮流中經久不衰、源遠流長,它獨有的音色特質闡釋了中國古典音樂的特有風格,蘊涵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獨特內涵,體現了古人追求真理與極限的同時不偏離現實的品行,是核心素養下立德樹人理論教育的重要素材。
又如,《酒歌》作為蒙古族的民族代表音樂之一,主要是通過介紹蒙古族熱愛歌唱的現象,結合蒙古族的酒文化,體現了蒙古族的豪邁的音樂形象。《酒歌》中對酒文化的描述結合了人們日常息息相關的生活,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熱情好客、尊崇禮樂的優良風俗,他們歌唱民族,感謝自然之賜,敬重父母之養,珍惜友誼之貴,詠頌信仰之根,表現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在合唱教學過程中,在學生賞析音樂的同時,加深對音樂中所描繪的民族特色、人文情懷的認知與理解,使學生站在文化角度上去解讀、理解、闡述對應的民族特色與人文情懷,讓學生認識到中國民族文化的博大情深和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5)歌曲對比,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我國匯聚了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的通俗歌曲的意境會因為表達方式和演唱形式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民族通俗歌曲教學中要比較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有何不同,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比如,在中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比較彝族通俗歌曲《七月火把節》和藏族通俗歌曲《鴻雁》,《七月火把節》這首歌表達出了彝族人民對火的熱愛,火不僅象征著希望,同樣意味著光明。《鴻雁》這首歌曲教學時要讓學生暢想一下自己在草原上騎著烈馬,喝著烈酒的情形,雖然沒有彝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情形,但絲毫不影響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所以,不同民族的通俗歌曲,它所表達的情感和演唱形式是存在著不同的,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性決定了民族歌曲的音樂形態,所以在欣賞不同民族的歌曲之時要從該民族的生活習性出發,才能掌握歌曲中的情感和意境。
(6)組織活動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感悟音樂之美
正所謂良師益友,教師既是教學生學識的良師也是與學生朝夕相處的好朋友,所以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既能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意又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在中學合唱的教學中,教師既可以是“導演”,在合唱學習中指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又是“演員”,在合唱教學中與學生一同參與進來。如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能與教師互相信賴,那么在合唱教學中將會起到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樣學生會更加尊重和接受教師的教誨,學生也能在和諧、平等、熱烈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進而沉浸于音樂作品得演繹中,感受其中的內涵與美感。
4.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學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去鑒賞美、感受美、認知美、應用美、創造美,以此全面發展學生的音樂審美、藝術表現能力、文化理解能力,以此最大限度地發揮合唱教學的效能,促進學生審美情趣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春艷.合唱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摭探[J].成才之路,2017(32).
[2]馬寶成.音樂合唱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19).
[3]毛丹.中學合唱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初探[J].音樂時空,2014(05).
[4]王海英.中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合唱能力的培養策略[J].北方音樂,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