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高校學生的學習資源呈現海量化應用趨勢,課堂教學模式也越發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本文以應用型高校“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考核評價機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互聯網+”標準化體系作為主體媒介,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引導下,針對當前應用型高校混合式教學評價機制的發展特點,深入探究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的完善策略,以期通過改進的應用型高校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激發大學生的學習激情與創新能力,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關鍵詞:標準化環境,混合式教學,評價機制,互聯網+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18.035
0 引 言
伴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我國高等教育部門轉變傳統教育方式,創新性地將“互聯網+”融入課堂教學模式之中,建立“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標準化教學環境[1],在教學方法改革中,實現了線上與線下教學的互補與互助。與此同時,將“互聯網+”與高等教育深入融合,建立具有規范化特點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能夠促進高校教學考核體系與教學評價系統的改革與發展。因此,在標準化的“互聯網+”應用環境下,深入分析高效混合式考核評價機制的主體特點,并進一步探究促進教學考核評價機制完善的策略與手段,對高校的教學體系發展和我國人才培養需求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與作用。
1 “互聯網+”標準化環境背景下高校教育的內涵
近年來,伴隨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方式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現代網絡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普及應用,為高校的“教育標準化”提供了媒介與手段,更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傳輸與應用提供了多樣化的平臺與渠道[2]。在“互聯網+”標準化環境大背景下,高校教育不僅包含傳統的線下教育形式,還包含基于互聯網平臺的線上教育形式,因此需要改變傳統評價機制,建立符合混合式教學的多樣化新評價機制。大學期間,將大量的線下學習時間與其他碎片化時間有效整合并高效利用,整理、提煉與內化高校教育體系結構,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創新意識。從高校教育的內涵來看,在“線下+線上”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通過規范化的網絡平臺,構建高校教育知識系統與高校教育考核評價機制,能夠實現高校教育信息的整合,并能夠將學生的學習行為個體化與自主化,進而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管理,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效能,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高效地利用時間來自我完善。
2 應用型高校混合式教學評價機制的當前發展特點
2.1 考核方式較為單一
在高校教育體系中,課程考核評價是實施學生標準化質量評價的關鍵性環節之一[3]。只有建立客觀且全面的課程評價體系,才能夠在規范化的教學管理中,實現對學生客觀、合理與高質量考核評價。然而,受傳統教育方式的制約與影響,我國應用型高校在展開混合式教學過程中,雖然教學方法發生了一定的改變,但在教學考核方式上,大都以試卷考核作為主要考核辦法。這種考核方式將學生的思維固態化與分數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個體的創新思維發展,也影響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進一步規范化與高效化應用。
2.2 考核內容較為應試
在教學考核評價設置中,大多數院校仍然沿用傳統的實驗報告+答辯考核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缺乏過程化考核內容,對教學考核評價體制的規范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作用。只有有效量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考核評價標準,將過程考核融入標準化教學考核評價機制之中,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才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創新與發展。
3 標準化考核評價機制的多元化構建與應用
3.1 教學考核評價主體的多元性
在高校實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學生通過“線下+線上”雙重學習方式,展開“以學生為中心”的知識學習。學生學習主體的差異化發展,加劇了學生標準化考核機制的革新速度。想要使混合式教學評價呈現出更加規范化與公平化的發展趨勢,就必須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學情”,展開差異化的教學考核評價,通過對教學評價主體的規范化設置與多樣化調節,來形成具有多元評價特點的多元主體聯動機制,從而使學生扮演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雙重角色,并針對自身及他人的評價過程,深刻認識自己的不足,進而吸取有效經驗,提高自身的學習自覺性與自主性,不斷促進自身的核心素養發展。
3.2 教學考核評價原則的明確性
相較于線下教學方式而言,應用型高效混合式教學方法將教學過程融入了線上學習與交流[4],通過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互,實現對高校學生碎片化學習時間的規范化利用。學科的教學考核評價,從其評價的目標與理念上來看,主要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從而更好地督促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促進教師的因材施教。因此,對教學考核評價原則的標準化設定,需要有規范化、嚴格化的設定標準。
3.3 教學考核評價指標的多重性
3.3.1 階段性考核指標的標準化設置
在多重性的教學考核評價指標設置中,需要將階段性考核作為標準化考核指標體系的關鍵考核因素之一,并將階段性考核劃分為線下和線上兩部分,來進行學生考核評價指標的定量與定性展示。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個體的小組合作能力,以及與學生個體之間的溝通交流能力,將階段性考核設置為小組考核,以5~7人為一組建立階段性教學考核評價小組。同時,為了能夠提高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與個性化學習能力,采用組件互評與教師評價雙重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標準化的階段性考核。
3.3.2 期末考核指標的標準化設置
根據學生的線下和線上學習情況,期末考核的多元化主體評價,需要包含多個評價指標。其中線上部分的評價指標,更加注重學生的理解能力、平臺的標準化應用能力、自主創新能力;而線下考核的部分評價指標,則更加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實踐部分動手能力與突發問題的解決能力。將期末考核指標進行標準化設置,能夠保證教學考核考評效果更加公平公正,并能夠促進生生與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進而有效優化教學內容,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4 結 論
在“互聯網+”標準化環境的時代背景下,從當前應用型高校混合式評價機制的發展特點出發,深入探究規范化的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改進與完善傳統教學考核評價體系,能夠為高校的教學質量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從公正性和公平性的視角出發,科學合理地構建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促進高校考核評價體系的標準化發展,能夠帶來更好的考核評價效果反饋,并促進學生個體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提高,進而形成具有規范化特點的新型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陳紅陽,魯江坤,唐志,等.OBE理念下混合式教學考核評價機制研究[J].福建電腦,2021,37(9):37-41.
趙文杰,吳海濱,馮僑華.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考核評價機制探究[ J ]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6):46-48.
袁楠.“互聯網+”教育生態標準化體系下大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1(17):65-67.
郎振紅.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考核評價機制研究——以軟件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為例[ J ]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8(5):63-68.
作者簡介
葛建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工商管理。
(責任編輯:高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