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摘 要: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家長與教師緊密配合,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實施各種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幼兒培養良好的習慣、高尚的道德品質、全面的素養、健康的身心狀態,讓幼兒得到全面的成長。本文就主要論述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如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推動幼兒綜合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家庭教育;幼兒園教育;互補;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3-0034-03
在近年來,社會各界對幼兒的成長越來越關注。很多的家長更加重視發揮自身的教育能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而教師也更加注重家園合作活動的開展,力求進一步拓寬幼兒成長的空間,讓幼兒能夠對幼兒園中所培育的各種素養進行多空間的發揮。因此,實現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互補成為一種幼兒教育的重要潮流。教師要充分認識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各自的特點,將兩種教育環境相結合,實施更為完善的教育活動。
1.實施“培養+落實”的互補模式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經常會培養幼兒很多的習慣。但這些習慣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幼兒需要在多種環境中反復運用、積極遵守,才能夠真正讓這些習慣成為生活的常態,成為自身的特質。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實施“培養+落實”的互補模式,與家長共同引導幼兒在幼兒園和家庭中運用規范的行為參與各種活動,有效增加幼兒的活動量,讓幼兒通過參與數量充足的實踐活動形成長期的習慣。這種互補模式能夠有效強化幼兒的習慣鞏固意識,落實教師與家長共同的教育職能。
比如,在培養幼兒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時,教師在幼兒園中只能提示幼兒在夜晚要盡快入眠,并且要制定鬧鐘,在早晨按時起床。但這一習慣的養成場所卻是在家庭中,教師不便于對幼兒實施具體的指導。因此,家長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職能,在夜晚引導幼兒不要過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以及觀看動畫片,督促幼兒盡早進入休息狀態,并幫助幼兒掌握制定鬧鐘的方法。在早晨時,家長可以及時督促幼兒起床,讓幼兒充分養成這一習慣。又如,午睡也是幼兒需要養成的一種良好習慣。在幼兒園內,幼兒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保持充分的午休。在周末時,幼兒缺少教師的指導,活動更加自由,在中午階段經常不能午休,容易打破這種習慣。而家長在周末時也會忙于工作,缺少對幼兒的管束,造成幼兒在周末時活動過于松散,在新的一周中難以快速調整狀態。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家長充分認識幼兒存在的這種現象,讓家長提醒幼兒按時午休,將這一習慣從幼兒園中保持到家庭中,實現反復的鞏固。在幼兒園中教師還會培養幼兒合理飲食的習慣。而很多幼兒雖然在幼兒園中能夠聽從教師的指導,但是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缺少教師的監督,就會出現過多食用垃圾食品、挑食等問題。因此,家長可以再次強化對幼兒的指導,讓幼兒反復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比如,在家庭就餐環節,家長可以帶領幼兒回顧在幼兒園中就餐并培養飲食習慣的過程,讓幼兒分享得到的認識。而家長還可以廣泛學習飲食健康知識,為幼兒制作科學營養的膳食。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在幼兒園中初步培養幼兒一些良好的習慣,而家長可以借助家庭生活反復強化幼兒這些良好習慣的養成,在這樣的互補方式中提升對幼兒教育的力度。
2.實施“講解+指導”的互補模式
教師經常會在幼兒園中培養幼兒一些獨立生活的能力。但由于幼兒園的活動時間有限,幼兒能夠初步掌握一些方法,但隨著環境的改變,幼兒在獨立處理很多的生活問題時又會產生許多新的困難,造成這些生活能力不能得到相應的提高。因此,教師可以從這個角度入手,實施“鼓勵+指導”的互補模式,鼓勵幼兒在幼兒園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方法,由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根據幼兒的具體生活過程做出更為細節性的指導,進一步細化幼兒獨立生活能力的養成教育。
比如,在培養幼兒獨立清洗衣物的習慣時,教師在幼兒園中經常只能運用類型較少的衣服為幼兒做出演示,讓幼兒掌握在水盆中倒入洗衣粉,用力揉搓衣服這些基本的方法。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幼兒會對洗衣粉的使用量、水的合適溫度、揉搓衣服的力度這些問題產生較多的困惑。同時,在家庭生活中,很多家長對幼兒過于溺愛,認為參與這種活動對幼兒的成長沒有促進作用,因此會主動為幼兒承擔清洗衣物的勞動任務,造成幼兒所了解的這種生活方法不能得到及時的運用,很快會發生遺忘。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方面對家長做出思想引導,讓家長認識到幼兒獨立成長的重要性。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從這些方面對幼兒做出具體的引導,培養幼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意識。比如,在倒入洗衣粉時,家長可以引導幼兒觀察衣服的數量,讓幼兒在衣服數量較多時增加洗衣粉用量,在衣服數量較少時減少洗衣粉用量。在調整水溫時,可以指導幼兒適當加入一些熱水和涼水,用手觸摸水溫,再次加入熱水或涼水,讓水溫更加適度。又如,在培養幼兒根據氣候的變化調整衣物的生活能力時,由于幼兒在幼兒園中的穿衣方式較為單一,經常只能夠從理論的層面理解教師指導的方法。并且這種教育活動經常是在短時間內開展的,教育時的氣候狀況較為固定,幼兒不能夠對外界的環境做出全面的感知。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引導幼兒每天觀察氣候的變化,并讓幼兒每天了解一種衣服的保暖作用。通過這樣反復的實踐,讓幼兒具體掌握合理的穿衣方法。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能夠對幼兒進行宏觀性的生活能力培養,而家長可以對幼兒做出更為具體的指導,讓幼兒的生活能力更加細致。
3.實施“探索+運用”的互補模式
在幼兒園中,教師經常會組織幼兒參與一些探索活動,讓幼兒了解生活中的各種簡單的科學現象,了解一定的科學道理。但家庭生活的環境更為豐富,幼兒能夠接觸更為復雜的現象,并能夠將幼兒園中所培養的科學素養進行更為靈活的運用,解決多樣的問題,進一步強化科學精神。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實施“探索+運用”的互補模式,在幼兒園中為幼兒提供探索的空間,由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為幼兒提供運用的空間,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創造性素養。
比如,通過幼兒園中的探索活動,幼兒能夠了解到將雞蛋投入食鹽水中可以浮起。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創設類似的科學情景,讓幼兒展示科學素養。比如,在做飯時,家長可以有意將雞蛋放入清水中,并對幼兒做出如下請求:“怎樣能夠讓雞蛋浮起來呢?有什么好的方法嗎?”幼兒可以尋找出食鹽,做出具體的嘗試,幫助家長解決這種困難。家長可以對幼兒的做法表示認可,強化幼兒的成就感。由于幼兒的思維能力正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在了解到一些科學方法后經常會產生固化思維,難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靈活運用。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創設更為復雜的情景,讓幼兒做出變通。又如,在幼兒園中,幼兒能夠掌握分離樹葉和綠豆的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對幼兒做出如下請求:“怎樣能夠將這些樹葉和紅豆分離開呢?”幼兒通過一定時間的思考,能夠認識到紅豆和綠豆的重量相近,相對較重。茶葉和樹葉的重量相近,相對較輕。因此,可以對分離的原理進行拓展運用,在樹葉和紅豆的混合物中倒入清水,讓樹葉漂浮在水面。這種靈活變通的思路能夠讓幼兒進一步培養良好的創造能力。家長還可以根據家庭生活的特點進一步創設新的問題,讓幼兒做出思考。比如,可以提示幼兒:“紅豆接觸水后容易發霉,還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呢?”幼兒能夠認識到樹葉看起來更大,紅豆看起來較小,從而可以使用篩子讓紅豆與樹葉分離。完成這種任務后,家長可以對幼兒表現出的創造力做出充分的稱贊,并將幼兒解決問題的過程錄制成視頻,發送給教師觀看,由教師對幼兒做出進一步的評價,讓幼兒充分體會家長和教師對自身的關懷與鼓勵。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能夠依托家庭環境對幼兒園中培養的科學素養進行更為靈活的運用,進一步形成勇于探索的習慣。
4.實施“鼓勵+反思”的互補模式
不同的家長有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幼兒性格和人際交往能力的養成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夠科學,會造成幼兒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不能積極適應幼兒園中的集體生活。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實施“鼓勵+反思”的互補模式,由教師根據幼兒存在的問題對幼兒進行充分的鼓勵,強化幼兒的人際交往信心。由家長反思自身的家庭教育模式,合理調整家庭教育方法,為幼兒營造更加溫馨的成長環境。這樣的互補模式能夠從根源上解決幼兒存在的問題,讓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學。
比如,在集體活動中,教師能夠發現一些幼兒過于自卑,不能積極主動參與集體活動,經常會消極等待,而這些幼兒在其他活動中也表現得較為沉默。通過與家長的交流,教師能夠認識到這些幼兒的家長管理方式普遍比較嚴厲,經常以嚴肅的命令要求幼兒做各種事情,并且很少對幼兒做出認可。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人際交往,并引導其他幼兒邀請這些幼兒一同活動,對幼兒的各種表現做出贊賞。家長可以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對幼兒表現出和藹的態度,強化對幼兒的贊賞意識,寬容幼兒出現的各種錯誤,對幼兒耐心講解各種方法。由此,幼兒能夠擁有寬松的成長環境,更好地發展自我的個性。又如,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能夠發現一些幼兒喜歡美術活動,對于描繪各種事物、參與各種手工制作有著強烈的興趣。但家長更傾向于讓幼兒培養音樂素養,造成幼兒在家庭生活中不能擁有更充足的時間參與美術活動。因此,教師首先可以鼓勵幼兒積極發展自身的愛好,強化幼兒對于美術活動的信心。其次可以對家長進行思想引導,讓家長尊重幼兒的獨特個性,在家庭生活中為幼兒創設美術活動的環境。通過實施這樣的互補模式,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夠契合幼兒的成長需求,讓幼兒的個性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5.實施“引導+示范”的互補模式
教師和家長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最常接觸的群體,對于幼兒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幼兒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會有意識地模仿教師和家長的言行舉止和思想狀態。因此,教師可以從這一角度入手,實施“引導+示范”的互補模式,在幼兒園中開展思想教育活動,讓幼兒從理論的層面培養各種良好的品質;由家長在生活中對幼兒具體做出示范,讓幼兒參照家長的正確做法進一步落實道德品質的培養。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讓教師和家長的合作教育更加密切,讓幼兒得到更加充分的指引。
比如,在培養勤儉節約的生活品質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中帶領幼兒共同制作存錢罐,培養幼兒合理的消費習慣。還可以播放心理教育視頻,讓幼兒了解家長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體會家長的辛苦,培養體諒家長的意識,消除幼兒存在的盲目消費行為。還可以為幼兒講解勤儉樸素的人物事跡,讓幼兒有效消除虛榮攀比的心理。而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從飲食、購物等方面表現出勤儉的品質,保持樸素的穿著,循環使用家庭中的各種物品。幼兒能夠對家長的這些做法進行不斷的模仿。同時,一些幼兒的家庭條件較為優越,容易產生虛榮攀比的心理。家長可以始終保持樸素的生活作風,經常稱贊具有良好品質的生活中的各種人群,引導幼兒能夠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內在美。又如,在培養文明友愛的交往習慣時,教師可以在幼兒園中引導幼兒學習各種常用的交往用語,還可以組織幼兒展開人際交往情景劇,讓幼兒初步掌握這些禮貌的行為方式。而家長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向長輩和鄰居熱情問好,積極幫助他人解決各種困難,讓幼兒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團結友愛的人際交往品質。在這樣的過程中,家長的行為方式能夠與教師的教育內容更加協調,讓教師和家長作為幼兒成長的指引者,使幼兒獲得更為全面的進步。
6.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的成長是教師和家長共同的職責。隨著幼兒教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主動加入幼兒成長的活動中,這對于教師創新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家園協同推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作用,與家長進行積極的配合,實施多種互補模式,讓幼兒能夠及時解決各種問題、及時獲得足夠的指引、擁有更加寬松溫馨的成長環境,有效培養各種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品質。通過實施這種互補模式,教師能夠探索出家園合作教育的新方向,讓幼兒園教育模式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吳賦寧.多元互動合作? 構建家園共育新模式[J].名師在線,2022(07).
[2]桂建鑫.促進幼兒身體活動習慣養成的家園共育模式構建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21.
[3]李璐.家園共育中家長參與幼兒園教育的問題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