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是學生靈活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培養思辨能力、增強道德情感和意志、樹立法治意識、落實道德行為的重要途徑。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整體提高,關系到學生的成長。教師應當研究“雙減”政策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方式,讓作業變得生動、活潑、有趣。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刁亞婭(1986—),女,江蘇省淮安生態文化旅游區第二開明中學。
“雙減”政策的出臺能有效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培訓負擔。作業是減輕課業負擔無法回避的話題,是“雙減”政策落地的重要一環。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性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不僅關乎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提高,還關乎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半p減”政策下,教師要切實做到作業設計的“減”與“增”,讓學生愛上道德與法治作業,愛上道德與法治學科。
一、厘清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的現狀
(一)作業設計觀念陳舊
在初中階段,升學率這一指揮棒依然存在。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無法擺脫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一味地認為只有反復練習,才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才能讓自己的教學水平被認可。正是因為有這一傳統思想觀念,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目光只聚焦作業的統一性,即所有學生統一練習相同的題目,作業評價也是用一把標尺。教師既不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基礎,又不給學生進行自主選擇的權利。長此以往,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變得十分機械。這種機械化、重復化的作業會削弱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學習熱情,會使學生的思維變得僵化。
另外,還有部分教師在面對學生考試成績下滑時,特別容易產生焦慮,一旦焦慮,就會變得手足無措,更會片面地認為這是課后練習不到位的后果,于是便通過高頻率的作業訓練,以期讓學生在下一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樣顯然是錯誤的,會容易讓學生反感,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情緒。
(二)作業形式單一
單一的作業形式勢必影響學生的作業質量。部分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依據教材相關內容提煉教材考點,根據考點設置一些問題,多以選擇題、判斷題、材料分析題等題型呈現,要求所有學生限時完成。這樣的作業形式并沒有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反觀部分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未能契合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課程本質,往往局限于紙筆作業,讓學生深陷“題?!?,遇題解題,單一機械。無趣的課堂和單一的作業,不利于落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三)作業評價低效耗時
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評價仍以教師評價為主,忽視學生的參與。教師往往要重復批閱幾十本習題一樣的作業,片面關注正確與否,得分率、失分率,用同樣的標準來衡量不同的學生。學生的學習態度、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被忽視,教師往往用一個“×”就否定學生的勞動。這樣的作業評價,不僅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四)課外實踐作業相對不足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仍以背誦作業和文字作業為主。教師要求學生自主背誦基本知識點和完成學案等文字作業,這樣的作業耗費的時間多,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盡管目前有一些教師已經意識到這一問題,也開始注重課外實踐作業,但是在實踐作業的呈現形式上缺乏新意,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完成作業的態度比較敷衍,沒有達到真實踐、真參與、真體會、真收獲的效果。
二、探尋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的設計之道
(一)減數量,增質量
“雙減”政策出臺前,教師通常是以教材中的內容為主,開展傳統題型訓練,缺少對學生思維的引導,導致學生無法形成發散性思維,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發展。
“雙減”政策出臺后,教師設計作業不僅關注作業內容,還關注作業時間。作業設計要科學合理,在精不在多。因此,教師要圍繞減數量,增質量的目標,從作業設計、作業標準、作業評改三個方面明確作業管理要求,將作業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延展,突出作業設計質量,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
以江蘇省淮安市生態文化旅游區第二開明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組實行的“互聯網+作業”制度為例。“互聯網+作業”包括“作業線上超市”“作業線上點餐”等內容。教師基于學情精準設計分層作業,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讓不同學生可以選擇完成不同內容和數量的作業,從而讓作業實現個性化定制,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除此之外,學校還實行《第二開明中學道德與法治學科優秀作業十條標準》(如表1所示),以期實現作業由數量到質量的飛躍。
(二)減課后,增課前
恰到好處的課前作業,有利于學生提前了解課程的學習目標,讓作業與課程的聯系更為密切;有利于讓學生發現難點,并在潛意識里尋求突破難點的方法;有利于教師更合理地進行課堂設計,區分必須講清楚的點、務必強調的點。
如某教師設計的課前作業以“生活中的感人事例”為主要內容,學生要在課前搜索整理資料,并在課前五分鐘以演講的方式與同學分享交流。
生活中,很多人在為社會默默付出。學生通過課前演講的方式,更積極地融入社會,向陽生長。這樣的課前作業不僅能充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國家發展,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減知識,增素養
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是必要的。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著眼點,努力實現從知識作業到素養作業的轉變。
如某教師設計“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爭做小小時政評論員”的寒假作業。教師要求學生利用寒假時間,從學習強國app、人民網、新華網等平臺搜集新聞熱點,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角度進行歸納匯總,撰寫時事評論。學生的評論內容不僅清晰地展現新聞事件,還運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對新聞內容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通過這樣的素養作業,學生能夠養成看新聞的好習慣,繼續關注身邊事、國家事、天下事,化知識為素養。
(四)減負擔,增趣味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作業的設計應加強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要為學生設計質優量少且有審美趣味的作業。
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某教師設計別樣的“學黨史”暑假作業。
1.觀熱血影片。觀看一部反映革命英雄或時代楷模的熱血影片。
2.尋紅色足跡。積極參加紅色主題研學旅行活動。
3.讀紅色書籍。閱讀至少三本紅色勵志書籍。
4.講革命故事。利用互聯網參加講革命故事的活動。
5.繪美好未來。制作紅色文化書簽和革命英雄卡片。
6.寫兩封信。分別給2035年的自己、2050年的自己寫一封信。
7.做公益活動。將所學黨史融入文明城市的創建,積極參加“爭做文明先鋒,守護美好家園”黨史學習教育公益活動,做到知行合一[1]。
(五)減理論,增實踐
為實現知情意行相統一,初中道德與法治作業設計需要走進理論,更要走出理論,走向實踐,不斷強化學生的責任擔當、勇于創新等社會參與能力[2]。教師可以通過志愿服務、模擬法庭、制作微視頻、創作公益廣告等綜合實踐作業,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功能。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闭n外實踐是課堂的延伸。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師要確保作業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而引發學生的關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探索。如某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保護綠色水資源,共筑美麗家園夢”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準備階段,教師引導學生確定調查主題、明確調查目的、提出調查方法、安排調查人員、搜集報刊或者互聯網上有關水資源的相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準備調查用品[3]。在調查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資料。在總結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對已調查到的信息進行篩選匯總,探尋節水密碼、分享節水金點子、撰寫調查報告。在展示宣傳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制作宣傳展板、發放宣傳廣告,開展“節水宣傳進學?!薄肮澦麄鬟M社區”活動。
水是生命之源,但部分學生的節水意識淡薄。為了讓學生樹立節水、護水意識,教師精心設計實踐作業,引導學生通過綜合實踐調查,了解水資源現狀,深刻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教師設計探尋節水方案、撰寫調查報告、開展宣傳活動等一系列作業,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節水意識和環保觀念,讓學生在心靈深處認同“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的道理,還有利于帶動更多的家庭節水、護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保護水資源貢獻力量。這樣的實踐作業,不僅有效落實“雙減”政策,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實效,還具有一定的社會價值。
結語
“雙減”政策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離不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設計。教師要減作業數量,增作業質量;減課后作業,增課前作業;減知識作業,增素養作業;減作業負擔,增作業趣味;減作業理論,增作業實踐,在“減”與“增”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涵養學生的品格,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徐振偉.紅色資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6):26-28.
[2]花韡.例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業的創新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17(16):53.
[3]蔡學之.思品課堂關不住 課外延伸出墻來[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3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