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慰燕
摘 要:古詩文作為古典文學的體裁之一,既能言志,又能傳情,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如何讓小學生學好古詩文,愛上古詩文,感知古詩文的意境,體會古詩文的情感,是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突破的教學瓶頸。本文就古詩文教學這一主題展開探討,首先描述了學習古詩詞的意義,然后基于學習意義結合學習方法提出了相關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文學鑒賞;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4-0177-03
Poetry, intentional, emotional
——Explor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in primary schools
QIU Weiyan? (The Fifth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uian County, Quan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genres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cient poetry and prose can not only express one's aspirations, but also convey feelings, and it is an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content i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How to let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 ancient poetry well, fall in love with ancient poetry, perceive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poetry, and experience the emotion of ancient poetry, is a teaching bottleneck that many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need to break through.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bject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first describes the meaning of learning ancient poetry, and then puts forward relevant teach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learning meaning combined with learning method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Literary appreci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的語句精煉、意境深遠,具有較高的文學鑒賞價值,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重要紐帶。然而,古詩文的學習對一些小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一些學生難以跨越語言障礙體會到古詩文的無窮魅力,反而覺得古詩文非常乏味生澀。由此可見,引導學生跨越語言屏障、帶領學生感知古詩文的“意”與“情”,是古詩文教學需要突破的方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以這個方向為突破口,改進和優化古詩文教學策略。
1.古詩文學習的意義
(1)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是要了解它的字面含義,還要進一步理解古詩文的歷史背景和情感內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承載了中華先祖的智慧和精神,而這些智慧和精神借助古詩文記錄和表達了出來。學生只有學好古詩文,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提升學生道德和文化修養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寶庫,其中有很多傳達勵志明志、處世哲學的內容,通過學習和領悟這些內容,可以很好地引領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潛移默化、點滴滲透地提升學生的道德文化修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礎。
(3)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經典古詩文不僅內涵豐富,而且韻律優美,既能歌頌大好河山,又能傳遞細膩情感。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各類經典古詩文,從整體上把握和分析古詩文內容,能讓學生更好地感知到文字的魅力,領會詩文創作的巧妙之處,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文學鑒賞能力,讓學生對古代文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對策
(1)借助比較教學,區分現代詞匯與古代詞匯的含義
想要打好古詩文的基礎,學習古詩文的詞匯含義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只有弄懂詞匯含義,才能弄懂古詩文的大意。而這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乏味,教師難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難以快速地讓他們領悟和記憶。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比較教學法,先讓學生說出詞匯的現代含義,再猜一猜同一詞匯在古代是什么含義,然后再進一步地答疑解惑,挖掘這一詞匯的含義和書寫方法的由來和演變。這樣不僅能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還能讓學生對詞匯的演變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提升民族自豪感。
以《村居》一課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體現了一個詞:紙鳶。這個詞在現代往往被人稱為“風箏”,而實際上,風箏并不是現代才有的詞匯,自古就有風箏一詞,且紙鳶和風箏是具有不同含義的兩個詞匯,紙鳶是在天上無聲飛翔的,風箏是在飛翔的過程中會發出聲音的。“風箏”一詞自古代就有,但是與現代“風箏”的詞義有一定的差異,五代時期的風箏是加上了哨子的紙鳶,在天空中飛翔時會發出聲音。教師在引導學生區分古代風箏和現代風箏的詞義時,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紙鳶和風箏的發展歷程以及古代紙鳶和風箏的多元化功能。紙鳶和風箏不僅有娛樂功能,還有祈福的作用,承載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春秋戰國時期,為了適應戰爭需求,古人還在紙鳶的基礎上發明了木鳶,作用是傳遞信息、偵察敵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紙鳶這一新詞,還能學習到風箏的悠久歷史,了解先輩的杰出智慧,從而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2)引導學生誦讀,把握古詩文誦讀節奏和情感表達
誦讀古詩文,在準確把握每個字的讀音的基礎上,正確地把握和展現古詩文的節奏感是誦讀的重難點。古詩文往往經過了作者的精心創作,文字精練,講究押韻,韻味十足,具有較強的節奏感。要想正確誦讀,必須理解詩文的內涵,明白哪些是傳遞情感的重點詞匯,哪個字需要重音誦讀,哪個字需要停頓。學生需要掌握如何通過準確把握誦讀的輕重緩急來逐步將詩文推向高潮,這不僅要展現出情感,還要準確地展現出詩文中表達和傳遞的思想情感。要想引導學生正確誦讀,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采用范讀、領讀、講讀等多元化的誦讀教學,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多讀、多練、多感受,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意識到誦讀詩文能表達情感、陶冶情操,從而獲取一個抒發情感、傳遞思想的路徑。
以《清明》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進行誦讀教學時,首先可以范讀一遍,通過富有情感的范讀讓學生快速感受到這首詩的文字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誦讀時,教師還可以加上肢體動作,更好地將學生帶入情境。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領讀的方式對學生的誦讀進行初步的帶領和指導,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誦讀節奏。最后,教師需要通過深入細致的講讀的方式,讓學生更加清晰具體地把握平長仄短、入促韻長的誦讀規則,更好地通過誦讀展現這首古詩。教師需要讓學生復習一下什么是平仄,并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這首古詩的入聲字、韻腳是哪幾個字,并標上平仄符號。例如,“節”這樣的入聲字需要快速短促地誦讀,而“紛”這樣的韻腳是體現出古詩韻味和意境的關鍵字,讀的時候需要拖長尾音,將其中韻味體現出來,突出古詩的押韻,也展現古詩的情感。
學生從理論層面對誦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以后,還需要通過實踐鞏固。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學生十分鐘的時間讓他們自由誦讀,通過小組內互相評價、幫助、監督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熟讀這首古詩,準確把握這首詩的平仄。在自由誦讀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分小組展示自己的練習成果,對學生的誦讀進行指導,糾正學生的錯誤讀法。在學生準確把握這首古詩的平仄以后,有些學生還存在難以讀出其中情感的問題,誦讀的時候會給人空洞的感覺,無法將聽者帶入情境而產生情感共鳴,也無法展現這首古詩的畫面感。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自身沒有很好地領會到這首古詩的情感,或者在誦讀時過于關注古詩的平仄這樣的關注技術性的問題,而較少關注情感表達。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讓學生領悟這首古詩的情感,在腦海里能有畫面感。而要想領悟古詩的情感,就需要代入自己的情感。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清明節掃墓、出游時的經歷以及當時看到了什么景物,問一問學生有沒有經歷過下雨時的清明節、清明節下雨是什么樣子的。通過這些回憶,學生的腦海中就能有畫面感,可以感受到春雨的細密和連綿不絕。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展現詩句場景的圖片或者視頻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孤單、憂傷的心情。只有真正獲取了情感體驗,理解了什么是情景交融,才能在誦讀詩歌的過程中代入情感。教師在激發了學生的情感以后,就可以再讓學生帶著情感去誦讀練習。
(3)采用情境教學,感知詩文的歷史背景和情感意境
想要讓學生快速感知到古詩文中蘊涵的“情”和“意”,教師就需要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營造古詩文中展現的情境,讓學生將文字轉化為畫面。對小學生而言,畫面越直觀具象,越能激發他們的情感。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能更加準確地把握古詩文中想要表達的情感,并充分調動自身的情緒和情感,與古詩文中的情感產生共鳴。在情感的烘托下,學生能品味古詩文中的文字運用技巧,體會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詞匯和技巧傳遞情感,實現文字—畫面—情境的藝術轉化,借助文字傳遞出一種獨特的意境,激發讀者的想象空間,讓讀者產生一種審美體驗。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能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古代人民的生活圖景與現代小學生的生活存在較大的差異,由于缺乏相關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很難有準確的把握,因此需要教師借助一些歷史資料、影視素材營造情境,讓學生能快速接收到古詩文的歷史信息,了解當時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狀態,從而對古詩文有更加立體全面的理解,進而進行更加深刻的領悟。
以《清平樂·村居》一課的教學為例,這首詞非常具體地描繪了田園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展現了田園生活的寧靜、安詳。這首詞非常生動,具有畫面感,給人身臨其境的感覺。然而,一些小學生受到自己人生經歷的限制,沒有見過與課文中的相似場景,因而難以想象出其中的畫面,也難以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恬適。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展現文字中場景的圖片和視頻將學生帶入情境,還可以展示一些農民風俗畫,讓學生快速感悟到課文中傳遞的情感,從而更高效地學習和理解課文。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播放悠揚的古琴曲,伴隨著古琴伴奏為學生朗讀這首詞,或者播放這首詞的吟唱錄音,以此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中的意境。總之,教師可以運用圖片、視頻、音頻、范讀等多種方式營造課文中展現的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帶動學生的情緒,引導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展現的圖景中,沉浸式地進行課文的學習。
(4)融合滲透德育,領悟正確的處世哲學和價值觀念
古詩文天然具備德育價值,許多經典古詩文中都會包含一些經典的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起到勵志明智的作用,其中不乏古代忠孝禮儀的道德觀念、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念的體現,作者會通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比較含蓄委婉的表達手法傳遞自身的處世哲學,表達對祖國的熱愛、親友的思念、自然的敬畏等。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古詩文的德育價值。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這種蘊涵在詩文里的內在意境和道理,才是古詩文能流傳千年的根本原因,讓學生在對先人的智慧產生敬佩之心的同時,引導他們形成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和使命感。另一方面,學生要在學習這些正確的道理和價值觀念的同時,把它們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價值,這對學生自身的人格塑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提升了他們的價值判斷能力。
以《登鸛雀樓》一課的教學為例,這首古詩并沒有直觀地描述鸛雀樓的景象,而是從攀登者的視角描繪了登樓過程中看到的遠處的景物,不僅創作視角非常獨特,詩的文字表達也非常值得品味,作者用非常平實的詞匯展現了一望無際的遼闊景象。除此之外,這首古詩還傳遞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以及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學生認識到黃河的奔騰、群山的壯闊以及鸛雀樓這一名勝古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不僅如此,作者更是傳遞了自己不凡的抱負,在揭示“站得高、看得遠”這一道理的同時,還表達了自己渴望登高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在講授了這些內容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進取的情緒狀態誦讀這篇課文,進一步體會作者傳遞的思想情感。在學習了這篇課文之后,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分享一些其他傳遞了進取精神的經典詩句,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句,抄錄下來作為座右銘,這樣就可以在斗志不足、想要退縮的時候背誦座右銘,以此給予自己精神鼓勵,激發進取的斗志。
3.結語
綜合以上內容可知,對小學生而言,學習古詩文能幫助他們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道德和文化修養以及文學鑒賞能力,意義重大。要想強化古詩文教學,教師不僅要借助比較教學法區分現代詞匯與古代詞匯的含義,還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把握古詩文誦讀節奏和情感表達,采用情境教學感知詩文的歷史背景和情感意境,融合滲透德育領悟正確的處世哲學和價值觀念,以此引導學生更好地感知古詩文的情感、體會其中的意境。
參考文獻
[1]郭小琴.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方法的創新[J].甘肅教育,2020(17)
[2]陳玲艷.微探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審美教育[J].小學生(下旬刊),2021(05).
[3]王維.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策略初探[J].天津教育,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