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巧云 連芳芳
摘 要: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重要途徑,其中德育教育致力于塑造學生的道德品格和健康人格。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構建,不僅可以使學生明確權威性的規則與道德信念之間的關系,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和意識形態的素養。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構建正日益引起一線教師的關注和重視。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德育教育;融合構建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24-0124-03
*本文系2022年度第一期淮安市“區域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德育研究課題“淮安市區域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綜合實踐德育活動構建研究”(2022153029)及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實境課程的實踐研究”(D/2021/02/796)的階段性成果。
道德與法治教育、德育教育在初中階段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三者既有區別但又密切聯系交叉融合,發揮著協同作用。道德教育通過傳授知識、觀念、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教育,來培養學生在道德方面的認知、情感和行為能力,從而使其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法治教育則通過學習法律和法治知識,使學生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德育教育是指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識、規范和價值觀念,從而在行為上表現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養。初中教育科研通過道德與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構建,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道德水平。
德育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的關鍵環節,在學生初中階段的發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首先,初中階段是學生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價值觀處于塑造狀態,容易受到外界影響。通過德育教育,學校能夠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培養和道德規范的傳遞,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助于學生樹立自信、尊重他人、關心社會等具有積極影響力的品質,使他們能夠成為對社會有益的公民。
其次,德育教育有助于規范學生的行為準則。通過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遵守法律、注重道德選擇等方面的行為規范,學校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行為表率。這樣的培養將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正確的行為準則,形成積極健康的行為模式。同時,德育教育還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控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面對挑戰和壓力。
最后,德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德育教育不僅關注學生的道德品質,也包括心理、情感和社交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德育教育,學校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的綜合素質將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他們具備更好的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首先,道德與法治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行為準則,它使學生能夠了解并尊重法律法規,遵循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念。而德育教育則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品質,提升他們的人格修養和責任感。將兩者進行融合可以使學生從法律層面和道德層面全面認知和接受社會規范,進一步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其次,融合可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法律和道德觀念。初中時期是青少年形成人格的關鍵時期,是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通過融合,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法律和道德的內涵,明確合法與非法、善與惡的界限,培養正確的判斷力和決策能力。他們在面臨問題和困境時能夠準確把握價值取向,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有助于促進學生將法律意識和道德規范內化于心,形成自覺遵守和踐行的行為習慣。
再次,融合可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和綜合素質。僅靠道德教育無法讓學生全面理解和遵循法律,而僅靠法治教育又有可能令學生只追求法律遵從而忽視道德要求。通過融合,學生既能夠明確法律的權威性和約束力,也能夠理解道德規范的價值和意義。他們將會形成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良好的法律素養和道德修養,為他們未來的學業、職業發展和社會參與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和道德觀念,形成正確的行為準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和綜合素質。在建設法治社會的進程中,這種融合將為培養具有法治意識和道德擔當的新一代中國公民作出積極貢獻。
(一)學生道德行為的認知和表達能力
評價學生是否具備正確的道德判斷力,是否能夠理解和應用道德原則,以及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道德觀點和立場,是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和道德判斷能力的關鍵指標之一,在評價學生的道德行為時至關重要。首先,學生應該能夠對道德原則、道德本質和作用有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此外,他們還應具備廣泛地應用道德原則的能力,不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遵守道德規范,還能夠在復雜的情境中進行道德思維分析和決策。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明確表達自己的道德觀點和立場,對道德問題作出判斷,展現出他們對道德問題的思考和思想成熟度。因此,在評價學生的道德行為時,必須綜合考慮他們對道德原則的理解深度和應用廣度,以及運用道德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判斷能力,使他們能夠成為品德高尚、獨立思考、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二)學生法治意識和法律常識的掌握程度
學生是否掌握相關的基本法律常識,正確理解和遵守法律法規,這直接關系到國家發展和社會穩定。法治作為國家制度和社會管理的基石,學生對法治的認同和理解,合法意識、法律素養和法律常識的培養至關重要。因此,在評價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常識時,應著重檢驗學生的法律遵循能力、法治觀念以及對法律權益的保護意識。
首先,評價學生的法律遵循能力,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例如,學生是否遵守交通規則、校園紀律和公共秩序等。同時,評價學生的法治觀念,可以考察他們對于法律的認同和尊重程度。學生是否意識到法律的權威性和約束力,是否愿意主動遵守和維護法律的權威,這體現了他們對法治的理解和認同。
其次,評價學生對法律權益的保護意識也是重要的指標之一。學生是否具備對自己以及他人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的意識,如個人隱私、知識產權、消費者權益等。了解學生是否能正確理解并積極維護自己的法律權益,可以通過相關案例分析和討論來評價。在評價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常識時,除了考查學生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遵守能力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幫助他們明確法律與道德規范、公正與正義的關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法治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和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評價學生的法治意識和法律常識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考察。除了學生的法律遵循能力、法治觀念,還應重視學生對法律權益的保護意識。同時,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判斷,培養他們的法律素養和社會責任感,以共同建設一個法治的社會。
(三)學生品格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程度
在評價學生的品行表現和道德素養時,我們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良好品質,如樂于助人、團結合作、誠實守信等關鍵品質。一個樂于助人的學生會主動幫助他人,并且愿意為他人著想;一個懂得團結合作的學生能夠與他人共同完成任務,解決問題,并且能夠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作用;一個誠實守信的學生會坦誠相待,言行一致,不輕易撒謊和背信棄義。最后,尊重他人也是一個重要的品質。一個尊重他人的學生能夠包容不同意見,尊重他人的權利和尊嚴。
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也是德育教育的目標之一。學生應當了解和接受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責任,并以此為基礎作出自己的選擇和決策。他們應該明白自己的行為將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產生影響,并積極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評價學生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時,應該注重他們具備的優秀品質和行為表現,這意味著應該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體現和踐行這些品質。例如,在班級里可以組織一些團隊合作的活動,讓學生們能夠體驗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和樂趣;應該設置一些評估指標來考核學生的品德和社會責任感,以監督和激勵他們的成長。
(一)教學內容融合
教學內容融合的理念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它通過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元素融入各學科教學中,如語文、歷史、地理等,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臺,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接受到道德和法治的教育。
融合教學的方式既為學生提供了掌握學科知識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了理解和應用道德價值觀和法律知識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文學經典、歷史事件、現實案例等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識。
例如,在語文課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道德警示作用的文學作品,如《紅樓夢》中的寶釵與黛玉的人格差異以及其與命運的抗爭,以及《圍城》中的待人處世之道等。通過分析這些作品,學生可以在情節和人物形象中尋找道德價值觀并從中獲得啟發,培養正確的道德觀念。
在歷史課上,教師可以選取一些道德與法治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進行講解。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研究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些案例,如義和團運動、“五四運動”等。通過分析這些歷史事件,學生可以了解道德與法治對社會的作用和重要性,并從中認識到個人行為的影響力。
在地理課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環保和資源利用等問題。通過介紹一些環境保護成功的案例,如北歐國家的環保意識和實踐等,讓學生理解居民對環境的尊重和對資源的合理利用是道德和法治的體現……
總之,教學內容融合將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教育體驗。這種融合教學的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學科知識的掌握,也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識,使他們能夠成為有道德感、有責任心的公民。
(二)教學方法融合
通過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道德選擇的原則和法律的約束。具體案例作為教學材料,能夠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并培養他們的道德判斷能力和法治素養。學生參與討論和分析案例,能夠促使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加深對道德和法律的理解。同時,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親身模擬真實場景中的道德沖突和法律問題,能夠通過自身經歷來理解和體驗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這種融合教學方法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情感和行動,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增強他們的法治素養和道德意識,有助于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風尚。
(三)培養環境融合
借助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圍十分重要。學校應該培養以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為特色的校風、班風,從而構建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培養品德修養和道德觀念。除了校園文化建設,學校還應該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參觀法庭、公安局等。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加深對法律和社會秩序的認知。通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學生可以加強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將學到如何與他人相處、承擔責任,并理解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與義務。
因此,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活動,學校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這不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個人價值觀和道德準則,也是為了培養他們成為有益于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公民,為和諧、健康和繁榮的社會環境培養人才。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德育教育的融合構建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道德與法治教育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社會觀,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培養良好的法律意識、道德品質和健康的行為習慣。而德育教育則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自我認知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以提升其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
[1]呂藝雯.深度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探索[J].教育界,2023(28).
[2]孫貞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路徑探索[J].科幻畫報,2021(02).
[3]聶文鵬.初中德育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討[J].學周刊,2023(07).
[4]鄒雙國.法治教育的校本路徑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1(45).
[5]錢佳.道德與法治課程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路徑探索[J].中學教學參考,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