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甜
摘要:在核心素養下對高中地理教學的方式進行調整,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給出教學引導手段,幫助學生內化課堂接受的知識,同時訓練學生在知識應用方面的能力。地理教師在核心素養下給予學生引導,關注學生個人修養的發展,通過知識展現方式的調控,讓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開闊學生眼界,讓學生通過高中三年學習,形成較好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地理 ?核心素養 ?德育教育 ?教學情境 ?情感教育
在立德樹人教育維度下,高中地理教師必須清楚自身在學生品德素養培養方面的職責。德育教育工作已成為高中所有學科教師均應開展的工作,地理教師應在核心素養下重新考評教師工作,選擇科學手段引導學生,讓學生可以形成學科素養,促使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力量,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一、在教學手段合理調配下,幫助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觀
高中地理教師在學科素養下調整教育手段,將地理學科內容和德育教育內容相互結合。通過內容的整合,學生在課堂中可以獲取較多元素。人地協調觀是學生在高中時期應形成的學科素養,教師需要通過課程內容與德育元素的合理調控,讓學生在新視角分析地理與人類間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學生在課程內容學習中,面對環境、人口、資源等問題,需要從更加理性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基于人類活動與自然關系的維度進行思考,可以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發現生物維持日常活動需求對外部環境資源的需要,從而自覺基于持久發展需求,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教師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時,對教學方法進行調整,通過德育內容和地理內容的有效對接,讓學生在內容獲取中不會出現突兀感。學生可以在教師給出的引導方式下,思考所學內容并形成正確的觀念,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并基于德育內容,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1]
二、打造多元情境,訓練學生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能力可以理解為人們在地理活動中,對所處地形地貌進行考察、分析,或圍繞地理實踐主體進行模擬,學生在相關活動中應具備行動能力。野外考察地理狀況或在實驗室內進行地理環境模擬,這些均是地理研究可選擇的方法,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教師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時,基于學科素養維度,以多元評價手段引導學生學習課程知識,促使學生掌握課程內容并形成地理實踐能力。教師在課程進行時,還會滲透德育內容,以德育元素豐富教育內容,讓打造的教學情境更具感染力。學生在德育內容和教學內容共同構建的情境中進行感知,獲取課程內容并在活動參與中形成較好的地理實踐能力。學生應在活動參與時,理解地理環境,透過真實情境進行觀察,增加學生環境保護意識,有助于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教師以情境構建的方式,組織地理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課程知識,便于學生在活動中取得收獲。[2]
比如,教師帶學生學習人教版高二《河流地貌的發育》一課時,根據課程內容使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要求學生在給出的多媒體資源中,對河流地貌的發育情況進行梳理。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河流地貌,要求學生準確給出觀察到的信息。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河流地貌時,還會使用人文化的內容,給出教學情境。在德育元素與教學內容共同建立的情境中,學生獲得較好的活動參與感,快速參與到課程活動,從教師給出的素材中尋找關鍵內容,利于學生地理實踐能力的提升。
三、在情感教育維度下,訓練學生的思維
在課程進行時,教師需要導入德育內容,讓學生可以從諸多角度出發,對所學知識進行評價,形成批判性思維。教師在學生參與課程活動時,需要適當地引入生活元素,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增加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度,愿意參與到探究活動中。
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環境問題及其危害》一課,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學生對于大氣、水、固體廢棄物和噪聲等污染有一定了解,將此類污染與人類生活質量和健康的影響對接上。教師會從人與自然關系維度出發,讓學生認識到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主動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教師讓學生聯想生活中遇到的污染情況,梳理環境污染對人們生活帶來的不便,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環保意識,自覺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分析,讓學生對課程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有著好的推動作用。
結語:
高中地理課程教學基于立德樹人的維度,進行地理課程教學和德育教育內容的結合,以德育元素作為提高學生綜合水平的方法,有助于地理課程教學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任務。新課標對高中地理教學有新的要求,教師需要從學生學科素養培養角度調整教學方法,給予學生一定的活動空間,有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晨.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探究[J].新一代:理論版,2021(11):0103-0104.
[2]吳真勇.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析[J].人物畫報:下旬刊,2021,00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