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數學這一門學科的學習難度相對較大。如果長時間忽略學生的個性發展,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分層教學的理念受到了教師的重視。教師通過對教學內容、課堂練習、課后作業進行合理分層,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學習狀況的學習方法,豐富自己的數學知識積累。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分層教學進行了研究,以此來實現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曹如鳳(1993—),女,江蘇省淮安市漣水縣朱碼外國語學校。
一、分析學習基礎,對教學內容分層
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每一個學生因為學習基礎不同,所以對于相同知識點的理解往往會有區別。在分層教學理念下,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進行研究,設計出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內容,引導不同的學生學習對應難度的知識,以豐富他們自身的數學知識積累[1]。在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中,教師需要結合自身對學生學習基礎的了解來科學合理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使得每一部分的教學內容都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基礎,讓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都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在組織學生開展應用題學習活動時,為了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教師要高度重視教學內容,針對同一主題的內容完成分層設計,在綜合考慮學生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和綜合能力的基礎上制訂詳細的教學方案。例如,在教學“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的方法”時,教師可以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自己去學習。他們在探究中會發現: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如果要求出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只要將它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調換一下,就能得到答案。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先給予他們一些學習提示:“注意分析書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特征是什么?倒數是什么意思?如何計算一個數的倒數?”教師可以讓他們在這樣的問題引導下進行小組討論,了解倒數的含義和求法。而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引導他們努力地去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同時讓他們將學習重心放在了解倒數的含義、學會求一個數的倒數上。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分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能夠使其對數學的認識變得更加全面,在由易到難的教學內容設計中推動其綜合能力的發展,幫助其有效夯實學科基礎,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
二、關注知識理解程度,對課堂練習分層
練習是數學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經過知識的實踐運用,使用知識去解決問題,學生才能夠真正地理解數學知識點。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在課堂練習環節設計不同的練習內容,讓學生進行充分思考和探究,以此來實現學生高效率的學習[2]。教師應該結合以往教學的經驗和學生在做練習時的實際問題,根據學生在課堂練習中所反饋的結果以及對學生理解能力的了解來進行課堂練習的分層,設計出更具針對性的課堂練習,讓每一位學生在進行課堂練習的過程中,都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優勢,運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從而借助課堂練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在分層教學理念下,教師需要對課堂的練習內容進行優化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學生的學習潛力,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比如,在教學“分數運算”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基于分層教學理念去設計課堂練習。分數的運算包括分數加法、分數減法、分數乘法和分數除法。教師可以將分數加法、減法和分數乘法、除法分開來設計不同的練習內容,幫助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練習,讓學生有所收獲。對于分數乘法、除法運算,教師可以設計“1/2x8/9x3/5”“2/3÷4/3÷5/4“1/2x5/4÷5/8x3/5”這三道題。它們分別涉及分數乘法運算、分數除法運算和分數乘除混合運算,難度是遞增的。當學生做題時,教師要做到對算法進行滲透,讓學生靈活采用算法來降低練習難度和提高做題效率。以“1/2x5/4÷5/8x3/5”這道題的計算為例,教師可以適時引入交換律的算法,讓學生了解這道題的運算過程為:1/2x5/4÷5/8x3/5=1/2x5/4x8/5x3/5=8/5x5/4x1/2x3/5=2x1/2x3/5=3/5。這樣運算能夠簡化運算過程,還能夠使運算的難度大大降低。而對于分數加法、減法運算,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題:1/2+3/2+4/3,2/3-3/4,2/3+1/2-3/4+1/12。這三道題的難度也是遞增的。分數加法、減法的運算需要學生運用通分的知識點,能夠對不同分式的分數進行通分,求出最小公倍數后再進行計算。教師可以引導不同學生選擇相應的題目并進行思考。以“2/3+1/2-3/4+1/12”這道題的計算為例,教師需要幫助相應層次的學生掌握分數加減法運算的思路,了解這道題的運算過程為:2/3+1/2-3/4+1/12=2x4/3x4+1x6/2x6-3x3/4x3+1/12=8/12+6/12-9/12+1/12=6/12=1/2。當計算到“6/12”這一步時,學生需要運用約分的知識點對分數進行化簡。約分的過程為:6/12=6÷6/12÷6=1/2。采用這樣的練習設計方式,將不同難度的題目呈現在學生面前,給予學生一段時間去思考,再帶領學生解答相應的題目,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解題的方法。
另外,由于不同水平的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安排練習。一般而言,基礎練習題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如教材中的練習(除了選擇題和思考題)。這種題目對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并不難,教師應該讓他們自己去做。對于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應該引導他們解出答案。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還能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
三、研究學習狀況,對課后作業分層
設計課后作業的目的主要是鞏固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點。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難度等因素使得部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應用時容易出現問題,所以作業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分層教學理念下,教師需要研究學生的學習狀況,據此設計出多元化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做作業時得到充分鍛煉,以發揮作業設計的作用。教師要切實結合小學階段學生數學學習的實際情況以及心理特征等來設計課后作業,使作業適合每一個學習層次的學生去完成,這有利于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取得良好的作業效果,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數學知識,從而更好地提升分層教學的效果。此外,課后作業的設計應該具有靈活性,也就是針對不同學習能力與學習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作業形式來讓學生完成,這樣既能夠激發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切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課后作業的設計,不僅需要保證質量,還需要盡可能地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幫助學生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教師可以創新作業的設計,提高作業的有效性。比如,線性的植樹問題有三種題型,分別是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不同題型需要用到的計算公式不同,但分析過程總體來說比較類似。教師可以按照這三種題型分別設計作業。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只將一種題型設計成作業,如“學校要在操場附近72米長的道路上種植8棵楊樹,并將本次種植任務交給了六年級一班。如果兩端不種樹,那么2棵楊樹之間的平均距離是多少?”教師可以適當給予提示,引導學生通過畫數軸的方法來模擬一條種植路線,用1個點來代表1棵楊樹,一步步地找到解題的思路,從而掌握相關知識。而對于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其運用列舉的方法解答這類題,在列舉中有效鍛煉其綜合思維,提高其對數學的感知能力。
四、聯系生活實際,科學組織分層教學
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不僅包括復雜性、抽象性和邏輯性,還有應用的廣泛性等等。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身影,這就意味著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是不能分開的。但是部分教師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并且也不能熟練地進行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將教學與學生生活中的相關元素相結合,在課堂上列舉出更加具體并且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去尋找問題,并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問題,讓學生既能夠學到數學知識,又能夠將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有效地聯系在一起。
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融入生活中的元素,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生活,那么數學學科知識將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學生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并且教師能有效地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營造更加輕松與活躍的課堂氛圍,切實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與質量。例如,在“時、分、秒”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在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指引學生學會正確地讀出鐘表上的時間,對這三個時間單位進行換算,還要指引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的同時樹立深入探究的意識,在分層教學中推動學生學科能力的穩步提升。具體來說,針對一些基礎相對比較薄弱的學生,教師可以生活為切入口,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學習早上起床的時間、第一節課的上課時間、午休時間等時間如何表示,并指引學生準確讀出情境中鐘表上的時間。而對于一些基礎相對比較好的學生,教師除了帶領學生完成基礎訓練,還可為其設計看數畫時鐘的練習題,讓其準確地讀出每個時間,并且在鐘表的圖片上畫出時針、分針對應的位置。在這種分層訓練中,學生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掌握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突破思維定式,構建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
五、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有效開展分層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往往會將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這一教學方式之下,課堂中會出現許多問題,其中就包括某些學習層次的學生無法緊跟教師的節奏,無法及時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導致這些學生缺乏自主的思考與探究,思維很難得到發展。因此在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實踐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引導學生,而應注重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活動,對學生在自主合作中的學習與交流過程進行密切的觀察,或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對于學生的一些錯誤的認知要及時地糾正,以確保每一位學生明確自主合作的目標,進而讓他們得出正確的結論,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例題中分蛋糕的情境,讓學生認識二分之一。之后,教師要將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動腦筋,思考怎樣用正方形、長方形或者圓形的紙折出二分之一,并以涂色的方式表示出“二分之一”。學生可以先自己想出一種方法,再通過組內交流,碰撞出不同的思維火花。教師給予學生時間進行自主創新與創造,能夠讓所有學生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對分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對所有學生提出統一的要求,而應該要求每一位學生結合自身的認知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來進行探究和創造,有效地發散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并讓學生自由地去思考與探索,從而獲得自我提升。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來實施分層教學,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更加靈活自如地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從而提升小學數學整體教學質量。
結語
總之,教學的方法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而做出相應的改變。分層教學法是一種較為先進的教學方法,運用這一方法有利于解決學生學習兩極分化的問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的關鍵時期。教師通過分層教學的應用,充分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課堂學習,并根據自身的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學習,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沈兆營.小學數學分層異步教學的實施[J].教育現代化,2018,5(18):345-346.
[2] 王向桃.分層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3(2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