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學娥 李闖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其身心以及能力的成長。隨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不斷創新,協同育人話題日益受到思政教師的重視,并在思想政治教學改革與升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構建新型的育人模式,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趨勢之一。這對高校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思想政治教學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策略展開如下研究。
[關鍵詞]勞動教育;思政教育;協同育人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何發展,要實現怎么樣的發展成為時代關切的問題。大學生擁有相對完整的思想體系和思政知識框架,但是由于經歷所限他們所形成的這種思想體系和知識框架并不穩定,很容易受到當下多元化價值觀的沖擊。高校思政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協同育人的重要性,以豐富思政教學手段、提升師生教學效果。其中,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是當下比較熱門的協同育人路徑之一。
一、勞動教育與思政課程教學協同育人的作用
(一)提升勞動者素質,推進民族復興
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是決定民族發展的重要因素,新時代高校教育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作為協同育人的組成部分,有效促進了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培養效率,將成為中國速度的有力支撐。恰逢第一個100年奮斗目標達成之際,社會主義建設再上新臺階,民族發展開啟新征程,新時代的勞動者將見證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這是一個偉大的新時代,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歷程,將社會主義建設推向新的起點。通過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引導學生認同百年目標,將大學生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相聯系,幫助他們明白,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以及從根本上來說百年目標的時間還需要依靠勞動者進行創造活動,才能夠真正通過教育托起中國夢想。高校教育匯入時代主題,助力復興偉業,才能夠幫助當代大學生實現青春與家國情懷的同頻共振[1]。
(二)落實立德樹人,促進人的發展
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如同一張藥方有了良藥,使得思政教育這味良藥更好地在立德樹人活動中發揮作用。新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承擔著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和思想品質的責任,幫助學生思想品質發展與社會主義發展需求相適應。滿足學生成長與民族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評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標準。創造思政教育新格局,需要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以科學的方式實現協同育人,促進各自在優勢領域的作用發揮。協同育人不是二者的簡單、直接組合,而是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促進二者相互成就、相互補充,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并堅持勞動價值觀,意識到勞動的美麗、偉大、崇高與光榮。同時,協同育人還應落實勞動情感教育與家國情懷教育,為社會主義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勞動實踐是對學生身體和智力的鍛煉,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增長見識、消化知識、熟練技能,并培養奮斗精神。
(三)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證思政教育預期成效
高校教育正是學生人生中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收獲與成長并存。如果將一屆學生比作一茬莊稼,那么協同育人就是有機肥料,幫助學生茁壯成長,保證教育的預期收成。二者正是組成養分的不同元素,對學生思想體系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甘于奉獻、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大學生身上的具體體現,他們的這種精神財富將為他們將來的個人發展鋪平道路,促使他們成為對社會主義發展有用的人[2]。同時,這種精神財富也是一種精神力量,不斷鼓舞著學生勇往直前。
二、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實施策略
(一)關注大學生品德修養
當代大學生勞動意識和精神的形成,是關系到民族復興大業的大事,應引起高校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視。首先,重視勞動教育對思政課程實踐教學的支持作用。勞動教育為實踐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學習項目,幫助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只有真正參與的勞動過程中,大學生才能夠認識到勞動以及艱苦奮斗精神對人生的意義和作用,繼而為大學生思想體系以及良好道德素養的形成打下主觀認知基礎。其次,重視勞動教育對學生思想素質形成的直接意義。為大學生創造更多勞動機會,幫助他們積累關于勞動的感性經驗,促使他們將感性認知升華為理性思考,繼而產生艱苦奮斗、熱愛勞動的優良品質,從而幫助他們堅定信心和意志。所以我們要在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中,發揮勞動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重新塑造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當代大學生要形成正確的勞動認知,更要樹立科學的勞動觀念。
雖然社會大眾已經開始重視勞動教育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存在大學生拒絕勞動、逃避勞動問題和勞動意識、勞動觀念淡薄情況,不免讓人仍對勞動教育功能的發揮感到憂心。以兩所民辦大學為例,調查發現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存在過于依賴父母照顧,自理能力不強,勞動習慣尚未養成,價值功利性,個人本位意識突出等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發揮社會,高校,家庭合力聯動作用,以正確的勞動理念,科學的價值觀念,打造豐富的實踐形式。
(二)豐富勞動實踐形式
協同育人作用的產生離不開實踐,在具體的實踐中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起來,能夠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協同育人。實踐是學生情感與思維發展的基礎,對勞動教育的覆蓋面進行擴大,就是對教育成果的擴大。教師需要借助實踐來加強學生對協同育人活動的參與度,讓他們成為思政知識的學習者和教學者。
1.設立校園勞動日
在具體的時間以具體的形式號召,并組織大學生一起參與到勞動實踐中,為學生構建積極勞動的良好校園生活氛圍。高校可以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為校園勞動選擇活動項目和場所。在具體組織方式上,采取公共區域分片負責制,并讓勞動教育盡可能覆蓋全校師生。在具體活動內容上,可以由學生社團和各系部教師結合志愿者服務、道德實踐,以及感恩教育等主題內容,以藝術表演、展覽比賽、主題班會等形式加強思政教育宣傳活動,引導大學生通過參與校園勞動日活動,對思政教育的相關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從思政角度來理解校園勞動日活動。學生思想體系與品質的形成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協同育人作用的產生與發揮,需要長期并且定期的組織校園勞動活動日。在校園勞動活動日組織過程中,相關教師應秉承務求實效的原則,將大學生個人成長需求與協同育人活動相聯系,以達到美化校園環境,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目的。
2.拓展勤工助學崗位
勤工助學是幫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組織貧困生,將課余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取經濟報酬,分擔家庭壓力,改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條件。這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勤工儉學為貧困生創造經濟收入條件的同時,也為他們創造了更多實踐機會,幫助他們在勞動過程中樹立勤勞、自強意識。勤工助學崗位和機會有很多,比如學校圖書館管理員、輔導員助理、學院辦公室助理人員、行政崗位助理人員等等。這些助學崗位為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提供了獲取勞動報酬的機會,這是他們在物質層面的收獲。在精神層面,他們則能夠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勞動創造價值的含義,將勞動價值觀深入于心、外化于行。
3.建立勞動實踐基地
物質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基礎。勞動實踐基地是思政教師實施協同育人活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也是幫助大學生培養勞動與思想素養的重要物質基礎。為了切實促進協同育人活動的實施,高校應對大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建設引起重視,加強在這方面的教學投入。首先,重視建設流程科學性,做到全面規劃和統一認知,促進建設活動有序、規范性開展。勞動實踐基地與思政教育的相關需求相貼合,有效提升了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的實施效果。在大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方面,應堅持長期規劃與短期目標相結合,以促進思政教育發展。其次,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提升管理規范性,強化對教學資源綜合開發,以促進對相關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在大學生勞動實踐基地的建設與維護過程中,高校可以主動與優秀企業洽談合作,通過尋求校企共贏,來激發企業參與勞動教育積極性,爭取設備、資金、場地等方面的贊助,以夯實實踐基地,建設物質基礎。再次,充分挖掘實踐基地對協同育人活動的作用,通過對實踐基地的更加有效地利用,加大思政實踐教學力度,以鍛煉學生感知能力、培養學生勞動精神,引導學生在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中獲得思想與實踐能力的成長。
三、完善協同育人體系
在遵循辦學宗旨與理念的基礎上,將在校教育與社會發展進行有效銜接,以完善課程體系,促進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性與完整性。首先,在對學情和行業發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協同育人課程結構加以優化,達到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平衡,以增強協同育人效果。其次,社會是不斷發展的,那么協同育人課程體系構架也應該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高校需要擴大對教學數據的收集范圍,通過定期的數據分析來明確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行業用人需求發展趨勢,促進協同育人課程結構的優化[3]。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篩選,將與思政教學目標和內容相一致的部分融入到協同育人活動。這就需要思政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內容進行充分細化,以提升自身對協同育人活動的把控能力,實現對學生思想品質成長的科學導向。勞動教育對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應引起思政教師的重視,并通過勞動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政學習習慣。專業勞動、勞動講座,以及公益勞動是大學生協同育人活動不可或缺的元素,有效提升了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
以公益活動為例,這一實踐活動有效提升著思政課程的實踐性,也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協同育人載體。結合高校人才培養特點與方向,尋求與行業和企業的深度合作,借助這些外部資源,來加強大學生校外勞動實踐教育,培養大學生對社會發展的一份責任感。在公益活動組織時,思政教師應明確協同育人目的和內容的基礎上確定活動主題。在活動籌備之前的一段時間內,通過網絡和校園宣傳欄進行公益活動宣傳,通過豐富的宣傳形式幫助學生對活動形成全面認知,吸引學生參與進來。同時,充分的前期宣傳工作,也讓大學生做好活動準備。在公益活動過程中,加強教師的引導和把控作用,處理好活動細節與整體進度問題,提升協同育人實效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協同育人活動的有效實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思政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實現對勞動項目中所蘊含的思政教學元素的全面挖掘。勞動教育為思政實踐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載體,在高校進行人才培養與教學創新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思政教師在轉變自身觀念,加強對勞動教育載體作用的重視同時,還應加強協同育人活動宣傳,促使學生、企業、行業、院校更加充分地意識到協同育人的重要性,并且積極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侯典芬.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政課獲得感提升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06):63-64.
[2]蔣錢英.基于過程控制的高校思政教育考核體系建構[J].哈爾濱學院學報,2020,41(06):135-137.
[3]劉媛.高職院校開展“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工作的探索[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0):76-78.
基金項目:四川省重點研究基地“十四五”規劃課題,項目名稱:“新工科”背景下民辦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探索 (項目編號:CSZ22092)
吉利學院公共基礎課程建設項目,項目名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項目編號:KG2022GG04)
作者簡介:鐘學娥(1982.6-),女,漢族,四川邛崍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