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貞飛
摘 要: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實現有效教學,是當下談論較多的一個話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促使學生形成數學學習能力和思維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遷移能力;也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的共同互動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地體驗學習的快樂,體會數學的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注重體驗;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539(2023)03-0240-03
著名數學教育家費賴登塔爾曾經說過,數學學習是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游泳、騎自行車一樣,不經過親身體驗,僅僅從看書本、聽講解、觀察他人的演示是學不會的。小學數學的教學應當以具有過程性、思考性和體驗性的教學活動為主要抓手,應當給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去獲得體驗,并結合具體的數學知識點讓學生在創設的活動情境中去體驗、感悟、理解與應用數學,這是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有力保證。
1.在教學活動中收獲數學體驗
體驗性學習一般分為間接體驗與直接體驗兩種方式。間接體驗是指學生已具備了相應的活動經驗,教學時只需設置適當情境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憑借經驗遷移去探索新的知識領域。直接體驗是指學生在新情境中缺乏新認識、新實踐的前提下,必須通過自己的親力親為去習得認知、積累經驗,這種體驗是學生學習數學、學好數學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徑,更是學生日后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探索實踐能力以及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的寶貴財富。
(1)從已有生活經驗入手,發展學生的間接體驗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要盡量將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進行有機的結合,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并且不斷地調動知識儲備,再通過原有的經驗去主動探索新知領域,這是促使學生回顧認知、加深理解、發展體驗不可忽視的重要通道。
(2)從課堂操作活動入手,增強學生的直接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就可以使學生直接獲取體驗性認識,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數學能力。動手操作、親身體驗這樣的學習方式是最受學生歡迎的,學生只有在自己參與動手操作、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之后,才能最終沉淀到他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一種素養、獲得一種能力,可以伴其一生,受用一生,這正是落實有效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要依據課題內容,最大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其參與到獨立“做數學”、合作“做數學”的體驗性探究活動中,并不失時機地給予點撥和引導、鼓勵和促進,切不可以看、聽、說、想的互動來替代必要的操作實踐,因為再好的講解與演示也難以達到親身體驗的效果。
2.在體驗過程中訓練數學思維
杜威提出的“從做中學”與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念使筆者深刻認識到,只有讓學生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學習,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以“體驗學習”為指引,堅持以“做數學”為核心,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悟、學中得,將數學知識、技能的獲得與實際相結合,使學生在體驗中享受“做數學”的樂趣。
(1)在體驗中交流,搭建活躍思維的橋梁
在做中學,做是基礎,學是核心。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讓學生先去做,邊做邊交流,邊做邊展示,在體驗中搭建活躍思維的橋梁。這種經過體驗的交流,既是做的生成,也是學的深化,可以讓學生交流思想,活躍思維。
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體驗中交流,力求以做促說,說做一體,層層深入。為此,筆者預設了一個問題:“請同學們猜一猜,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有學生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兩條相鄰的邊的乘積。”有學生猜:“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和高相乘的積。”此時,筆者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首先驗證第一種猜想,筆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框架,請一位學生拉動平行四邊形框架,讓學生看看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一邊拉一邊認真觀察,這時學生說:“平行四邊形框架會變形,可以拉大些也可以拉小些。”筆者繼續加以引導說:“平行四邊形框架變形了,面積也就不一樣了,可是你們有發現什么始終沒變嗎?”學生說:“四條邊的長度都沒變。”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通過拉動面積變化了,可是邊的長度不變,那么兩條相鄰的邊的乘積是不變的,這就存在矛盾。”可見,第一種猜想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是錯誤的。在驗證第二種猜想時,筆者組織了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學具,將平行四邊形紙片剪一剪、拼一拼,驗證學生的猜想是否成立。筆者要求學生圍繞下面幾個問題,邊思考邊動手操作:“你畫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在什么位置?”“你是沿著什么地方將平行四邊剪開的?”“你剪開后可以拼成什么圖形?”“拼成的圖形與原來平行四邊形有哪些聯系?”通過這樣的課內小組合作、動手操作、體驗學習之后,再來觀看課件動畫演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后,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面積沒有變,同時明白剪拼后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等于長方形的寬。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于是學生對公式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學生一邊操作一邊交流,有了這種“做”的體驗,學生不但可以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也就在體驗中入腦、入心,學生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為后面探究三角形的面積、梯形的面積打下了基礎。
(2)在體驗中創編,鋪設發展思維的路徑
如何讓學生在激活思維的基礎上進入深度的體驗?創編數學問題是發展思維的有效路徑。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創編數學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能使學生活學活用、自主展示、交流成果,從而在創編中發展思維。
例如,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時,筆者給學生一個式子:20÷a,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可以表示什么含義。學生通過思考寫下了他們編的問題。學生1:一本練習本a元,20元可以買(20÷a)本。學生2:將20名同學平均分成a組,每組有(20÷a)人。學生3:要運20噸沙子,一輛拖拉機運了a次,平均每次運(20÷a)噸。等等。學生創編出很多問題,紛紛舉手要說。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于是筆者又給出幾個含有字母的式子:20+a,20-a,20a。讓學生繼續編問題。這樣的過程對學生以后解決數學問題時尋找有價值的數學信息很有幫助,而且通過創編可以讓學生從小養成問題意識,從解題的角度設計問題,讓學生形成動腦、動手、動嘴的學習習慣,在此過程中,筆者注重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理解運用能力,更能發展學生思維,鞏固所學知識,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創編問題的過程既踐行了“引導學生用比較規范的語言完整地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的理念,又能讓學生經歷問題的預設和問題的提出過程。因此,創編的過程就是最好的體驗,也是發展思維的最佳路徑。
(3)在體驗中專注,探尋數學思維的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在小學階段,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激發學生的思維潛能,讓學生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就必須讓學生“專注”地去體驗,要讓學生做到用心用腦、入情入境。絕不能為體驗而體驗,為活動而活動。教學中,教師要摒棄機械死板的訓練,引領學生專注地想、專注地做、專注地探究方法,提升專注的思維品質。
3.在作業設計中突出親身體驗
(1)平時“小作業”,注重場景體驗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許多的數學知識需要在學生的親身體驗中理解、鞏固、加深印象,如果只是局限于課堂中教師的講解,或觀看課件等,學生可能不容易理解。如果在平時的作業設計中,教師能夠將課內所學內容與課外真實場景結合起來,讓學生真實地體驗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無處不在,會讓學生更多地獲得數學體驗,更加喜愛數學。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影子中的數學”探究正比例關系。在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比例”這一單元中,在學習了正、反比例關系后,練習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小蘭的身高1.5m,她的影長是2.4m。如果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得一棵樹的影子長4m,這棵樹有多高?”這個題目中的關鍵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這有什么含義?物體的實際高度與影子長度是成什么比例關系?這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不易理解。于是,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體驗作業。①先準備好卷尺和兩根已知長度的直條木棍,標為木棍1和木棍2,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在無遮擋的空地上立住兩根木棍。②觀察此時兩根木棍在太陽光的照射下,影子呈現的樣子。明白:此時就是指同一時間、同一地點。③然后讓家長與木棍并排直立站著,觀察家長的影子。④在觀察的同時記錄數據。⑤觀察表中數據,嘗試計算,找出物體實際高度與影子長度的比例關系。
通過這樣的場景作業設計,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地體驗到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自己的計算,得出結論:物體實際的高度與影子的長度乘積不一定,而物體實際的高度與影子的長度比值一定。從而得出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條件下所指的含義就是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關系。回到課堂上,教師再進行講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了。教師還可以進一步豐富知識,讓學生明白成正比例的關系不止一種。還有木棍1的實際高度:木棍2的實際高度=木棍1的影子長度:木棍2的影子長度。于是,可以解決若有一個物體實際高度很高,如大樹、路燈、旗桿等無法測量,但影子可以測量,只要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有其他參照物體可測量,便可以求出其實際高度。
(2)假期“大作業”,加強綜合體驗
據測算,小學生有接近一半的時間是在假期,如周末、法定節日、寒暑假里度過的,學生在假日里可以更靈活地安排學習時間,有更充足的時間可以支配,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假日時間,幫助學生做好規劃與安排,充分將作業設計與實踐性、綜合性、研究性、體驗性學習結合起來,從綜合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理念出發,設計耗時較長、知識點多、探究性強的綜合體驗型作業。
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刷牙中的數學問題。①制定一份家庭成員刷牙情況調查表,包含成員人數、每日刷牙次數、每次牙膏用量。要求連續記錄一星期,再統計分析數據,得出每人每次牙膏用量平均數。②觀察家里用的牙膏管口的形狀。每次刷牙時擠出的牙膏近似于什么形狀?請你動手測量所需數據并計算出每次刷牙的牙膏用量多少毫升?③根據家庭成員刷牙次數統計和每次擠出牙膏的用量,算一算,你家一天大約要用牙膏多少?一年需要用牙膏多少?④了解家里常用的牙膏品牌、價格、凈含量等信息,如果想要一次性購買全家人夠用一年的牙膏,請你算一算大約需要購買這種牙膏多少盒?⑤走進商場、超市、便利店等商家,了解同種品牌牙膏的價格,了解商家是否有“打折”“滿多少減多少”或“買幾送幾”的促銷活動。為自己設計一份最省錢的購買方案。
這樣的假日綜合體驗作業,利用課內的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驅動學生的“學”,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注重讓學生經歷過程體驗,在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充分地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將來進入社會之后所應具備的數學基本素養與能力。
4.結語
體驗教育的宗旨就在于讓學生在實踐中認知、在活動中感悟、在體驗中發展。將體驗教育的“做中玩、玩中學”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將傳統教學那種單一的“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練”轉化為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無論是個人自主學習,或是小組合作互學,或是全班共學,都將成為學生親身經歷的體驗之旅,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小學數學教學在注重體驗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的學為主,始終堅持做中有學、玩中有悟、學中有得,始終讓學生處于自主、自能、自覺的學習狀態,經歷在親身體驗中發現,在體驗中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劉紅慧.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2(17).
[2]朱亞惠.小學數學課堂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J].亞太教育,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