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
[摘 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受多種因素影響,容易出現一些教學誤區。如教學目標片面、教學主體偏離、教學形式單一、評價機制簡單等。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嚴格按照課標要求,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要求,走出上述誤區,做到教學目標全面、教學主體得當、教學形式豐富、教學評價靈活,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誤區;教學目標;教學主體;教學形式;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36-0017-03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前沿陣地,是培養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抓手,是實現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必經途徑。在新形勢下,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結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和新課程改革要求,不斷更新課堂教學理念,優化課堂教學模式,改進課堂教學方法,避免陷入教學目標片面、教學主體偏離、教學形式單一、評價機制簡單等常見誤區,從而真正為學生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一、走出教學目標片面誤區,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全面育人,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新樂章。在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教學實踐中,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過于注重理論傳授,忽視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導致課堂教學目標片面。具體表現為注重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落實,導致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綜合素養難以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以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所了解的環境污染》中的“環境污染大搜索”為例來說明。如果按照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開展課堂教學,教師就會直接告訴學生,身邊常見的污染類型有哪些,如何減少這些污染等。少數教師可能會采用小組討論法,先組織學生討論,再在討論基礎上進行補充、歸納、小結,從而完成這一目內容的教學任務。這樣教學,學生只是達成了知識目標,沒有展開深入學習,對知識的掌握也比較片面。筆者用新課標理念解讀這一目內容,明確了編者的意圖。本目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學生分小組在課前進行實踐調查,了解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問題,填寫教師事先設計的調查表;二是課堂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課前調查的成果,并依照下列標準開展互評:調查的內容是否真實,調查的結論是否準確,解決的措施是否有效;三是歸納、提煉與升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知識窗”和“活動園”,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上升到國家層面:國家通過立法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這樣,學生就能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的真正含義。
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方面能深化學生對本課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使學生通過親自參與調查一些環境污染問題,萌發保護環境的強烈情感意識。此外,教師還通過教材中的“知識窗”和“活動園”,使學生獲得認識上的升華。當反思形成理性的認知,又回歸實踐時,學生既形成了觀念,又發展了能力;既有知識的收獲,又有能力的鍛煉;既有過程的體驗,又有情感態度的養成。這樣,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的落實就水到渠成了。
二、走出教學主體偏離誤區,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時,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這種說教式、灌輸式的教學,會導致學生喪失課堂主體地位,失去應有的活力,導致道德與法治課堂盡是空洞的說教,很難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更遑論將這些知識融入實際生活中。
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做到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課堂設計以學生為主,情感體驗以學生為主。比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合理消費》“那些我想要的東西”時,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目標上,旨在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那些我想要的東西”。怎么處理呢?對學生提出的“那些我想要的東西”,教師站在成人的角度有自己的看法;學生受年齡、心理發展水平影響,也有自己的看法。兩種看法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當二者產生矛盾時,教師該怎么做?教材中在課堂導入環節設計了一張“心愿卡”。在填寫這張“心愿卡”時,學生根據親身經歷和心理需求,可能會在“我想要的”一欄寫上一些價格昂貴、實用性不強的玩具,還可能會寫上槍、刀等危險物品;在“理由”一欄寫上一些任性、不合理的理由。那么,教師如何化解這種認知沖突呢?“以學生為主”的觀念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真實體驗,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教師雖然不能完全按照學生的真實想法來處理“那些我想要的東西”,但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視角,用“學生化”的語言來處理問題。這樣才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
在“為誰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上,很多教師只注重“教什么”,而沒有認真研究“為誰教”。“以學生為主”的觀念要求教師一定要為學生而教,要將學生作為備課時的重要研究內容。課堂上,教師眼中要有學生,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有多高的參與度,獲得了多大發展,最近發展區有沒有得到優化等??梢哉f,在“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下,學生的發展程度是檢驗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首要標準。
三、走出教學形式單一誤區,豐富課堂教學素材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仍然存在著“教教材”的現象。教師照著教材念,在教材中找重點句子,先指導學生畫上記號,再讓學生朗讀、背誦這些畫了記號的重點句子,以應對考試。教師不會對教材內容進行取舍,不敢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個人生活和現實社會進行融合,導致課堂教學形式單一,教師講得無趣,學生聽得乏味,課堂教學效果也只能反映在考試分數上。
事實上,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以學生實際生活為基礎,從學生的生活原型出發,經過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之后,又重新回歸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會生活。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不應局限在教室里,也不能局限在口頭討論上,而要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在無限延伸中,課堂教學形式也會變得豐富多彩。
如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毒品更危險”這一目,由三個“活動園”、一個“相關鏈接”和一個“閱讀角”組成?;顒右皇顷P于禁毒的法律規定,活動二講述了一個有關毒品的案例,活動三是參觀禁毒展后的體會;“相關鏈接”介紹了法律規定的毒品有哪些;“閱讀角”介紹了新型毒品的樣態。如果按照簡單高效的原則設計這一目的教學,活動一就可以采用講授法,通過上網查詢,告知學生我國有關禁毒的法律法規;活動二、活動三采用討論法,讓學生了解毒品為什么是“‘危險的好奇”,以及說說參觀毒品展后有什么體會;“相關鏈接”和“閱讀角”采用閱讀法,了解相關知識即可。這樣“教教材”,雖然速度快,但很難讓學生進行深度學習,更遑論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心靈上的共振了。通過認真研讀教材,筆者發現,因為禁毒教育是學校必不可少的重要專題教育,所以這一目的教學內容雖看似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離得遠,但與學校教育活動的聯系卻非常緊密。因此,教師可以打破教材對這一目的編排順序,打破教學時空界限,以“活動化”的方式分散這一目的教學任務。如活動一、活動三,可以組織學生辦一期禁毒教育專欄,把法律法規中有關禁毒的內容羅列出來,供學生學習;把參觀禁毒教育專欄的體會寫下來,并張貼出來,讓學生全員參與、人人分享?!跋嚓P鏈接”和“閱讀角”,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禁毒教育基地,這樣即便遇到新型毒品,學生也能一看便知。對活動二,可以從教材中大膽舍棄,因為學生一旦認識到毒品及其危害,知道了我國法律對禁毒的詳細規定后,對毒品的好奇自然就無從談起。這樣整合教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素材,走出了教學形式單一的誤區,加深了學生的親身體驗,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其實,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素材也無非是個例子。教材中的例子具有太多的共性,太大的普適性。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在選擇和使用這些例子時,要充分考慮班上學生的個性及學校所處地域的地方特色,要把眼光放開去,走出書本、走進生活,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出理論、走進實踐,去找尋更多、更好的教學素材。
四、走出評價機制簡單誤區,全面提高教學效益
教學評價具有方向性和導向性,教學評價機制的優劣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高低和好壞。教學評價方式很多,根據評價時間和所處階段的不同,可分為即時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根據評價采用的工具不同,可分為口頭評價和書面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呈現的形式不同,可分為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和描述性評價;根據評價的主體不同,可分為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如何靈活運用這些評價呢?教師要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對象,甚至不同的場景,采用不同的評價方式,還可以同時采用多種方式的重疊評價,以達到評價效益的最大化。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經常能看到兩種習慣性評價方式,一是非對即錯的是非型評價,如某個學生回答某個問題后,教師馬上予以對或錯的定性評價;二是通過紙筆測試,進行分數量化評價。仍以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毒品更危險”這一目為例,“相關鏈接”介紹了我國法律規定的毒品種類。五年級學生年齡尚小,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儲備不足,判斷能力欠缺?;诖?,對法律規定的內容,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形成一個清晰的認知,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那么,哪些屬于毒品呢?“相關鏈接”引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條的規定:“本法所稱的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對這個問題,教師必須依據法律規定進行非對即錯的是非型評價,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就認定為毒品,法律規定外的如香煙,雖然對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危害,但我們不能將它認定為毒品。對這類知識的評價,無論是口頭回答還是書面的紙筆測試,都只能嚴格依據相關規定,不能憑主觀意愿隨意發揮。
又如,在教學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會寬容》“和而不同”這一目時,如何做到與不同的人友好相處呢?世界是五彩斑斕的,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正因為有不一樣的你我他,所以才構成了這個充滿差異、多姿多彩的世界。因此,我們應該以寬容的心態來包容身邊不同的人和事。然而,受身心發展特點的限制,六年級學生還難以跨越“自我中心”的心理藩籬。因此,教材在這一目的“活動園”中,設計了以下案例:近日,班上出現了不和諧的現象。有些同學貶低別人的興趣愛好,嘲笑他人的不同看法。有的人總想讓別人處處與自己一樣。要是別人與自己不同,心里就不舒服,看不慣別人的“不同”。有的人自以為是,以為只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確的,不能容納不同的看法。針對這種情況,你們自己有什么看法呢?
有的學生回答:“別人與自己不同,反過來說,自己與別人也不同。因此,我們要換位思考,應該允許別人存在不同?!贬槍@個回答,教師可以這樣評價:“換位思考這種方式,體現了辯證思維,能使我們思考問題更具全面性和發展性。”上述評價就是一種描述性評價。
隨著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新課標的要求逐步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具體環節中,“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要求逐步成為教師的基本教學規范。教師既要立足“評”來抓好課堂教學,讓“評”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又要讓課堂教學接受“評”的檢驗,讓“評”成為課堂教學的目標之一,真正落實“教—學—評”一體化。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搶占課堂教學目標這一制高點,明確課堂教學為誰服務這一基本方向,豐富課堂教學素材這一手段。教師既要立足課內,又要著眼課外,打破傳統教學觀念,走出應試教育誤區,真正促使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相連。教師要結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需求,做到教學目標全面、教學主體得當、教學素材豐富、教學評價靈活,為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逐步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張國霖.對全面發展教育的一點理解[J].基礎教育,2020,17(6):1.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