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清
摘 要:精細教學環節謀劃是締造有效數學教學的前提,也是助力有效學習活動開展的根本保障。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好依托文本,預構教學趨向;解讀學情,構劃學習愿景;應用實踐,提增創新活力等相關謀劃。通過相關活動的預設與醞釀,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學習活動中更有勁頭,同時,也讓學生的學習思維得以激活,讓數學學習活動智慧閃爍。
關鍵詞:精細預劃;有效學習;小學數學;數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2-0242-03
Fine teaching link planning to help carry out effe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HUANG Zhiqing (Zhangzhou Nantaiw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planning of fine teaching links is the premise of creating effective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it is also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For this reason, in the proces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make relevant plans such as relying on texts, pre-constructing teaching trends; interpreting learning conditions, formulating learning vision; applying practice, enhancing innovation vitality, etc. Through the presupposition and preparation of relevant activities, it can better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make students more energetic in inquiry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ac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thinking and make mathematics learning activities sparkle with wisdom.
【Keywords】Fine pre-planning; Effective learning;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Mathematical thinking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個道理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而言是具有深遠意義的。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得善于把握教學預設這一關,力求通過細致入微且又符合教材編寫意圖,以及學生學習現狀的教學預案,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實踐、思考、交流和推理歸納等學習活動,讓他們的數學學習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利用精妙的教學預設,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有趣的學習資源,讓他們的數學學習趣味雋永,又活力連連;也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較為豐富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使他們的數學思維在學習中得到錘煉和提升。
1.依托文本,預構教學趨向
解讀文本、領悟教材編排的意圖、把握好數學知識的基本架構等,是一個教師的基本功,也是組織有效教學活動的根本抓手。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深度解讀文本,吃透數學知識內容的基本脈絡,從而進行精準、科學的教案預設,使教學活動更有目的性,也更加靈動,富有實效。同時,還得找到學生知識積累、經驗水平等與數學知識之間的連接點,靈活地進行教學預設,以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促進學生的學習步入一個理想的境地。
(1)研讀文本,找準生長點
例如,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二)”教學中,教師要較理性地研讀文本,從分數認識的知識編排體系中把握準這一階段的教學任務,并做好相應的教學預設方案,為學生更好地感知一個整體認識提供知識準備,更為分數認識概念建立逐步抽象提供思維支持。
一是回顧“分數初步認識(一)”教材編寫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過程。解讀文本就能發現,分數認識這一知識內容在教材編寫中呈現分布廣、小臺階逐步上升的特點。比如,在三年級的上冊中就是“分數的初步認識(一)”,旨在通過把一個蘋果、一個長方形或一個其他的單一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幾份就是它的幾分之幾。這些知識的領悟是學生新的學習探究的基礎,也是他們研究分數認識的動力所在。
二是聯系“分數的初步認識(二)”教材內容安排。從這部分教材的解讀中,不難發現,“分數初步認識(二)”遠比“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的學習要求要高得多,特別是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的考察也在不斷加強,要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學習中學習歸納和抽象出一個整體的表象,進而建構起一個整體的數學思維模型。
(2)把握教材,夯實基礎點
“分數初步認識(二)”教材編寫最為核心的部分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更好地理解一個整體,建構一個整體的表象。這一過程對小學三年級學生來說,對思維的要求層次以及抽象水平要求等都有著極大的挑戰。因為學生要科學地理解一個月餅、一個圓片,幾個月餅、幾個圓片,甚至是很多個體的聚合體都是一個整體。要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這一特點,并建構好一個整體的數學表象,教師就得在教學預設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力求在一定的教學中讓學生感知愈發豐富,積累愈發厚實,使抽象出一個整體數學概念成為一種必然。
2.解讀學情,構劃學習愿景
與教學有關聯的因素非常多,有教師、學生、教材,還有有關資源等,其中,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因為其他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順利地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數學思維提升服務的,總之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和諧發展,全面、健康地成長。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解讀學情,應成為構劃學習愿景的第一要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怎么學”放在預設的最核心的位置中思考,讓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學習現狀,更有利于他們的發展。例如,在“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得充分把握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以及他們對千克和克的感知等諸多要素,并以此設計系列的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不同的學習體驗,從而形成有關千克和克的認識,為學生順利地建構千克和克的重量概念提供經驗支持。
(1)聯系實際,感知概念
千克和克對小學中年級學生而言,既是熟悉的,又是模糊的,也可以說是陌生的。究其緣由,主要體現在學生有生活層面的感知積累,他們會在日常生活中聽父母或爺爺奶奶說過,大米10千克、草魚3千克、面粉5千克等,因而學生對千克是聽過的,也看到過的,所以是具備相應的感知的。
(2)應用體驗,感悟概念
眾所周知,體驗是獲取感知、形成感悟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基于此,教師在“千克和克的認識”教學醞釀中就得把應用體驗這一策略用好、用活,以此助推學生學習感悟的不斷深入。比如,預設猜一猜活動。“同學們都與家長去水果超市買過水果吧,有沒有關注過這樣的信息呢?1千克的桔子大約是多少個?桃子呢?蘋果呢?櫻桃呢?”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以及他們參與過購買水果活動的經歷等,會說出自己的理解與感悟:“1千克的蘋果大約有8~10個的樣子,如果蘋果特大或特小,那個數就會少些或多些。1千克的櫻桃個數有點多,因為櫻桃太小了,沒有具體說過,大約也得有30~50個吧。”學生的交流不僅能豐富對千克感知的積累,也讓感悟到1千克的具象表現,進而為他們建立千克概念提供了強有力的感知支持。
3.應用實踐,提增創新活力
操作實踐是小學生感悟數學知識的基本手段,應用知識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他們建構認知、形成技能、發展數學思維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根本措施。基于此,在教學預設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細化應用實踐環節,努力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學習活動,讓他們的數學感知愈發豐富,對知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也讓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能激發創新學習的活力,促進創新意識的發展。
(1)預設觀察實踐,感知規律
要讓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學習有較好的基礎,教師得尊重教材編寫,并科學地進行創新使用。為此,教師得謀劃好引領學習觀察實踐,指導學生觀察改編后的主題圖,一邊引導學生解讀主題圖,一邊指引他們聯系生活經驗,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案等,從而讓學生能有熱情、也有信心地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規律。
例如,把主題圖旁的題目改編為“體育組將為參加運動會的足球隊員購買一套運動裝,上衣45元,褲子25元。學校足球隊一共有12人,購買這些運動服需要多少錢”。
(2)構思梳理分析,感悟規律
當學生對例題進行相應的探究之后,教師還要指導學生應用學習感知,讓他們在跟進一層的學習體驗中更好地領悟乘法分配律的本質。
“你們在哪里見過這樣的式子”“把它們回憶出來,并想一想自己對它們的理解”等。問題能誘導學生聯系學習進行回憶,并從這些等式中進一步感知規律,領悟規律的實質。
(3)指導應用實踐,建構規律
預設實踐應用環節就是幫助學生深化學習理解,加速認知建構的有力措施。為此,在“乘法分配律”教學預設中就可以預設諸如以下的實踐體驗學習活動。
一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出已經感知到的乘法分配律。學生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學習個性等進行自我創造學習,他們的學習定會呈現一個精彩的局面。有的學生用數字等式表示規律;有的學生則用符號;還有的學生則用文字等。不同的形式,會刺激學生的感官。
二是引發引論,顯露疑問。當不同形式的等式出現時,就會有“這個寫法對嗎?是不是和剛才學習的規律一樣”等疑問自發地縈繞在他們的腦海中,疑問定能誘導學生思考,從而有助于乘法分配律規律理解的深入。
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再度審視這些等式,用說理的方式深化乘法分配律規則的理解,從而讓他們的學習活動更為理性,也更有實效。
4.整理反芻,加速學習構建
要打造有效的學習活動,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始終都不能離開教師的精準謀劃和精細思考。故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得圍繞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需求等實際,科學地運用各種教學素材、教學資源等,創設相應的整理反芻學習細節的打磨,讓學生真正親歷數學知識形成的探究活動,從中獲得較為豐富的學習體驗,進而生成較為理想的學習思考,讓他們的整個學習活動既有自主活力,又有合作學習的動力,也讓數學學習活動更顯智慧。
例如,在“面積單位的認識”教學中,教師得高度重視學習整理、學習反芻環節,并以此設計一些相應的學習互動,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1)開展回望活動,促使學生咀嚼學習
指導學生回望學習歷程,反思學習歷程中的收獲與不足,是小學生由被動學習逐漸走向自主學習的重要歷程。但是,由于小學生自主意識不夠強大,自制力也不夠強勁等因素的困擾,因此他們在這一方面的意識不是很強烈。這都需要教師通過恰當的活動來引導、培育,以期促進學生自學意識、自律素養等得到較好的提升。
比如,在“面積單位的認識”教學的收尾階段,教師得引導學生較為理性地反芻學習活動,從中更好地把握面積單位的認識。可以引導學生回顧面積單位的種類,特別是像1平方厘米的認識等,讓學生對學習的歷程有一個較為清晰的印象,這為他們形成較為恒久的學習記憶是大有裨益的。
(2)組織辯論活動,引導學生梳理學習
在上述自我反芻完成后,教師還得設計一些必要的思考題,以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要點的梳理學習,從而達成提綱挈領的作用,也有利于學生把所學知識串珠成鏈,成網成片,較好地建構起面積單位的認識學習體系。
比如,采取追問策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研究,你認為面積單位的重要特征是什么?”這是一個較為有難度的話題,也是一個促進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同樣,這個問題還能誘導學生不斷地回溯學習歷程,從而幫助他們解讀問題、回應問題。
隨著學生思考的深入,學生就會在腦海中建構起面積單位的表象。通過這些表象的思考,學生終于悟出:面積單位的存在都是依附在一個個具體的圖形上。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得圍繞學習梳理等活動開展,促進學生對整個學習活動進行回溯,并在此過程中獲得豐富的學習感知,形成較為理性的學習感悟等,讓他們的數學學習變得更加理性、更加有效;也使學生互動的數學思維、學習經驗等得到較為理想的發展。
5.結語
綜上所述,要打造一個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得在預劃環節上多下功夫,努力創設一系列貼近學生學習需求的活動情境,引導他們開展更為積極有效的學習探索和學習實踐活動,從而讓他們的學習體驗愈發豐厚,讓整個學習過程更為順暢,也充滿活力與智慧。
參考文獻
[1]朱德江.數學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力——“教學力”研修的內容與策略之四[J].小學數學教育,2014(07).
[2]王瑩瑩.小學數學有效預學策略探索[J].學子(教材教法研究),2016(18).
[3]單林.精于心,簡于形——略談小學數學的教學設計[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