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昇
【摘要】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助力,其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就是微課技術,其具有集合視頻、動畫、音頻的優勢,將微課運用于高中數學教學中,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攻克數學學習難關,提升數學學習質量.基于此,文章以高中數學教學為例,簡要分析了微課的概念與特點,并重點闡述了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巧妙運用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微課的教學功能與價值,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高中數學;微課;運用策略
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的趨勢,能夠起到推動高中數學教學改革與創新的作用,能夠為教師的數學教學活動開展提供全新的技術手段,能夠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微課與常規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機融合,可以彌補常規教學方法的不足,推動教學現代化、信息化發展的進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微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與完善,才能保障我國的教育事業邁向一個新的臺階.對此,教師需要充分掌握微課的內涵與特點,積極探索微課的教學運用方法,這不僅是一線數學教師關注的熱點話題,也是文章研究的重點所在.
一、微課的內涵與特點
(一)微課的內涵
目前,學術界對于“微課”并未給出統一的定義,但是筆者通過對相關資料以及文獻的查閱,發現眾多研究者對微課給出的概念大同小異,即微課是以某一個知識點為中心制作的教學視頻,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能夠為學生提供線上的學習途徑,教師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應圍繞教學目標,從海量的網絡資源中搜集有價值的信息,并加以篩選與整合,最終以視頻、音頻等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從而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更多的信息,以提升教師教學的精準性.
(二)微課的特點
相較于常規的教學方式,微課最大的特點在于“微”,課件內容呈現的時長一般控制在5~10分鐘,容納1~2個知識點,但是這里的“微”并非教學效果的“微”,相反,在微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起到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情境化是微課的又一個特點,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利用微課為學生創設出更加具備故事性、真實性或生活性的情境,帶領學生在情境的驅動下,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自然而然地關注情境問題,思考并嘗試解答疑惑,為學生打造更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
微課還具備主題突出、內容具體的特點,微課中的內容一般聚焦于一個主題,是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或為了幫助學生攻克某一個知識學習難點,或強調學習方法與策略,以明確的主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與方向,從而避免學生出現盲目學習的情況.
二、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巧妙運用
(一)利用微課指導預習,溫故而知新
預習是學生必須養成的學習習慣,也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但是很多時候教師只是簡單地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作業,如:“課下預習第××頁內容”等,并沒有為學生的預習做出科學的指導,導致很多高中生在課前預習中缺乏明確的方向,只是簡單地閱讀了書本中的內容,并未實現高效的預習.微課在預習指導環節中的運用,為教師的課前預習指導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師借助先進的技術在無形之中指導學生科學、有序地預習,加強對學生的預習情況的監督,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預習效果,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做好了鋪墊.
以“從函數觀點看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學為例,本課要求高中生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概念以及配方法,為了幫助學生在預習中初步掌握這一知識點,教師可將制作好的視頻內容上傳到網絡平臺中,要求學生閱讀課本、觀看視頻內容,完成預習任務單.具體過程:首先,教師圍繞配方法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過程,錄制了簡單的視頻,為了方便學生的理解,在視頻中加入了相關的文字講解,如解方程x2-2x-3=0,在視頻中展示了解答此方程的一般步驟與方法,認識到解決方程應先變形,將x2-2x-3=0變成x2-2x+1-4=0,接下來配方得出(x-1)2=4,最后開方得x-1=2或x-1=-2,得出結果為x=3或x=-1.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通過微課內容的觀看,初步掌握了配方法解題的一般步驟,實現了對一元二次方程知識點的復習與回顧.其次,在回顧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識點之后,教師再引出新知一元二次不等式,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之后,完成預習任務單中教師布置的習題,從而幫助學生在微課的引領下,實現從已知到未知的遷移,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二)利用微課創設情境,調節課堂學習氛圍
大量實踐證明,良好的學習氛圍可以起到調節學生學習心理、轉變學生學習態度、提升學生思維靈活性等方面的作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利用微課創設趣味化的情境,可以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于即將學習的新知產生無限的期待,為原本枯燥的、沉悶的課堂氛圍注入新的活力,給學生帶來視聽的沖擊、情感的感染、心靈的震憾,讓數學教學更加貼合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空間幾何體”教學為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著重鍛煉學生的空間立體感以及空間想象能力,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激起學生的數學學習主動性,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中制作“孫悟空學法術”的動畫視頻,在這個視頻中孫悟空想要用12根小木棒搭建一個正方體,搭建成功之后運用法術將正方體變成一座宅子,用來對付妖怪.孫悟空先拿出了4根小木棒,在地上擺出了一個正方形,在此正方形的每一個頂點豎直放置1根小木棒,最后在每兩個相鄰的豎直小木棒端點橫著放置1根小木棒,由此12根小木棒全部用完,正方體框架也搭建完成了.正在孫悟空洋洋得意的時候,一陣風吹來,正方體框架頃刻間就倒了,孫悟空指尖施法,原本散落在地上的小木棒又按照剛才擺放的步驟,重新搭建了起來.這樣趣味化的數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并掌握空間幾何體的結構,用學生熟悉且感興趣的人物“孫悟空”,激起學生對空間幾何知識的學習熱情.又如,在“用樣本估計總體”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播放“猜牛體重”的微課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數據的平均數是公牛的正確體重?”帶領學生在數學情境中思考故事背后蘊含的數學科學,帶領學生進入數學問題的認真思考狀態,起到發散學生數學思維的作用.
(三)利用微課攻克難關,促進學生知識理解
相較于初中數學而言,高中階段的數學知識難度有所增加,其中有許多重點與難點知識是學生較難理解的,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為了確保數學教學的效果,幫助高中生攻克數學學習的難關,教師可以結合數學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制作微課,將原本抽象的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促使學生在直觀的視頻觀看中,獲得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過渡,促進學生邏輯推理、想象能力、空間思維等多方面的發展,引領學生在針對性的微課講解中,掌握重要知識點,突破數學學習難點.
以“函數的奇偶性”教學為例,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之前,已經學習了一次函數、正反比例函數以及二次函數等概念,能夠通過對函數圖像的觀察發現其中存在的對稱性,但是在“函數奇偶性”這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學習的重難點在于如何將具體的函數一般化,并總結出函數奇偶性的規律,學會用數學符號表示函數的奇偶性.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搜集相關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微課向學生展示多個函數圖像,引導學生找出函數圖像的相似性,將具備相同特點的函數圖像歸為一類,并具體說一說這類函數圖像具有哪些特征,不同特征的函數圖像反映出了哪些性質?在學生觀察函數圖像以及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有可能會想到“單調”的關系.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函數單調性的特點與性質,教師可繼續利用微課展示幾種關于y軸對稱的函數圖像,帶領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掌握單調性不同的函數圖像,明確本節課探究的目標,并在直觀的觀察中,認識到具備對稱性的函數圖像是有一定規律的,從中感知函數圖像的奇偶性,如此一來,原本復雜的、抽象的函數奇偶性知識點轉為了生動、形象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數學圖像觀察能力,幫助學生輕松地總結出函數奇偶性的規律,實現了對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
(四)利用微課開發資源,開闊學生學習視野
數學教材是眾多優秀教學工作者以及教育學專家經歷幾番研究、篩選,最終完成的教學內容編寫,能夠為一線教師的數學教學提供基本的教學資源,也是教師教學的主要工具之一.但是,數學教材在編寫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內容是有限的,若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只是按部就班地“教教材”,則會讓數學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將學生的數學學習視野局限在了有限的框架內.而基于微課技術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則是教師在教材研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與利用課外資源,實現課外資源與課內資源的相互補充,增加學生對數學史的了解程度,感悟數學文化,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形成數學科學探究的精神與品質.
以“集合”教學為例,本節課除了要讓學生掌握集合的概念,了解交集、包含、子集、真子集等相對抽象的數學知識點,還應讓學生了解“集合”的發展歷史,增加學生對數學史的了解程度.在視頻的觀看中,學生了解到集合論最早始于19世紀,從牛頓和萊布尼茲創立微積分以來,各國的教育研究學者紛紛加入集合的分析與探索中,最終康托爾所提出的《集合論》被世界公認,但是康托爾的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風順,甚至是極其坎坷的.柯爾莫戈洛夫曾這樣評價:“康托爾的不朽功績在于他向無窮的冒險邁進.”康托爾提出的“數學與無窮”“無窮集”“可數集”“超限數理論”并不被當時的數學界認同,許多數學家對于康托爾提出的數學理論始終持懷疑的態度,但是康托爾卻頂著眾人質疑的目光,踏上了滿是荊棘的研究之路,即便有人嘲笑他所提出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認為他付出諸多心血研究出的“超限數”是“霧中之霧”,咒罵康托爾正在走向“地獄”.在猛烈的攻擊以及超負荷的數學研究中,康托爾患上了精神分裂癥,直至20余年后,康托爾的集合論才被數學家們所認同,認為借助集合論可以建造起整個數學大廈.在數學史的介紹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數學概念的形成、每一個數學成果的獲得,都是來之不易的,這些數學家身上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當代的每一個人學習,由此實現了數學文化的滲透,助力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
(五)利用微課復習舊知,完善學生知識體系
復習既是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但是許多學生卻總是忽視對所學知識的復習,極少主動將所學的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聯系,最終導致他們雖然在數學學習中習得了大量的知識點,但是知識點的積累過于零散.有效的復習指導,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從而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對此教師可以設計總結型的微課視頻,幫助學生進一步地梳理知識點,達到鞏固與提升的作用.
以“集合”教學為例,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之后,教師可將本單元中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整理,并以微課的形式將總結出的知識點推送給學生,要求學生認真地觀看總結型視頻內容,查找知識漏洞,補全自己的數學知識框架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打破教材章節的束縛,從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緊密程度出發,合理地規劃設計復習方案,帶領學生在微課視頻的觀看中,將單元學習到的所有知識點復習一遍,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程度.隨后,教師可以圍繞本單元學習的內容,開展一次單元檢測,通過單元檢測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輔導講解.其次,在復習環節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建立合作學習小組,以思維導圖為工具,各小組自主完成知識點的梳理任務,并將合作完成的思維導圖上傳至班級群中,各個小組之間相互分享成果,相互點評,起到互慧互生的作用.
結 語
總之,微課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對于提升數學整體教學質量,改善高中生的數學學習現狀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全面地了解微課的教學優勢與特點,將微課融入高中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微課的作用,優化教師的教學手段,構建科學先進、實用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林篤錦.淺談如何借助微課促進高中數學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21(86):52-54.
[2]韋伶明,羅瑤.高中數學定理類微課優化設計的分析與思考[J].數學之友,2022(11):10-12,15.
[3]季長征.基于微課模式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研究[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2(23):76-78.
[4]楊宇.試述利用微課開展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策略[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2(36):35-37.
[5]黃希.基于微課的高中數學概念高效教學課堂的構建[J].數理天地(高中版),2023(5):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