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偉芳
摘? 要: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數學能夠為人的生活提供知識,促進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在基礎知識上建立相應的生活情境,把抽象的知識以直觀的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全面提升學生學習質量。文章以小學數學教學對生活情境的運用做出了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情境;數學教學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當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不斷地調整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地投入課堂中,促進學生高效學習,提升數學思維和綜合素養。生活情境教學是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理解教材的內容,便于學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這也是素質教育的目標和目的。
一、當下小學數學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方式單一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教材的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當下的數學課堂中,部分教師還沒有及時地轉變教學方式,依舊是以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教導學生,方式過于單一和枯燥,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在灌輸式教學中,教師以自己為中心,讓學生圍繞著教師學習,這樣被動的學習狀態,無法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的魅力,導致學習質量逐漸降低。
(二)教學理念守舊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下,教師要不斷優化教學理念,將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貫徹落實到課堂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教師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生積極地進行學習,從而提升學習的質量。
但是在當下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擴展思維,也沒有優化自己的教學理念,依舊以分數為主,將大量的時間用于講解知識點,沒有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學習質量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的價值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時,會主動進行探索與學習,其學習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所以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基礎教學,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小學數學中涵蓋了簡單、基礎和復雜的運算,同時也包括一些實際的應用題,教師要將日常生活與知識相結合。生活情境教學方式可以將原本抽象的知識簡化,轉變成更容易理解的文字和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趣味性,教師為學生創設融洽的氛圍,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生活化情境還能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讓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和積極。
教師可以通過生活課題的方式,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自主學習,以分工合作、協力解決問題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探究式的課題任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并通過合理的引導鼓勵學生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實力均衡、人數相等的學習小組,并給學生布置課題任務,讓學生嘗試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即通過將圓切割為三角形的方式,盡可能地計算圓周率的準確數值,比拼哪個學習小組計算的數字更多。教師還應針對課題探究任務,提出相應的表揚和獎勵,滿足小學生的心理動機,讓學習小組之間形成良性競爭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題探究任務是一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小組中學習,可以打破學生固有的思維定式,通過集思廣益的方式,探究盡可能多的解題方法,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培養學生應用能力
教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讓學生將知識代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在小學階段,學生會遇到數學應用題,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生活情境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運用能力,讓學生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以自己為主體,學生圍繞著教師學習,不給學生思考和提問的時間,長此以往會讓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習的質量不斷下降。但是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要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提升學習效率。教師通過創設實際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在遇到難題時,學生就會潛移默化地聯想生活化的內容,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三)推動學生感知數學魅力
在教學時,教師要采用生活情境方式激發學生的熱情,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的思維和想法不成熟,所以教師要將教學的內容生活化,方便學生理解。數學的難度比較高,部分學生的學習會比較困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生活化教學情境就是將教學的內容設置成學生群體熟悉的事物,這樣才能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學生才能夠更加透徹地掌握知識點,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教育工作本身具有成就感和責任感,當教師看到自己學生進步時,內心里會產生自豪感。教育藝術可以體現在每個教師為學生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在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學習才會更加主動,學習過程更具有趣味性,這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藝術和價值。
三、小學數學教學運用生活情境的原則
(一)符合年齡特點
小學生的年齡小,思維與思想都不成熟,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工作。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展開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能感受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所帶來的好處。生活情境教學促進了學生深入地學習知識,提升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結合生活實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所學的知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變化,逐漸從以往簡單的加減法轉為應用題,題目也會變得更加抽象,逐漸接觸到更加復雜的解題步驟。在小學階段,教師會用蘋果、花朵等生活元素作為講解材料,直觀形象地展示數量的多少,隨著年齡和年級的增長,教師會運用基本圖形的方式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
(三)把握教學重點
情境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需要教師提供更多的精力,在備課時,將情境教學融入課堂中。但部分教師認為新穎的教學方式不適合教育學生,仍舊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這會抑制教育改革的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穎的教學方式,教師需要積極地展開生活情境教學方式,以更好地把握教學重點,促進學生把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四、生活情境教學的弊端
生活情境雖然和現實生活非常緊密,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賴,也會給教學帶來弊端。生活情境與現實生活需要有一定的距離,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學生面對枯燥的公式會產生抵觸的情緒,這需要教師創設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課堂變得活躍,采用生活情境可以讓課堂具有趣味性,但是部分學生不適合這樣的情境教學,所以,這需要根據學生的性格和特點進行考慮,如果一味地使用生活情境,反而阻礙學生的思維和發展。
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能力展開生活情境教學、精心設計教學流程時,使用生活情境的次數需要適可而止。在采用生活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教學的重難點,很多教師看似會將內容與情境結合,但是部分教師并沒有真正地理解生活情境的精髓,在課堂上學生分不清教學的主次,讓學生沉浸在生活情境中,沒有關注到其中的知識,注意力無法回歸到課堂中,這會對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產生反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合理適度采用生活化教學方式進行授課。
五、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的策略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小學數學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但是教師要注意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符合學生生活的情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能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生活經驗,解決遇到的數學問題,提升學習質量。
例如,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小學生往往會掰手指運算,這對十以內的加減法有效,但是當遇到大的數字就無法運用手指運算。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購物的方式提升學生計算的能力。教師可以設置情境“小紅去買菜,給了店主50元,菜價是23元,那么應該找給小紅多少錢?”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
生活情境的創設要盡量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為引,啟發學生思考,養成觀察生活的眼光和數學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能杜絕學生形成“數學無用論”的意識和觀點,重視對數學的學習。例如在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探究作業——觀察計程車的計價器,“本市的計程車起步價是10元,小明的家到學校距離5公里,已知計程車前3公里按起步價計算,且要額外支付司機1元的油費,最后計價器的數字為16元,問計程車超出每公里加價多少元?”按照這樣的問題模版,教師可以隨意更改其中的未知數和常數,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事物,養成數學思維,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開展實踐教學,提升運用的水平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如在學習圖案的面積時,可以算出生活中地板的面積,在學習體積時,可以了解衣柜的體積。教師將生活與知識相結合,向學生展示更多豐富的教學內容,擴展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知識,提升了學習效率。傳統的教學方式過于理論化,學生無法感受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所以當學生學習時候,會感到數學知識比較抽象,無法提升學習的質量和效率。但是通過開展實踐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還可以提升的學生運用能力。
數形結合理念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思路,即教師通過構筑數學模型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數理知識,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模型構筑,從而做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強化知識的消化吸收。例如在講解“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備剪刀和A4紙,在上課時進行裁剪和比較,對比對折一次裁剪的花紋,與對折兩次所裁剪的花紋有什么不同。學生在動手實踐中能學會軸對稱圖形的原理和知識,即以對稱軸為中心,左右兩邊的圖像兩兩相對,而當對稱軸有多條時,圖像的表示又將呈現怎樣的狀態?教師可以擴展延伸,根據軸對稱的原理,講解“中心對稱”和“旋轉”的原理,讓學生通過模型構筑進行舉一反三的學習,養成推導的習慣。
(三)重視情境導入,鍛煉學生的思維
情境導入的重點在于趣味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展示實物,能夠驗證數學的價值。數學教材的內容同樣可以進行情境代入,有效地將應用題變得更加直觀,讓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知識。例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案例證明應用題的結果及正確性,教材上的應用題都可以運用具體的方式展示出來,在課堂上進行模擬,從而實現將抽象知識轉為具象化的知識,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注重情境對話,激發學生興趣
由于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所以注意力無法長時間保持集中,注意力往往在15分鐘左右,部分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比較差,如果開展情境對話,會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出現精神“溜號”的現象。
例如,在開展“多邊形”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角色扮演,分別扮演一條邊,通過擬人化的方式,將課堂的教學變得更具有趣味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方式是將人與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只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才可以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拉近了師生的距離,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打破了原本抽象無聊的環境,創設了輕松的場景,真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完全適合當下學生的學習,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在課堂中采用生活情境教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透徹地掌握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王正巧. 生活情境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探析[J]. 農家參謀,2019(24):106.
[2]李俊杰. 淺談生活情境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 學周刊,2017(09):212-213.
[3]陳林. 生活情境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數學大世界:上旬,2021(06):21.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