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憶 趙瑩
[摘 要]魯班工坊是天津原創并率先實踐的中外人文交流知名品牌,從創立之初就定位于打造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品牌項目,是推動優質職業教育成果走出國門的重要載體,服務于我國總體外交戰略布局。文章通過分析魯班工坊在職業教育領域中外人文交流所取得的成果和面臨的問題,提出通過加強人文交流機制建設,開展雙向跨文化交流培訓,拓寬人文交流深度和廣度,提升國際傳播力等有效路徑,以期在魯班工坊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關鍵詞]魯班工坊;中外人文交流;職業教育
魯班工坊是服務國際產能合作的創新型職業教育國際化服務項目,通過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為合作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作為中外人文交流的知名品牌,目前已成立的全球27所魯班工坊,正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分享中國優秀的職業技術和職業文化教育成果。魯班工坊深入貫徹落實《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旨在打造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和人文交流能力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平臺和高地,在校企深度合作協同“走出去”的模式下,服務“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并最終形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智能制造領域中外人文交流實踐平臺和品牌項目。
一、魯班工坊建設中的中外人文交流概況
(一)魯班工坊人文交流的意義
魯班工坊代表著精湛高超的技術技能、精益求精的職業素養和不斷進取的工匠精神。在項目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將魯班工坊所代表的工匠精神融入了職業教育、技術創新、競技比賽等方面,在人文交流領域進行了多種層次、多種類型的合作交流[1],讓魯班工坊作為中國的工匠精神符號被合作國家了解、認知。魯班工坊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形成了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核心,促進各國共同建立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基地,形成了巨大的國際影響力。
(二)魯班工坊人文交流的內容與成效
魯班工坊的人文交流依托于海外合作辦學、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基礎,與海外各合作國開展了多種類型和層級的職業技能大賽、國際性學術研討等多種活動。魯班工坊這一品牌項目,以產教融合為目標,與中國企業一起“走出去”,用產業發展吸引合作國提供在職業技術、職業文化層面交流學習的機會[2]。同時,職業教育上的合作,也能為在合作國的中國企業提供重要的產業服務支持,實現中國職業教育標準、教育模式、教育技術在合作國的推廣應用。魯班工坊的建設與發展對實現國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重大的
意義。
1.職業教育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共同傳播職業教育成果
目前魯班工坊以國內職業教育成果為基礎,制定專業標準、課程標準,中方院校結合外方的需求,與外方專業教師聯合開發本土化的專業教學資源,不僅有大量的紙質教材,還利用信息化手段制作了大量在線內容。這些系統性的教材和專業課程內容,能有效對所在國家招收合作專業的本土學歷生和職業培訓學員進行規模化培訓,是中外院校之間的職業教育人文交流,價值認同的重要成果。例如,吉布提魯班工坊是中方為亞吉鐵路運營定向培養人才而設立的。為滿足當地鐵路職業教育的迫切需求,校企聯合編制了中英法文版三語教材18本,制作了微課198個,不僅在短時間內將中國標準本地化,更通過豐富的教學形式與內容,確保了職業教育的成果。吉布提教育部總督學邁哈迪對吉布提魯班工坊高度認可,認為魯班工坊落地極大促進了吉布提鐵路建設及工業發展[3]。
2.“技能+文化藝術”多維度打造海外文化名片
形式多樣化是魯班工坊中外人文交流的特點,除了教育教學之外,師生互訪、參觀體驗等也是魯班工坊中外人文交流的載體。通過師生互訪與參觀體驗等活動,能充分利用國內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打破合作國師生對中國原有認知,打造中國工匠新名片。葡萄牙塞圖巴爾理工學院自動化專業的盧卡斯教授來華參加培訓時表示,中國的實訓設備比葡萄牙在教學中使用的設備更先進,“許多核心元器件甚至已經可以跟德國、法國和日本的技術相媲美。[4]”通過教育合作、彼此交流,中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和成果,已經得到了發達國家的認可,讓中國的工匠精神,隨著魯班工坊的窗口傳播到更廣闊的地方。
“魯班工坊建設·體驗館”于2018年4月正式落成開館,系統展示了魯班工坊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時刻和標志性成果。截至目前先后接待海內外職業院校的師生和培訓人員,參觀人次超6萬。體驗館內將實物展示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以多元形式呈現魯班工坊建設的歷程和成效,成為我國職業教育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3.國際性技能競賽,展示精益求精的做事態度
職業技能交流是天津魯班工坊自2016年建設運行以來,中外師生雙方教育合作交流活動中的必要內容。2022年8月,首屆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在天津舉行,大賽共計15個競賽類賽項和8個展演類賽項,吸引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師生參賽。在大賽中,魯班工坊中外師生聯隊斬獲了全部金牌的60%。通過職業技能賽事活動,中外師生在技術技能層面開展廣泛且深入的交流,有效促進了外國師生對中國技術的認知與了解。本次大賽中的職業技術競技標準也隨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海外落地生根,成為競賽評判的“金標準”。
二、魯班工坊建設中的中外人文交流面臨的問題
(一)受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影響,缺少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師資
從2016年首家魯班工坊在泰國落地,通過不斷發展壯大,目前魯班工坊已遍布亞洲、非洲和歐洲等25個國家。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如若相互間對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認知不充分,則在溝通中會產生摩擦和誤會,將阻礙進一步的交流與合作。作為魯班工坊建設的建設者、推動者,許多中方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外語水平有限,而與之合作的外國院校,絕大部分師生不會中文,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給雙方交流帶來不小障礙。中外人文交流項目的成功需要中方團隊不僅具備基本的當地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出高素質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對國外師生開展具有吸引力的課程和項目體驗。因此,要促使魯班工坊項目順利開展,教師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教師人文交流的主動意識和交流能力有待提高。
(二)人文交流的質量和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
現階段與我國合作魯班工坊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一般都只能提供場地支持,而國內教師的海外費用、外方師生來華交流和培訓的費用、教學實訓設備的購置、國際化教學資源開發的費用大都是國內合作院校和合作企業承擔。隨著“魯班工坊”進一步擴大與縱深發展,以及項目后期運營需要的支持,僅靠中方力量的資金投入,難以滿足現實需求,長此以往,會造成一方對另一方的依賴,不利于平等交流,將影響到中后期通過項目開展人文交流的質量。人文交流應該找到持續共贏的切入點,由各方基于未來共享的成果,共同投入資源,各自履行職責,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的積極性,這樣才能使人文交流可持續發展。
(三)破除地緣政治影響的人文交流機制建立有待進一步探索
“魯班工坊”作為中國職業教育的工匠精神和班墨文化的載體,通過人文交流,以文化教育體驗、技能培訓、技能競賽等多種活動形式,促進了合作國師生對中國發展模式、國家政策、教育文化等的理解。然而,如今國際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政治歧見較大,如何規避意識形態的偏見與影響,挖掘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內涵,培養知華友華的力量,“潤物細無聲”地講好中國故事,激發合作國普通民眾對學習中國職業技術技能、中國文化的熱情,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各國之間的理解、開放和包容,構建起長期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機制,建立基于文化互信的長效人文交流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
三、基于魯班工坊建設搭建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弘揚文化平等互鑒
面對目前的環境和挑戰,想要建設好魯班工坊,必須加強人文交流機制建設,充分發揮人文交流機制的推動作用,為民心相通提供制度性保障。通過調動和整合各種資源,有效發揮政府與民間機制的聯動效應,完善配套政策,保障資金投入。積極利用各種媒介,在對雙方文化內涵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廣泛宣傳雙方人文精神共鳴的部分,形成文化價值認同后,再宣傳人文共同體延展出來的新理念與新成就,使其更深得人心。在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承認各國文化的獨特性,并找到雙方文化中的共通性。在充分尊重沿線國家不同的文化信仰的前提下,汲取沿線國家文化中的優秀內涵,在人文交流中形成價值認同。
(二)面向教師,與合作國開展雙向跨文化交流培訓
參與到魯班工坊建設的教師隊伍具有國際意識與視野、擁有跨文化國際交往能力非常重要。魯班工坊是中國職業教育的窗口,不僅將我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和成果對外宣傳和分享,同時肩負著傳遞中國職業教育文化、職業教育理念的任務。要提升教師隊伍的跨文化實踐能力,就必須從學習保障和激勵機制入手。首先,通過定期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到合作國進行深度訪學、研修及參加“技能+語言+文化”的專題培訓,基于對合作國全面的了解,不斷提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同時,定期邀請合作國的教師來華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增進對合作國家的人文風俗、價值理念、語言文化、思維模式、宗教信仰的理解,為跨文化的人文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激勵機制是提升教師跨文化國際交流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內容,應考慮將國際化培訓的參與度和效果與教師的晉升機制相結合,激發青年骨干教師服務企業走出去,服務魯班工坊海外建設與合作的自主性,提升其參與人文交流和技術交流的能力。
(三)拓寬人文交流深度和廣度,建立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
魯班工坊項目在建設中,建設方面對各種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帶來的困難和挑戰,存在交流內容和形式單一,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因此,要善于調動各方力量,由雙向向多向、由淺層向深層轉變,不斷拓展新途徑和創新交流方式,不斷豐富人文交流的內容和主體,不斷拓寬人文交流深度和廣度[5]。人文交流與合作機制要立足教育交流、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讓更多普通民眾參與進來,使人文交流重心下沉,將人文交流寓于中外民眾日常交往中形成常態化。在魯班工坊合作框架下圍繞人文交流建立促進交流的工作組,開展以教育為核心,文化交流為形式,各國青年參與的人文交流活動,并打造示范性成果。通過建立質量保障和監督體系,如引入權威機構或設立相關評價機制來對項目進行評價和指導,確保人文交流活動的質量和水平,提高交流活動的可持續性和效益。
(四)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提升國際傳播力
人文交流,關鍵在人,特別是如何讓青年人成為職業教育中人文交流的主體。通過建設“魯班工坊”海外培訓基地和教師培訓中心,拓展“魯班工坊”職業院校合作聯盟,在海外舉辦國際技能大賽、職業教育合作論壇、文化藝術展演等活動,落實魯班工坊合作項目。在此基礎上,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明互鑒的基礎,在人文交流中展現中國傳統大國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底蘊,提高中國職業教育的親和力、說服力、影響力。促進職業教育人文交流發展與國際傳播工作良性互動循環,持續推動中外人文交流不斷向前邁進,期望在未來通過“人文交流賦能、魯班工坊引領、特色建設探索”在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結束語
總之,魯班工坊人文交流想取得新突破,應建立以師生交流為基礎的職業教育文化,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職業技能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通過開展機制化、常態化的交流活動,加大展示和宣傳,提升國際傳播力,擴大魯班工坊人文交流的影響力,形成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中外人文交流實踐平臺和品牌。
參考文獻
[1]楊延.走向世界的中國名片—魯班工坊[N].天津日報,2022-06-06.
[2]楊延.國際人文交流品牌項目魯班工坊的建設與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0(3):5-10.
[3]陳尚文,孫廣勇,禹麗敏,等.弘揚工匠精神 增進人文交流[N].人民日報,2023-04-25.
[4]胡春燕.魯班工坊“出海”讓世界讀懂中國[N].中國青年報,2022-09-05.
[5]陸建人,蔡琦.中國—東盟人文交流:成果、問題與建議[J].創新,2019,13(2):45-54.
作者簡介:李憶(1987—),女,漢族,湖南岳陽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國際化。
趙瑩(1989— ),女,漢族,河南濮陽人,河南機電職業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職業教育國際化。
基金項目:2022年廣西中青年課題“廣西高職院校國際合作共建魯班工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2KY1463);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高等教育國際化一般課題“中外人文交流機制框架下廣西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22ZJY3114);2023年廣西中青年課題“基于‘魯班工坊的地方職業教育‘走出去人文交流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3KY1495);2021年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高等教育國際化專項課題“新時代廣西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研究——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魯班工坊建設為例”(項目編號:2021ZJY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