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 要: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根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核心素養,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地理問題和提出新的地理問題的能力,具體內涵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內容。新課標理念下,學生是地理學習探究的主體,地理教學活動的組織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因此,作為課堂教學主導者的教師,自然要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教學設計中,滲透到地理課堂的各個環節中,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從而引導學生在學習基本地理知識技能的同時形成較強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成長
新課標理念中明確規定教師要創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課程,且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做出了詳細、明確的闡述。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一個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教育熏陶過程[1]。當學生深入研究了地理學科中的人口、環境、資源等問題,那么他們就會逐步形成一定的人地協調觀念;當學生綜合運用已經構建的地理知識觀點和方法認識地理環境,并分析了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那么他們就會逐步形成一定的綜合思維;當學生能從區域的角度,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那么他們就能逐步具備一定的區域認知能力;當學生積極參與了戶外考察、實驗、社會調查等綜合實踐探究活動,那么他們就能逐步具備一定的地理實踐力。因此,教師要結合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設計并組織展開多元化的地理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加強對地理基本知識內容的學習和探究,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的思維視角分析社會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從而切實促進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一、高中地理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意義分析
(一)有助于推動地理新課改的落實
高中地理新課標對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做出了明確且詳細的闡述,而且明確要求教師要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導的課程。課堂是落實新課程理念的重要陣地,因此教師自然要將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課堂教學目標,從而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來全面推動新課程理念的有效落實[2]。教師要將對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教學設計中,包括制訂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包括設計能夠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問題,包括組織展開能夠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探究活動等。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運用地理思維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本質,是學生在學習本課程之中或之后形成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當教師將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時,那么就會引導學生運用地理學科的思維觀點來分析社會生態環境,分析人口與環境和資源之間的關系,解決人地關系問題等,那么學生自然就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運用地理思維觀念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3]。如:學生學習過《城鄉內部空間結構》這一部分內容后,他們可以結合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內容,分析城市和鄉村地區的內部空間結構,為城鄉功能區域的劃分出謀劃
策等。
(三)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是學生構建地理學科知識、形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基于核心素養理念培養的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會加強與班級學生的互動交流,了解班級學生的地理思維認知基礎,并會引導學生將教材上的理論內容與生活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4]。那么整個地理課程探究活動中,學生自然會保持高度的專注力與活躍的思維力,會與班級同學和教師展開積極的互動交流,并會深入構建基本的地理知識內容,因而就會在原有基礎上獲得發展與提升。由此可見,當教師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融入地理課程的各個環節中,那么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學生的發展與成長,能創建以生為本的高中地理高效
課堂。
二、高中地理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探析
(一)重視地圖應用,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素養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學習工具。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讀圖、識圖以及繪圖能力,才能加強對地理學科知識的學習、理解和運用,才能運用地理學科內容分析和解決生活問題,進而才能逐步形成一定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5]。因此教師要讓地圖成為學生探究地理學科知識的重要輔助工具。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地圖突破課堂上的重難點內容。課堂上的重難點內容,即學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探究的內容。當直觀的地圖與抽象的地理語言和符號有機結合在了一起,那么就能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如:《人口分布》這部分內容中,學生不僅要學習世界范圍內人口的分布,還要分析自然和人文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世界范圍很大,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也很多,如果學生只是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理解與記憶,那么顯然非常吃力。但是,如果學生一邊觀察分析地圖,一邊總結人口分布的特點,總結影響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那么學生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運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呈現關于人口分布的地圖,引導學生學習地圖的合理應用,加強對人口分布以及影響人口分布因素的學習和理解。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地圖來分析和解答具體的問題。學生運用地理知識解答問題,是他們地理學習活動中必須要形成的基本素養之一。地圖是學生解答地理問題的重要工具,而且有很多習題本身考核的就是學生的識圖能力。如:《比較區域發展的異同》,當學生學習過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呈現如下與識別地圖相關的習題。類型一,呈現兩個地勢為盆地的地理圖形,圖形中有河流、山脈、鐵路,引導學生分析地圖中的河流特點,分析盆地1地區中小麥品質優于盆地2的原因,從而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地圖比較區域發展的異同。類型二,呈現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江蘇省的地圖,引導學生結合地圖比較這兩個地區的自然特征,比較這兩個地區的風能資源空間分布特點等。當然,還有其他類型的,需要學生結合地圖進行分析解答的習題,教師可以將其分門別類地呈現到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展開相應的練習鞏固。
(二)創建教學情境,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素養
科學合理的課堂情境,能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融入形象的情境中,能引導學生加強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而且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還能增強地理課堂的趣味性,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地理探究興趣。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創建科學有效的教學情境,從而引導學生保持高度的專注力與積極的學習力,進而切實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學習《走進桂林山水》一課時,教師可以創建信息化的教學情境,即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桂林地區的景色特點,包括桂林優美的山河景色等。當學生欣賞了優美的景色圖片,教師再提出情境化問題:桂林山水屬于什么地貌類型?為什么桂林山水如此令人心曠神怡?那么學生就會分析桂林的地理位置,學習喀斯特地貌的特點,并會結合問題情境思考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條件,進而學生就會分析桂林山水形成的巖石條件、氣候條件以及生物條件等信息內容。
再如:《地域文化與城鎮景觀》的教學,教師可以創建生活化的情境:我們的家鄉有哪些專屬于本地的地域文化?結合你所了解的社會真實信息,說明地域文化在城鄉景觀中的體現。那么學生就會分析家鄉的地域文化,分析家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并會在這一基礎上探究新知,逐步發展自身的地理學科素養等。
(三)堅持多元評價,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素養
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構建有利于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多元化評價。確實,多元化的評價有助于學生更為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的地理水平,有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地理學習活動中的優點和缺點,進而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能力。
教師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認知能力,因此教師要在客觀評價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評價,引導學生評價班級內的其他學生,從而引導學生從多個視角認識自己、提升自己。
教師要注重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即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以及溝通的方式,全面關注學生的地理學習態度、地理探究能力、地理學習習慣等。
教師要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主要包括語言評價、積分評價以及其他方式等。多元化的方式,有助于教師更為客觀地記錄學生的地理能力。
(四)組織綜合活動,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素養
現代教育理念下,幾乎所有的學校組織展開了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而且教師也在給學生積極創建綜合實踐活動的機會與平臺,旨在引導學生將地理知識點與實踐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一定的地理運用能力。
例如:《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的教學,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同地區的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專屬于本地特色的地域文化與景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觀察我國城鄉景觀中的地域文化的調查活動。那么小組學生就要分工合作,并結合自己所構建的地理知識點,觀察某一種鄉村景觀或者城鎮景觀,了解該景觀的地理位置,說出該景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等。學生可以調查了解距離自己家鄉比較近的某一地區的地域文化與景觀,也可以調查了解地域文化比較明顯的廣東地區、四川地區、青海地區等。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搜索、短視頻以及電話等方式,全面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地域文化,并與當地人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了解該地區的歷史文化以及地域特色等,然后將其整理到表格信息中。
再如:單元活動《建設海綿城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自己生活地區的排水情況。尤其是在雨季,學生可以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實地查看各地的排水措施,或者是通過當地的網絡資源平臺,關注各個地方的排水情況等。通過實際調查,充分認識到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性。緊接著,學生可以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提出能夠有利于家鄉地區健康、安全排水的措施,嘗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點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教師要全面了解小組學生的實際調查情況及其提出的建議與措施等,并對其進行激勵性評價,從而切實促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五)加強整理歸納,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素養
地理學科內容的系統性非常強,當學生學習過一個單元的地理知識點后,可以對其進行整理總結,將零散的知識內容整理成一個系統的整體。而且地理習題類型也比較多元化,學生可以一邊分析解答習題,一邊對其類型與考核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歸納。當學生養成了整理知識點與整理習題的良好習慣,那么他們就會逐步提升自身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例如:學生學習過《地表環境的特征》這一單元內容后,可以自主設計并編輯思維導圖。即學生要將單元內的所有知識點通過層級的思維圖示呈現出來。首先,學生可以將單元標題寫到正中間,然后在單元標題的周圍寫出課時標題。緊接著,學生要在課時標題后邊寫出該課時內容中的所有基礎知識點。最終,學生可以將單元內的所有知識點通過樹狀圖呈現出來,通過結構圖示呈現出來,或者是通過其他的學生喜歡的圖示呈現出來。
關于這一單元內的習題類型,學生同樣可以將其進行整理歸納。具體是準備一個練習本,將地圖類的相關習題整理到練習本上,將地圖類型的習題摘抄到練習本上,將基本知識點的選擇題、填空題等摘抄到練習本上,將材料分析題等摘抄到練習本上,并將各種類型習題中考核的基本知識點進行簡要的分析與歸納等。
無論是單元內基本知識點的整理歸納,還是單元習題類型的整理歸納,教師都要引導學生在自主總結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即學生要將自己整理的內容分享給小伙伴,及時補充自己知識整理點的不足,及時學習其他小伙伴優秀的經驗等。
(六)注重因材施教,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素養
班級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那么在培養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自然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即關注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設計并提出層次化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地學習教材知識點,并引導學生展開層次化的習題練習,從而滿足班級中不同層次能力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切實促進班級全體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由易到難地呈現地理教材內容。如:《常見的天氣系統》的教學,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前設計多種不同內容的課件,其中有包含“氣團概念、鋒概念、冷鋒定義、暖鋒定義”等基本知識點的課件,有包含冷鋒特征、暖鋒特征及其對天氣影響的課件,還有教材內容拓展延伸類的課件等,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反饋,適時地呈現不同的課件內容,引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和進步。
教師可以設計并提出層次化的問題,引導班級中不同層次能力的學生都展開相應的練習鞏固。如《氣壓帶、風帶與氣候》這一部分,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層次化問題:其一是基礎知識點相關的,天氣和氣候有什么不同?并要求班級中地理基礎一般的學生回答這類問題。其二是稍微有些難度的習題,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有哪些影響等?并要求班級中地理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這類問題。
結束語
總而言之,教師要將對高中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融入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加強對地理學科內容的學習、構建和運用,從而創建以生為本的高中地理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楊文云.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探研[J].成才之路,2023(19):53-56.
[2]呂慧琴.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地理熱點問題教學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6):37-38.
[3]周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評”一致性探究[J].高考,2023(19):81-83.
[4]徐燦.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學實踐探索[J].求知導刊,2023(20):59-61.
[5]楊儒娟.淺談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高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滲透途徑[J].學周刊,2023(24):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