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雅斯
【摘要】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強調“做”的重要性,即在實踐中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不僅在課堂上聽講,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數學知識,從而逐漸形成實踐能力.基于此,文章提出教師應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實施“優教”,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優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效果;設計各種實踐活動,以豐富的實踐活動“優做”,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數學知識,在做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做合一”;學習主動性;實踐活動
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精心設計小學數學教學的每個環節,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與實踐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應基于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結合不同年段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滿足不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基于“教學做合一”利用現有資源實施“優教”
在“優教”方面,教師應合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一)精心研讀小學數學教材
教師可結合《義務教學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下稱“新課標”)中的要求,全面了解和掌握課本的內容,包括每個章節的知識點、例題解析、習題練習等,并按照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從教、學、做三個維度梳理課本內容,提煉出適合學生的教學重點.同時,教師應根據新課標和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包括知識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等,確保目標設定與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相契合,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實踐應用.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這一課中,“筆算除法”是其中的重點之一.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這一知識,教師在精心研讀課本的基礎上,應基于“教學做合一”的目標,引導學生分析“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口算過程,促進學生鞏固口算的方法,結合課本例題1~4,帶領學生學會“一位數除兩位數”與“一位數除三位數”的筆算除法.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與思考,逐步掌握筆算除法的基本規則.歸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筆算法則.在探究完不同類型的除法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筆算除法的方法,促進學生構筑完整的知識體系.數學推理、歸納與運算能力的培養是“教學做合一”思想的核心目標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做”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上,而“教”和“學”則分別體現在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自主學習層面,通過教師的適時指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聯系生活實際拓展教學資源
基于“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拓展教材資源,增強數學的教學價值,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應用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測量、計算等實踐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數學、感知數學,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可引入購物、旅游等生活中的實際情境,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提高對數學的應用能力.教師可采取觀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結合多媒體、網絡等信息技術,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以“統計”教學為例,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與統計相關的例子,在家庭收支統計、班級人數統計等實踐活動中,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授統計圖表等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數據,制作統計圖表,引導學生探索數據背后的故事.如,讓學生調查班級同學的身高、體重等數據,制作統計圖表,并分析這些數據背后的意義.教師還可以設計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調查學校周邊的環境污染情況,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得出結論.以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與應用的整個過程,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引導學生了解數學文化背景,向學生介紹統計學的發展歷史、統計學家的故事等,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
(三)有效利用信息技術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技術是踐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的有力工具.教師可利用PPT、視頻、動畫等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問題具象化,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生在直觀、形象的環境下更好地探究數學規律,提高數學推理與思維能力.幾何畫板是一個強大的數學圖形繪制工具,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幾何圖形的特點與性質.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繪制各種數學圖形,在動手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教師利用希沃白板等工具,制作微課,使得學生在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與課后復習中得到有效的指導.
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圖形的運動(二)”這一課中,“平移”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動畫課件,再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引導學生觀察平移的具體過程.教師依據教材中例3的內容,制作一個“箭頭分別向左、上、右、下平移”的動畫課件.在動畫中,清晰地展示箭頭平移前后的位置變化,以及平移的具體過程.學生觀察動畫,更直觀地理解平移的概念.教師利用動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思考,適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平移的方向、距離和平移前后圖形的形狀與大小是否發生變化等問題,加深學生對平移概念的理解.教師指導學生嘗試畫出平移后的圖形,由此在實際操作中,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進一步鞏固對平移概念的理解.
二、基于“教學做合一”促進學生“優學”
(一)組織數學游戲
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學”,教師可在教學活動中設計相關數學游戲,引導學生通過參與游戲學習數學,實現“做中學”的教學目標,符合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在小學數學“簡單的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數學游戲,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在“模擬購物”游戲中,學生計算購買物品的總價,這是一個簡單的計算過程.以游戲的方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個性差異,設計不同難度與形式的數學游戲,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設計較為簡單的游戲,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設計難度較大的游戲,激發學生的挑戰精神與創新思維.教師在游戲中滲透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讓學生在“做中學”,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二)堅持問題導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相關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深入思考,實現“做中學”.教師可圍繞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克服隨機提問的習慣,預先設計問題鏈,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思考,確保每個問題均有明確的目的性與指向性,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數學概念與原理.教師可實時抓住時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學生的反應與表現,適時調整問題的難度與深度,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以“小數除法”一課“循環小數”課時為例,教師可設計以下問題鏈.
問題1:什么是循環?
問題2:你們聽說過循環小數嗎?觀察數字5.333333……,7.1454545……,9.26352635……,你們發現了怎樣的規律?
問題3:結合之前學習小數除法的經驗,請嘗試計算400÷75的結果,并說說它的特點?
基于問題鏈,“做”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問題從“循環”開始,逐漸過渡到“循環小數”,再過渡到“循環小數的計算”,由淺入深地推進學生“做中學”,教師要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解決問題,將“做中教”落在實處,實現“教學做合一”.
在“小數除法”中“循環小數”的知識講解中,教師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探究循環小數的概念與計算方法.教師先以“什么是循環?”引導學生理解循環的概念,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循環現象,理解時鐘的指針、四季的更替等,引出數學中的循環概念,再以“你了解循環小數嗎?數字5.333333……,7.1454545……,9.26352635……有什么樣的規律?”的問題讓學生觀察與思考,發現循環小數的規律,找出重復出現的部分,嘗試總結循環小數的規律,最后教師以“結合小數除法的學習活動,你能計算400÷75嗎?它有什么特點?”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循環小數的特點,指導學生進行除法計算,觀察結果中小數部分的規律,進一步理解循環小數的概念.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主動思考,提高數學思維能力.由此將“做中教”落在實處,達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目標.
三、基于“教學做合一”以豐富實踐活動“優做”
(一)低年級小學數學“優做”
在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缺乏抽象思維的能力,因此動手操作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在“角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設計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通過拼、折、擺、畫等方式創造角,從而深化對角的認識.在課堂中,教師讓學生用三角板拼一個角,學生選擇不同的三角板,以組合、拼接等方式創造出不同的角.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更好地理解了角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硬卡紙折(剪)一個角,或者以折疊、剪切等方式創造出一個角,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形成過程與變化規律.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小棒擺一個角,學生選擇不同長度的小棒,以擺放、組合等方式創造出一個角,以此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大小與變化規律.
(二)中年級小學數學“優做”
在小學數學中年級教學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抽象思維能力,但仍然處于發展階段.教師可采取習題訓練策略,精選典型習題,讓學生在“做習題”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課程中,為了促進學生深入理解“整數的加法運算定律可以推廣到小數”.教師精選兩道典型習題如下:
習題1:在跳高比賽中,蹦蹦同學跳過了1.14米,跳跳同學比蹦蹦同學跳得低0.05米,吉吉同學比跳跳同學跳得高0.25米,那么吉吉同學跳過了多少米?
該習題主要考查學生小數加法的應用能力,學生理解題意,根據已知條件列式計算,得出吉吉跳過了多少米的答案.在這道習題解答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小數加法的運算定律,學會解決相關實際問題.
習題2:已知井深15.5米,現有一只蝸牛要從井底爬出來,白天往上爬3.5米,夜晚往下滑2.5米,那么這只蝸牛爬出這口井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該習題注重培養學生小數減法的應用能力及簡單的數學建模能力,學生分析蝸牛白天與夜晚的爬行情況,根據已知條件進行計算,得出蝸牛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爬出這口井的答案.在具體“做題”中,學生能夠進一步掌握小數減法的運算定律,并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在學生做題、討論、糾錯的每一個環節中,均體現了“做中學”的教學理念.學生動手解決問題,能夠更加深入地掌握數學知識.
(三)高年級小學數學“優做”
在小學高年級,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為了強化“模型思想”核心素養,教師可設計課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構建抽象的數學模型,更好地貫徹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教學中.師:“在這些植樹問題中,你能歸納出哪些數學模型嗎?”基于教師的啟發,學生歸納常規植樹問題解題特點,結合較為容易出現的封閉環形植樹問題,生:“兩端植樹=總距離÷間隔數+1”.由此學生更好地構建了數學解題模型,更好地滲透了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做)理解與解決問題(學),得到了教師的引導與啟發(教).在“做”中“學”,在“學”中“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 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思想,有助于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為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學”中,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以動手操作等方式,主動探究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思維與應用能力,利用課后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在“做”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己的數學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郭杉杉.小學數學綜合實踐作業的設計與實施———以“‘數學大富翁棋我來做”綜合實踐作業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23(12):44-48.
[2]范韋莉.貼著兒童行走:小學“做數學”學習素材的特征與開發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3(28):66-68.
[3]王耀雅.不妨做個“鏈接師”———“鏈接”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J].數學教學通訊,2022(25):66-67,86.
[4]郭慧蕓.小學數學低段跨學科“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研究———以二年級“我給恐龍做名片”為例[J].新教師,2022(12):49,60.
[5]董衛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的主要路徑[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1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